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聂朝娟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小麦
  • 3篇灌浆
  • 2篇栽培
  • 2篇栽培模式
  • 2篇小麦品种
  • 2篇光合特性
  • 2篇旱地
  • 2篇旱地小麦
  • 2篇旱地小麦品种
  • 2篇不同栽培
  • 2篇不同栽培模式
  • 1篇冬小麦
  • 1篇蔗糖
  • 1篇蔗糖代谢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利用
  • 1篇水分利用效率
  • 1篇籽粒
  • 1篇籽粒灌浆
  • 1篇籽粒灌浆特性

机构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4篇聂朝娟
  • 3篇陈炜
  • 3篇邓西平
  • 1篇陈玉华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第六届中国植...

年份

  • 4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栽培模式下两个旱地小麦品种灌浆过程中果聚糖外水解酶基因的表达
选用抗旱性较强的两个小麦品种(长武134,长旱58)为材料,于2008-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设置大田试验,使试验材料处于不同的栽培模式下,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果聚糖含量,对果聚糖代谢相应酶(果聚糖外水解...
陈炜邓西平聂朝娟
花后水分亏缺对不同品种小麦光合特性和蔗糖代谢的影响
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灌浆时期是小麦粒重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我国北方,小麦灌浆期常常遭受不同程度的土壤和大气干旱,严重影响小麦的灌浆过程,进而限制产量提高。作物高产不仅...
聂朝娟
关键词:灌浆期光合特性蔗糖代谢
文献传递
花后水分亏缺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0年
为给小麦高产和生育后期抗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盆栽试验条件下,选用旱地小麦品种长武134、长旱58和水地小麦品种西农9871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花后水分亏缺对不同生态型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水分亏缺对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速率(Pn)和荧光参数(Fv/Fo和Fv/Fm)、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明显影响。与对照相比,中度水分亏缺下两个旱地小麦品种Pn除花后24 d外变化均不明显,Fv/Fo和Fv/Fm有升高趋势,产量和收获指数变化也不显著,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在重度水分亏缺下,Pn、Fv/Fo、Fv/Fm、产量和收获指数均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长武134依然高于对照,而长旱58明显降低。水地小麦西农9871的Pn、Fv/Fo、Fv/Fm随水分亏缺程度的加重呈下降趋势,产量和收获指数与旱地小麦变化相似,水分利用效率处理间差异较小。说明旱地小麦受花后水分亏缺的不利影响小于水地小麦,表现出较高的水分利用能力。
聂朝娟邓西平陈炜
关键词:冬小麦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栽培模式下两个旱地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与产量构成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在长武旱塬地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该地区主栽的两个小麦品种长武134及长旱58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籽粒灌浆特性、旗叶叶绿素含量与产量的关系,并对产量构成及灌浆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与灌浆持续天数Td、平均灌浆速度Va、灌浆渐增期天数T1、灌浆速增天数T2、最大灌浆速度Vm均呈显著相关,通过对不同栽培模式下旗叶叶绿素含量的比较发现,有机肥与化肥的互作,可以适当延长灌浆持续时间,使籽粒获得较高的千粒重,提高了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通过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籽粒千粒重、产量的差异表明有机肥与化肥互作的栽培模式较只使用化肥的栽培模式籽粒的千粒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7.527%,10.74%和23.85%。对产量构成进行分析,粒重是影响籽粒产量的主要因素。
陈炜邓西平聂朝娟陈玉华
关键词: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