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襄平

作品数:47 被引量:1,725H指数:22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17篇生物学
  • 5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0篇气候
  • 12篇群落
  • 11篇物种
  • 10篇植物
  • 9篇物种多样性
  • 6篇阔叶
  • 5篇松林
  • 5篇气候因子
  • 5篇物种丰富度
  • 5篇阔叶红松
  • 5篇阔叶红松林
  • 5篇海拔
  • 5篇海拔梯度
  • 5篇红松林
  • 5篇丰富度
  • 4篇胸径
  • 4篇演替
  • 4篇气候变化
  • 4篇灌木
  • 3篇演替阶段

机构

  • 36篇北京林业大学
  • 19篇北京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楚雄师范学院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1篇大理学院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内蒙古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黑龙江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云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47篇王襄平
  • 13篇方精云
  • 5篇冯建孟
  • 5篇唐志尧
  • 4篇牟长城
  • 4篇罗菊春
  • 4篇刘超
  • 4篇尹伟伦
  • 3篇樊艳文
  • 3篇李俊清
  • 3篇徐成东
  • 3篇张新平
  • 2篇谢宗强
  • 2篇周志勇
  • 2篇林鑫
  • 2篇李巧燕
  • 2篇朱江玲
  • 2篇杨元合
  • 2篇于丹
  • 2篇王志恒

传媒

  • 9篇北京林业大学...
  • 8篇生物多样性
  • 7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山地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中国林业教育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6
  • 3篇2004
  • 2篇2001
  • 1篇1998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被引量:144
2022年
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简称陆地碳汇)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为全面理解陆地碳汇特征及其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本文系统梳理了近40年来陆地碳源汇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了全球和我国陆地碳汇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了陆地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作用.根据全球碳收支评估报告,过去60年全球陆地碳汇从1960年代的(-0.2±0.9)Pg C yr^(-1)(弱碳源;1 Pg=10^(15)g=10亿吨碳)增加至2010年代的(1.9±1.1)Pg C yr^(-1)(碳汇).目前,陆地碳汇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而热带地区表现为微弱的碳汇或碳源.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汇大小存在差异:森林是陆地碳汇的主体,灌丛、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土壤整体表现出碳汇功能,但草地的碳源汇功能尚不明确.此外,荒漠生态系统可能起着碳汇功能,但其大小和形成机制尚存在争议.大气CO_(2)浓度上升、氮沉降、气候变化和土地覆盖变化等是影响陆地碳汇强度的主要因素,火灾、气溶胶等因素也影响其大小.不同区域陆地碳汇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北美和欧洲陆地碳汇主要是大气CO_(2)浓度上升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所致;而在中国,除了上述全球变化要素外,植树造林、生态修复也是驱动其碳汇的重要因素.综合以往研究结果评估,目前我国陆地碳汇强度为0.20~0.25 Pg C yr^(-1),预计2060年可能处于0.15~0.52 Pg C yr^(-1)之间.未来研究需通过扩大生态系统调查与监测的范围、完善陆地生物圈模型等途径提升陆地碳汇的评估精度,量化各类措施对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影响,精准评估我国陆地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
杨元合石岳孙文娟孙文娟朱剑霄陈蕾伊王欣陈蕾伊王欣于凌飞赵淑清徐亢赵淑清沈海花朱江玲沈海花赵霞王襄平胡会峰赵霞王襄平胡会峰陈世苹朱彪黄玫唐志尧温学发方精云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全球变暖
玉龙雪山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被引量:82
2006年
生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是多样性环境梯度格局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对滇西北玉龙雪山2 900 m^4 200 m间沿海拔梯度进行的群落调查基础上,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垂直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16个样地中共记录植物物种261种,分属78科,158属,其中木本植物36种,灌木植物71种,草本154种。2)沿海拔梯度,森林群落的最大树高、最大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等群落结构指标均呈单峰分布格局。3)随着海拔的升高。木本和草本的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下降;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上升呈明显下降格局。4)木本层和灌木层的β多样性(Cody指数)随海拔升高,总体呈减小趋势,而草本层β多样性显示出单峰分布的垂直格局。
冯建孟王襄平徐成东杨元合方精云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海拔梯度玉龙雪山
气候、系统发育对长白山乔灌木比叶面积与叶元素含量关系的影响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比叶面积(SLA)是植物关键的功能性状,受气候及系统发育影响且与叶片元素含量关系密切,探讨SLA和这些因子的关系,能够反映植物环境适应及资源收支的策略。同时,乔木、灌木是两种不同生活型植物,研究相关的适应策略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长白山海拔梯度上森林样地内常见乔木和林下灌木进行比较,利用DNA条形码序列建立了系统发育树。分析了SLA与叶片元素含量、气候因子和系统发育间的关系,并研究了SLA与叶片元素含量关系及这类关系所受气候和系统发育的影响在乔、灌木间的差异。【结果】(1)乔木、灌木SLA均与年降水负相关,与温度条件(最冷月均温、潜在蒸散量)正相关。和灌木相比,乔木SLA受系统发育的影响更大。(2)乔木、灌木SLA均与TN(全氮)、TP(全磷)含量正相关,与TC(全碳)含量负相关;乔木、灌木SLA和TN、TP间关系的斜率差异显著,和TC间关系的斜率差异不显著。(3)系统发育影响乔木、灌木SLA与TN、TC间关系的斜率;气候因子影响乔木、灌木SLA与TC间关系的斜率,这两类因子也影响灌木SLA和TP关系的斜率;但乔木SLA和TP关系的斜率不受上述因子影响。【结论】乔木、灌木SLA对环境的适应及资源收支的策略基本相似,但SLA和TP间关系的影响因子在乔木和灌木中存在一定差异。相对于乔木,林下灌木有趋同进化趋势、SLA普遍较高且对气候更敏感,可能会在叶片内存储更多的磷来满足生存的需要。
高林浩孙晗白雪卡代爽樊艳文刘超王襄平尹伟伦
关键词:比叶面积植物生活型气候DNA条形码
长白山林区森林/沼泽交错群落的植物多样性被引量:42
1998年
本研究应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对森林/沼泽交错区上6种群落的植物多样性状况、优势种类与分布以及交错区环境梯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沼泽交错区植物多样性具有沿着交错区环境梯度逐渐增高的趋势;发育成熟的交错群落具有最高的植物多样性,且高于相对应的典型森林群落。由于交错区群落存在着沼泽植物类群、森林类群以及交错区群落的优势种类群,故发育成熟的交错区群落种类较丰富,一些优势种种群数量为森林中的5倍。因为交错区的生境对于满足这些种类的生活史具有重要作用。森林/沼泽交错群落的特征与交错区环境梯度以及两个植被类型的特征密切相关。
牟长城罗菊春王襄平韩景军
关键词:沼泽植物多样性
东北地区森林群落与气候的关系——分布、结构、多样性和生产力
本文在实地调查和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主要森林类型的物种组成、分布、群落结构、多样性、生物量和生产力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数量分类,对东北森林区的主要森林群...
王襄平
关键词:森林群落森林气候物种多样性
文献传递
长白山阔叶木本植物叶片形态性状沿海拔梯度的响应特征被引量:28
2014年
植物叶片的形态性状,如叶片大小、叶片形状和叶缘分裂程度等,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结果,与植物的基本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沿长白山海拔梯度对阔叶木本植物的叶片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了气候对叶片形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和温度的下降,叶片长度、叶宽、叶周长和叶面积减小,有利于叶片降低热量损失;而叶缘分裂程度(周长,面积比)和叶片长宽比增加,增大了叶片边界层阻力,不仅可以降低植物叶片水分蒸发和热量散失并适应低温环境,还可以提高叶片液流速度以加强叶片生理活动。此外,采用一般线性模型和方差变异分离分析,探讨了气候条件和物种特性对叶片形态性状的相对解释力,结果表明:叶片形态性状的变异在很大程度上由物种遗传特性所决定,其独立解释力为47.08%~76.07%;环境因子对叶片形态性状也有显著影响,但仅独立解释了1.22%~3.82%的变异。
韩威刘超樊艳文赵娜叶思阳尹伟伦王襄平
关键词:海拔梯度气候因子
取样面积对北京市蒙古栎林垂直层次结构分析结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连续样带法调查北京延庆的蒙古栎天然林,根据树冠光竞争高度原理划分不同取样面积下的林分垂直分层,并结合对林分垂直结构复杂性的分析,探讨取样面积对森林垂直结构研究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分垂直分层的结果受取样面积的影响明显,取样面积过小时无法反映垂直分层的实际情况。反映林分垂直结构复杂性的指标(树高、枝下高、树冠长度的标准差)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加明显上升,但在面积大于400~600m2之后趋于稳定。600m2的取样面积才能有效研究北京蒙古栎林的群落垂直结构,以往根据种面积关系确定的常用最小取样面积标准(200~400m2)明显偏小,不足以满足研究群落结构复杂性的需要。
郑景明姜英淑王襄平周志勇付士龙李华
关键词:蒙古栎林
内蒙古灌木叶性状关系及不同尺度的比较被引量:10
2012年
为了探讨灌木叶片比叶质量、N、P含量、净光合速率等性状间的比例关系,在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区约1100km样线上进行了灌木的采样和测定,并同更大空间尺度的全国草地和全球生态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内蒙地区灌木叶片比叶质量(LMA)与基于质量的净光合速率、N、P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基于面积的N、P含量正相关;叶片净光合速率、N、P含量三者之间显著正相关。2)叶片LMA、N、P含量之间为等速生长关系,且基于面积的性状间关系更加紧密;叶净光合速率与LMA、N、P含量三者呈异速生长关系,且基于质量的性状间关系更加紧密。3)灌木叶性状间的关系具有全球一致性,并且空间尺度越大,相关性越强,SMA回归斜率有规律的增加或减小。本文的结论支持存在一个全球统一的叶性状间的比例关系。
刘超武娴王襄平尹伟伦张淑静
关键词:叶性状灌木
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被引量:708
2009年
植物群落是不同植物在长期环境变化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而形成的组合。它提供着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资源,维系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也为各种动物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植物群落类型多样,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我国至今尚没有一次全面和系统的植物群落清查,不仅影响了人们对我国植物资源的了解、利用和保护,也不利于我国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采用统一的方法体系和技术规范开展我国植物群落的清查工作势在必行,并具有紧迫性。本文基于作者长期的野外工作实践和国内外的群落调查方法,首先简要定义了与植物群落清查有关的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调查样地的设置原则和体系、群落清查的技术指标和方法、主要优势种生态属性的测定方法和规范,并介绍了大样地调查的主要步骤。通过本文的介绍、归纳和总结,试图为制定我国植物群落清查的技术规范提供基础材料和技术储备。
方精云王襄平沈泽昊唐志尧贺金生于丹江源王志恒郑成洋朱江玲郭兆迪
关键词:植物群落群落特征生态属性
云南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被引量:37
2008年
在高黎贡山北段沿海拔梯度设置17个样地,采用数量分类,对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垂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森林群落类型由常绿阔叶林(2000~2300m)依次过渡为以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300~2600m)、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600~3000m)和针叶林(3000~3100m);(2)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显著下降,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则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先下降,然后在林线以上显著上升;(3)木本植物β多样性随着海拔的上升呈单调下降趋势,而草本植物β多样性在中海拔附近区域较低;(4)在植物区系方面,热带亚热带成分所占比例随海拔上升而下降,温带成分、世界分布成分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中国特有分布成分所占比重较小,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区域。总体上,温带成分占主导地位。区系平衡点在海拔2100~2200m。
徐成东冯建孟王襄平杨雪
关键词: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区系成分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