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鑫强

作品数:6 被引量:52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333工程”培养资金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脊柱
  • 4篇强直
  • 4篇强直性
  • 4篇强直性脊柱炎
  • 4篇畸形
  • 4篇脊柱炎
  • 2篇胸腰椎
  • 2篇胸腰椎后凸畸...
  • 2篇腰椎
  • 2篇腰椎后
  • 2篇术后
  • 2篇内固定
  • 2篇内固定棒
  • 2篇后凸
  • 2篇后凸畸形
  • 2篇脊柱畸形
  • 2篇固定棒
  • 2篇关节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机构

  • 6篇南京大学医学...

作者

  • 6篇邱勇
  • 6篇钱邦平
  • 6篇王鑫强
  • 5篇蒋军
  • 5篇季明亮
  • 4篇朱泽章
  • 2篇胡俊
  • 2篇王斌
  • 2篇汪飞
  • 1篇蒋青
  • 1篇冯帆
  • 1篇江华
  • 1篇俞杨

传媒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解剖与临床

年份

  • 2篇2013
  • 4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与髋关节病变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髋关节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组66例AS患者,男性57例,女性9例,年龄17~53岁,平均(33+10)岁,其中50例为AS伴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A组),16例为无胸腰椎后凸畸形AS患者(B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和病程;实验室检查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影像学资料包括:胸腰椎后凸Cobb角(GK)、髋关节病变评分(BASRI.hip);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包括:As疾病活动性量表(BASDAI)、AS功能量表(BASFI)和Oswestw功能障碍量表(ODI)。运用BASRI—hip对髋关节病变进行评分,并定义评分大于2分为有髋关节病变,定义有髋关节病变组为c组,无髋关节病变组为D组。统计学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A组50例胸腰椎后凸畸形AS患者中,27例(54%)发生髋关节影像学病变,B组16例无胸腰椎后凸畸形AS患者,3例(19%)发生髋关节影像学病变(OR:5.08)。多元回归分析显示GK和病程是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髋关节病变的高危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BASFI评分与AS患者的髋关节病变显著相关(r=0.345,P=O.014)。结论较大GK和较长病程是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髋关节病变的高危因素,AS患者的髋关节病变显著降低其生活质量。
胡俊钱邦平邱勇孙凌云王斌朱泽章蒋军季明亮王鑫强
关键词:脊柱炎强直性后凸髋关节病变
严重脊柱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后内固定棒断裂--危险因素分析及翻修策略的选择
俞杨邱勇钱邦平朱泽章王斌蒋军季明亮王鑫强
关键词:脊柱畸形
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严重脊柱畸形内固定棒断裂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1
2012年
目的探讨严重脊柱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术后内固定棒断裂的危险因素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1年6月行PVCR术后发生内固定棒断裂的7例脊柱畸形患者资料,男4例,女3例;初次手术时年龄12-39岁,平均24.4岁。记录发生断棒的时间、位置,分析其断棒原因。结果7例患者内固定棒断裂时间为术后6-53个月,平均23.4个月;其中5例在术后2年以内,2例在术后4年后。6例(85.7%,6/7)断棒水平与切除椎体水平一致。内固定棒断裂原因:(1)残留后凸(1例),(2)残留后凸合并步态不稳(1例),(3)残留后凸合并单棒内固定(1例),(4)残留后凸合并后期钛网移位(1例),(5)残留后凸合并前柱缺损(1例),(6)外伤(2例)。6例患者接受翻修手术,其中一期前后路联合翻修手术5例,单纯后路翻修手术1例;翻修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植骨融合良好,无明显矫正丢失,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PVCR术后内固定棒断裂多发生于术后2年内,断裂水平多与切除椎体水平一致。残留后凸畸形是断棒的重要因素,外伤、前柱缺损、摇摆步态、单棒内固定、钛网移位等增加了断棒的风险。
汪飞邱勇钱邦平朱泽章蒋军季明亮王鑫强
关键词:截骨术脊柱弯曲手术后并发症内固定器
中国大陆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保护素基因多态性研究
2013年
目的:通过骨保护素(OPG)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的筛查,分析中国大陆汉族人群中OPG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AS)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AS患者195例(AS组)及203例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外周血样本,并提取基因组DNA。所有样本采用TaqMan探针法对OPG基因SNP rs2073618、rs4355801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比较AS组与对照组之间不同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分布差异,并分析其与AS易感性的相关性。结果:OPG基因SNP rs2073618、rs4355801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AS组与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如下。rs2073618(G):71.0%、71.9%,(C):29.0%、28.1%;rs4355801(G):27.7%、26.4%,(A):72.3%、73.6%。两组在基因型频率的分布上显示,m2073618(CC):9.2%、8.9%,(GC):39.5%、38.4%,(GG):51.3%、52.7%;rs4355801(AA):52.3%、52.7%,(AG):40.0%、41.9%,(GG):7.7%、5.4%。以上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关联性分析,未发现AS发病的风险等位基因或基因型。结论:中国大陆汉族人群中OPG基因SNP rs2073618、rs435580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AS的易感性之间没有相关性。
王鑫强钱邦平邱勇蒋青江华蒋军季明亮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骨保护素基因多态性易感性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2年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炎症性骨关节病,主要累及脊柱、骶髂关节及髋关节,早期表现为滑膜炎及韧带附着点的病变,随后可引起椎体周围软组织骨化及椎体间骨桥形成,导致脊柱强直,晚期出现僵硬的胸腰椎后凸畸形。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作为AS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可导致脊柱骨折、
王鑫强钱邦平邱勇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新骨形成
肋椎关节损害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肺功能损害的模式,探讨其肺功能与肋椎关节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04年4月~2011年12月采用截骨矫形术治疗45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男41例,女4例,年龄22~60岁,平均34.6岁;病程3~37年,平均13.5年。后凸Cobb角55°~120°,平均83.5°。患者术前均行肺功能检测;根据患者术前CT评估其肋椎关节损害程度,并分为0、1、2、3、4共5级,对存在肺功能障碍伴肋椎关节损害的患者根据关节损害程度分组,1、2级为A组,3、4级为B组,对两组间肺功能参数进行比较;并对肋椎关节损害程度与术前Cobb角、年龄、病程和肺功能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7例肺功能正常;38例(84.4%)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碍,其中轻度13例,中度22例,重度3例;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23例,阻塞性2例,混合性13例。41例(91.1%)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肋椎关节损害,其中1级7例,2级13例,3级18例,4级3例。B组患者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及30倍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30)等肺功能参数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百分比明显低于A组患者(P〈0.05)。肋椎关节损害程度与后凸Cobb角呈正相关(r=0.43,P=0.024),而与患者年龄和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08,0.44,P〉0.05);VC、FVC及FEV1*30等参数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百分比均与肋椎关节损害程度有负相关性(r=-0.49,-0.35,-0.39,P〈0.05)。结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肺功能障碍较为常见,损害程度以中度通气功能障碍为主,损害类型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肋椎关节损害是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肺功能损害的一个影响因素。
王鑫强钱邦平邱勇朱泽章蒋军季明亮冯帆胡俊汪飞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肺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