茅育蕾 作品数:13 被引量:43 H指数:4 供职机构: 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浙江省医学会临床科研基金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幽门螺杆菌和反流性食管炎关系初探 被引量:3 2003年 近年来国外对幽门螺杆菌(Hp)和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研究较多,但结论一直不统一.而国内有关资料较少,现收集我院7年间经胃镜检查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例,对Hp感染与RE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陈龙根 董来华 葛建荣 王益平 茅育蕾 马君红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反流性食管炎 胃镜检查 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治幽门螺杆菌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 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通过对消化性溃疡 (PU)患者根治幽门螺杆菌 (Hp)前后胃窦和食管下段黏膜病理及感染情况的分析 ,探讨Hp和反流性食管炎 (RE)的关系。方法 随机复查 10 5例PU患者 ,其中 74例用三联方案 (铋剂 +阿莫西林 +甲硝唑或呋喃唑酮 )根治Hp ,3个月后取胃窦和食管下段黏膜标本作组织学和Hp检查。RE按中国烟台试行标准进行分级。结果 10 5例PU治疗前合并RE(I级 ) 2例 ,胃窦黏膜Hp阳性 74例 ,经抗Hp治疗后胃窦黏膜Hp转阴者 4 5例 ,发生胃镜RE(I级 ) 5例 ,组织学RE(轻度 ) 7例 ;胃窦黏膜Hp持续阳性者 2 9例 ,发生胃镜RE(I级 ) 2例 ,组织学RE(轻度 ) 4例。食管下段黏膜两组Hp均为阴性。虽然Hp转阴组发生胃镜RE和组织学RE数略高 ,但两组R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此外 ,检测 112例各级RE患者食管下段黏膜Hp感染情况 ,Ⅰ、Ⅱ、Ⅲ级RE的阳性率分别为 0 %、15 .5 5 %和 30 .77% ,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PU根治Hp后转阴患者RE的发生率无明显升高 ,提示PU抗Hp治疗后RE的发生与胃窦黏膜是否感染Hp无明显关系。 陈龙根 董来华 葛建荣 王益平 马君红 茅育蕾关键词: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食管炎 反流性 反流性食管炎和消化性溃疡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通过反流性食管炎有无合并消化性溃疡病例的分析 ,探讨消化性溃疡 (PU)对反流性食管炎 (RE)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 9年间胃镜诊断的 75 6例原发性RE ,分为两组 ,一组合并消化性溃疡 (RE +PU) 6 9例 ,另一组未合并消化性溃疡 6 87例 (RE -PU) ,对两组胃窦黏膜 (75 6例 )和食管下段黏膜 (1 74例 )的组织学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RE按中国烟台试行标准进行分级。结果 RE +PU组患者的平均年龄 (4 6 .33± 1 3.1 4 )岁 ,显著较RE -PU组 (4 2 .90± 1 3.6 8)岁为高 (P <0 .0 5 )。RE +PU组患者Ⅱ、Ⅲ级RE 2 5例 (2 5 / 6 9,36 .2 3% ) ,与RE-PU组 (1 2 4 / 6 87,1 8.0 5 % )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RE +PU组的胃窦黏膜Hp阳性率 (70 .5 9% )也较RE -PU组(4 3.6 2 % )为高 (P <0 .0 1 )。RE +PU组的食管下段黏膜Hp阳性率为 2 6 .92 % ,较RE -PU组 (1 0 .81 % )显著为高(P <0 .0 5 )。此外 ,1 74例Ⅰ、Ⅱ、Ⅲ级RE的食管下段黏膜Hp阳性率分别为 0、8.5 7%、39.5 3% ,三者间差异显著 (P<0 .0 1 )。结论 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年龄较大 ,胃窦黏膜Hp阳性率较高 ,食管下段黏膜病变程度较重 。 陈龙根 董来华 葛建荣 张黎 马君红 茅育蕾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纳米炭在胃癌病理标本微小淋巴结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纳米炭作为示踪剂指导胃癌病理标本中微小淋巴结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行胃癌根治手术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术中注射纳米炭后行胃癌D2(部分D2^+)根治术(观察组),取同期未行纳米炭示踪行常规胃癌D2(部分D2^+)根治术4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枚数并详细分组(N1、N2、部分N3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枚数以及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清扫淋巴结(29.59±13.4)枚/例,高于对照组的(23.38±7.8)枚/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6,P=0.034),主要体现在N2、部分N3淋巴结的清扫;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140.54±26.66)m L vs(138.57±24.35)mL,t=0.343,P=0.732;手术时间:(167.43±12.94)min vs(166.55±8.52)min,t=0.363,P=0.718;术后住院时间(13.16±1.21)d vs(13.14±1.18)d,t=0.072,P=0.934]。纳米炭组术后1例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结论在胃癌D2根治手中应用纳米炭作为淋巴示踪剂,操作简单、易行,能增加术后微小淋巴结的送检数目,提高淋巴结清扫的效率,保证肿瘤TNM分期准确性,不增加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陈柏庆 章健 张黎 梁军 张涛 裴俊烽 张前进 金冬春 傅江河 茅育蕾 余建琴关键词:纳米炭 胃肿瘤 病理学 72例胃粘膜活检中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提高胃粘膜活检中印戒细胞癌的诊断率。方法 对 72例胃粘膜活检中印戒细胞癌进行胃镜、病理特征分析 ,并作HP检查 ,部分病例作AB/PAS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72例胃镜检查诊断胃癌 6 5例 ,7例仅表现为粘膜糜烂、浅表溃疡而误诊。病理活检首次确诊 6 4例 ,3例癌疑经连续切片多张证实 ,5例活检阴性的可疑病例 ,经 2~ 3次胃镜复查再次活检确诊 ,2例切片中癌细胞少 ,散在分布而漏诊。HP感染阳性率 5 2 8% ,7例AB/PAS染色细胞内阳性率 10 0 % ,15例CEA免疫组化阳性率 10 0 %。结论 胃镜检查对可疑病变取材要充分 ,多点活检 ,尽量取到深处组织 ,一次活检阴性 ,短期内复查。不易确诊时作AB/PAS染色和CEA免疫组化染色帮助诊断。 董来华 茅育蕾 马君红关键词:胃肿瘤 印戒细胞癌 胃粘膜活检 临床病理 细胞块石蜡切片在胸腹水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2016年 胸腹水的细胞学检查是病理的日常工作之一。常规涂片存在厚薄不均、细胞重叠、结构不清、细胞量少而阳性率低,以及难以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缺点。本次研究探讨细胞块石蜡切片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在胸、腹水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茅育蕾 傅江河关键词:病理诊断 石蜡切片 胸腹水 细胞块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学检查 纳米炭在胃癌个体化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炭作为示踪剂指导个体化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中注射纳米炭行胃癌D2(部分D2+)根治术的111例患者围术期资料(研究组),取同期未应用纳米炭示踪行常规胃癌D2(部分D2+)根治术的10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个数并详细分组(N1、N2、部分N3淋巴结)、转移淋巴结个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术中清扫的淋巴结情况比较,除外N1淋巴结,研究组患者清扫、转移淋巴结,N2、部分N3淋巴结,微小N1、N2、部分N3淋巴结个数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纳米炭示踪剂简单、可行,可指导个体化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增加转移淋巴结检出率,利于临床作出准确的肿瘤分期,指导术后化疗方案的制定。 陈柏庆 章健 张黎 梁军 张涛 裴俊烽 张前进 金冬春 傅江河 茅育蕾关键词:纳米炭 胃肿瘤 手术 胃黏膜异型增生c-myc、bcl-2、P53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 2003年 胃黏膜异型增生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在Padova国际分类中称非浸润性新生物,即由限制在基底膜内的肿瘤性上皮代替了正常的胃黏膜上皮[1].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myc、bcl-2、P53基因蛋白在胃黏膜异型增生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与胃癌发生的关系. 董来华 马君红 茅育蕾关键词:胃黏膜异型增生 C-MYC基因 BCL-2基因 P53基因 癌前病变 p16、p53、C-erbB-2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研究p16、p53、C erbB 2蛋白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100例胃癌组织中 ,p16、p53、C erbB 2蛋白的表达 ,并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检测。[结果]100例胃癌中p16、p53、C erbB 2的阳性率分别为43 %、56%和50%。p53、C erbB 2阳性表达 ,p16阴性表达的患者预后差 (P值分别<0.01和<0.05) ,p53表达与细胞增殖、病理分型、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C erbB 2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相关。[结论]多基因分析比单基因分析更有价值 ,p16、p53、C erbB 2蛋白异常表达及其相互作用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董来华 倪克梁 葛建荣 马君红 茅育蕾关键词:P53蛋白 C-ERBB-2蛋白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胃癌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研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应用电子胃镜观察肠上皮化生的表现特点。收集同期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病例,将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应用黏液组织化学AB/PAS及HID/AB染色,对肠上皮化生进行分型。结果同期病理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285例,内镜下根据形态特点诊断肠上皮化生130例,经病理活检证实119例,内镜诊断符合率91.5%,胃黏膜活检诊断而内镜未予诊断166例,内镜诊断总符合率41.8%。重度肠上皮化生组内镜诊断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萎缩性胃炎萎缩程度越高,Ⅲ型肠上皮化生发生率越高。Ⅲ型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率较高。结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内镜下形态特征,是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特异性标志。肠上皮化生程度、分型与内镜诊断呈平行关系。 董来华 茅育蕾 张黎 马君红关键词: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内镜检查 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