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一梅
- 作品数:36 被引量:177H指数:8
-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度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肝病中临床路径的应用与研究
- 目的:研究临床路径的应用在临床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急性肝炎及30例肝硬化代偿期住院患者、20例慢性肝炎门诊患者分临床路径组及对照组对相关指标进行临床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各组研究均显示入组的患者人均住院(门诊)费...
- 罗晓岚李秀惠杨华升田一梅许文君邱金鹏于飞
- 关键词:肝疾病中西医结合
- 文献传递
-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目标及疗效评价标准探讨被引量:16
- 2013年
- 通过回顾分析目前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的现状,提出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应确立合理的目标,应以降低病死率、致残率以及减少危重症的发生率为主要目标,对于普通型手足口病尽量避免过度治疗。对于手足口病的疗效评价,可分为治愈、死亡、致残3个基于临床终点结局为目标,药物治疗对于手足口病退热时间的影响应将其转变为等级资料,而口腔溃疡以及皮疹等,因临床意义不大或评价困难,不宜作为临床研究的疗效评价指标。
- 李晶滢杨华升杨薇田一梅李秀惠
- 关键词:手足口病中医治疗疗效评价
- 益气养阴方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分析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3例,西医对照组37例,两组均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组益气养阴汤口服及灌肠。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肝功能改善明显(P<0.05);中医症状评分改善,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为72.73%和45.95%,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综合有效率分别为66.67%和37.84%,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汤可提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有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
- 李晶滢过建春姚鹏田一梅勾春燕张佳莹李秀惠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 61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分布特征及不同因素对预后影响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北方地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布特征及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1月-200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地坛医院、青岛市传染病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肝炎研究所和保定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住院病历618例,由专人对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证候、并发症、实验室指标、治疗措施及预后等资料进行逐项登记。采用Ep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18例患者中有效256例(42.88%),无效353例(57.12%)。患病年龄段以40~49岁组(33.17%)最高,其次为50~59岁组(24.59%)和30~39岁组(23.14%);50~59岁组病死率(65.13%)与>60岁组病死率(63.64%),均高于<30岁组(40.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病率(80.20%)明显高于女性患病率(19.80%);男性病死率(57.26%)与女性病死率(56.56%)无明显差异。死亡病例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有效病例(P<0.01)。死亡病例组的血清胆红素(TBil)水平明显高于有效病例组(P<0.01),血清白蛋白(ALB)、血清钠(Na+)水平明显低于有效病例组(P<0.01)。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率(48.38%)与单纯西医治疗的有效率(26.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以40~50岁多发,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50岁以上者病死率偏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年龄、并发症及TBil、ALB、Na+水平,以及治疗措施是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
- 田一梅李秀惠李晶莹张佳莹王宪波郝新洁姚鹏张方平
- 关键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死率有效率预后回顾性调查
- 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肝病中临床路径的应用与研究
- 目的:研究临床路径的应用在临床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急性肝炎及30例肝硬化代偿期住院患者、20例慢性肝炎门诊患者分临床路径组及对照组对相关指标进行临床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各组研究均显示入组的患者人均住院(门诊)费...
- 罗晓岚李秀惠杨华升田一梅许文君邱金鹏于飞
-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 文献传递
- 146例慢性重型肝炎综合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比较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观察慢性重型肝炎临床综合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观察综合治疗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共14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肾功能、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生存质量量表等指标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TBil(总胆红素)降低显著(P<0.05),TP(总蛋白)、CHE(胆碱酯酶)、TG(甘油三酯)、NH3(血氨)、FIB(纤维蛋白原)、PT(凝血酶原时间)和PTA(凝血酶原活动度)等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的症状和生存质量改善、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总体疗效优于一般综合治疗。
- 汪晓军李秀惠田一梅
-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效
- 奥司他韦对新型甲型H1N1流感轻症病例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系统评价奥司他韦(达菲)对新型甲型H1N1流感轻症病例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5-8月国内三家传染病医院的308例甲型H1N1流感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甲型H1N1流感的年龄分布特征及主要临床特征,之后剔除不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将289例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达菲组,了解两组病例在发热持续时间以及病毒持续时间的差异。结果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29岁。发热是甲型H1N1流感的最主要症状,以低、中度发热(〈39℃)为主,咽喉疼痛、咳嗽、头痛、流涕也是常见症状,但呕吐及腹泻患者比例较少,分别为1.3%和3.9%。最后对照组和达菲组在发病一病毒转阴时间和治疗一病毒转阴时间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0.93)。结论甲型H1Nl流感发病以青少年为主,多数患者病情较轻,预后良好。对于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而言,达菲并不能有效缩短发热持续时间及病毒持续时间,流感病毒可以迅速被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清除,对轻症患者使用达菲抗病毒治疗并无临床意义。
- 张国良李秀惠夏章刘映霞谭行华田一梅梁连春聂广周伯平
- 关键词:流感病毒A型奥司他韦
- 深圳市医疗机构基于区域化感控平台的病原学送检管理实践及其效果
- 2025年
- 目的通过推进区域化医院感染管理平台质量建设,提升病原学送检率及管理效能。方法通过对过程监测数据进行提取,分析抗菌药物用药目的、执行时间缺失等问题。在点对点干预指导后,分析以上缺失率的改善程度,及其对病原学送检率等指标的提升效果。结果通过干预,全市抗菌药物用药目的缺失率由3.10%下降至2.97%(χ^(2)=55.062,P<0.001),执行时间缺失率由89.07%下降至53.50%(χ^(2)=587653.135,P<0.001)。全市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由35.37%提升至49.80%(χ^(2)=20643.909,P<0.001),细菌培养送检率由23.54%提升至33.25%(χ^(2)=11114.465,P<0.001)。除一级医院外,其余医疗机构执行时间缺失率与病原学送检率均呈现负相关(P<0.001)。结论抗菌药物用药目的、执行时间缺失是影响病原学送检信息化监测质量的关键因素。“数据导航,聚焦问题,精准指导”改善活动有助于提升区域化医院感染监测平台对病原学送检工作的管理效能。
- 李莎茜马玥霍瑞田一梅胡继华黄婷
- 新型甲型H1N1流感重症17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探讨新型甲型H1N1流感重症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09年11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确诊的17例甲流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结果17例患者既往没有流感疫苗接种史,有流感患者接触史者有4例,占23.5%,既往健康者有14例,占82.35%。甲型H1N1流感重症年龄多发生于2岁到12岁少年儿童,占本组病例64.71%。临床症状高热有16例,占94.11%,首发症状高热为主体温39℃以上10例,占本组病例58.82%,其中高热和咳嗽同时出现5例(29.4%),其次咳嗽有7例(49.4%)。合并症主要是肺炎,有15例(88.2%),多脏器功能不全4例(23.5%),有基础性疾病4例(23.5%)。动态血生化检测及其他检查中肝功能异常者9例(52.9%),心肌酶谱异常者7例(41.2%),心电图异常者9例(52.9%)。在出现症状到病毒阴转时间上,多数在2到7天,平均(4.2±1.67)天;在给予治疗到病毒阴转时间上,多数在1到4天,平均(1.88±1.78)天。治疗方面使用中药加奥司他韦7例(49.4%),中药治疗5例(29.4%),未用中药或奥司他韦3例,奥司他韦治疗2例(11.8%)。治疗痊愈出院16例(94.1%),死亡1例。结论新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发病年龄少年儿童多见,首发症状高热、咳嗽,肺炎是主要合并症。及时给予治疗,绝大多数均能获得痊愈,预后良好。
- 李秀惠夏章田一梅胡建华
-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流感重症患者临床病例
- 深圳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初治者梅毒螺旋体共感染率及影响因素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讨深圳市初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梅毒螺旋体共感染率及其高危因素。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未接受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成年HI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纳入研究对象的梅毒螺旋体共感染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和梅毒螺旋体共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493例初治HIV感染者,梅毒螺旋体共感染率为19.72%(886/4493)。男性和女性HIV感染者梅毒螺旋体合并感染率分别为20.96%(872/4160)和4.20%(1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90、P<0.001)。HIV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者中RPR滴度≥1︰8者占62.75%(556/886)。不同RPR滴度患者异常ALT(χ^2=3.353、P=0.851)、AST(χ^2=7.791、P=0.351)和TB(χ^2=8.957、P=0.256)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4.876、95%CI:2.770~8.583、P<0.001)、同性传播感染HIV(OR=1.307、95%CI:1.077~1.585、P=0.007)、确诊至初治时间>12个月(OR=1.360、95%CI:1.115~1.657、P=0.002)、抗-HCV阳性(OR=2.728、95%CI:1.252~5.945、P=0.012)均为HIV感染者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深圳市初治HIV感染者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率较高,尤其男性、男男同性感染HIV、HIV确诊至初治时间超过12个月、抗-HCV阳性者为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建议在HIV感染人群中加强梅毒螺旋体感染防控相关健康教育,并常规进行梅毒螺旋体筛查。
- 孙丽琴刘甲野刘晓宁宋莹曹廷智田一梅贾新云周泱饶嫚
-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螺旋体共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