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钢

作品数:13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杭州市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甲状腺
  • 10篇乳头
  • 10篇乳头状
  • 9篇乳头状癌
  • 9篇淋巴
  • 9篇淋巴结
  • 9篇甲状腺乳头状...
  • 7篇肿瘤
  • 7篇腺肿瘤
  • 7篇甲状腺肿
  • 7篇甲状腺肿瘤
  • 5篇淋巴结转移
  • 4篇中央区
  • 4篇颈淋巴
  • 4篇颈淋巴结
  • 3篇切除
  • 3篇切除术
  • 3篇清扫术
  • 3篇淋巴结清扫
  • 3篇淋巴结清扫术

机构

  • 13篇浙江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杭州市中医院
  • 1篇嘉兴市第一医...

作者

  • 13篇潘钢
  • 3篇丁金旺
  • 1篇韩志江
  • 1篇郑卫军

传媒

  • 4篇浙江医学
  • 3篇中国耳鼻咽喉...
  • 3篇中华内分泌外...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倾向性得分匹配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病灶大小与右侧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基于倾向性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右侧病灶大小与右侧喉返神经后方淋巴结(lymph node posterior to right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LN-prRLN)转移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3月~2019年7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907例PTC,通过PSM分析匹配前后右侧病灶大小与LN-prRLN转移的相关性,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匹配前后右侧病灶大小是LN-prRLN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匹配前后右侧病灶大小均与LN-prRLN转移个数正相关(P<0.001)。右侧病灶大小预测LN-prRLN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744,当取0.85 cm为界值时,敏感性为64.00%,特异性为72.00%。结论右侧病灶大小是预测PTC患者LN-prR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右侧病灶>0.85 cm时,建议行LN-prRLN清扫。
丁金旺时晶晶彭友郑卫军周天晗潘钢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病灶大小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跳跃性侧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及模型预测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PTMC)跳跃性侧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风险因素,并建立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住院并接受侧颈改良式淋巴结清扫的54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是否出现跳跃性侧颈淋巴结转移分为跳跃性转移组及非跳跃性转移组,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PTMC出现跳跃性侧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危险因素,并建立数学模型、评价其预测价值。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结果541例PTC中PTMC占30.68%(166例),166例PTMC中共计174侧颈侧区淋巴结纳入研究,出现跳跃性侧颈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为24.71%(43/174)。统计分析显示PTMC患者的初诊年龄>40岁、单侧病灶以及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6枚与跳跃性侧颈淋巴结转移相关(Wals值分别为5.150、3.940、6.726,P值均<0.05),构建的数学模型(Y=-2.915+0.896×初诊年龄+0.854×单双侧+1.040×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对预测PTMC出现跳跃性侧颈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86.05%,特异性为46.56%(Z值=4.970,P<0.05)。结论以年龄>40岁、单侧病灶、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6枚构建的数学模型对预测PTMC出现跳跃性侧颈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
时晶晶丁金旺彭友张煜潘钢周力叶柳青
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全切除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及恢复时间分析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甲状腺全切除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及恢复时间。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PTC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患者541例,均检测术前及术后第1天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析术后第1天PTH水平降低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术后第1天PTH水平对术后PTH恢复时间的预测效能。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术后不同时间点的PTH恢复率。结果541例PTC患者中,术后1个月内PTH恢复正常459例,术后1~<2个月恢复正常49例,术后2~6个月恢复正常23例,超过半年未恢复正常1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低PTH水平、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量增多均是术后第1天PTH降低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PTH水平是术后发生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第1天PTH水平预测术后1、2个月PTH恢复及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AUC分别为0.741、0.777、0.850,对应的PTH截断值为13、7、5 pg/ml。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PTH水平恢复率已达84.84%,以后仍逐渐上升。结论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后甲状旁腺功能恢复时间与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量有关,PTC患者术后第1天PTH水平可预测术后甲状旁腺功能恢复情况。
林贝周天晗周力张煜时晶晶潘钢彭友罗定存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全切除术甲状旁腺激素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非返性喉返神经的术前CT预判及术中保护策略探讨
2022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术前颈部增强CT预判和术中识别保护非返性喉返神经的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0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术前均行颈部增强CT检查的3166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常规显露颈段全程喉返神经,总结分析非返性喉返神经的术前颈部增强CT预判与术中解剖特点及识别保护情况。结果3166例患者手术中发现非返性喉返神经变异38例(1.2%),均位于右侧,均存在右锁骨下动脉的变异(发出位置及走行异常);Toniato分型非返性喉返神经1型2例,2a型23例,2b型11例,非返性喉返神经与同侧喉返神经并存2例。结论甲状腺手术术前通过颈部增强CT检查识别变异的右锁骨下动脉,有利于放射科医生和外科医生术前、术中预判非返性喉返神经存在的可能,术中采用精细化被膜解剖技术,可减少神经损伤的风险。
彭友潘钢周力张煜时晶晶
关键词:甲状腺切除术非返性喉返神经喉返神经计算机断层扫描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大容量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大容量淋巴结(转移数目>5 枚)转移(LV-LNM)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不良预后相关,当前临床上术前影像评估对PTC 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的诊断敏感性较低,本研究旨在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侧中央区大容量淋巴结...
丁金旺倪烨钦时晶晶彭友潘钢张煜周力罗定存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乳头状癌Delphian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Delphian淋巴结(Delphian lymph node,DLN)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08例PTC患者的DLN检出和转移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评估DLN转移预测PTC高危特征的价值,探讨DLN转移与术式选择的倾向性。结果①本组DLN检出率为69.23%(144/208),DLN检出率与患者性别、中央区(不包括DLN)淋巴结清扫数与转移数有关(均P<0.05),男性、较多的中央区(不包括DLN)淋巴结清扫数患者更有利于DLN的检出。②DLN转移率为18.27%(38/208),单因素结果表明,DLN转移率与性别、是否微小癌、伴峡部癌灶、癌灶数目、腺外侵犯、肿瘤大小、中央区(不包括DLN)淋巴结清扫数与转移数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肿瘤≥1 cm、伴有峡部癌灶、较多的中央区(不包括DLN)淋巴结转移数是D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③DLN转移预测腺外侵犯、中央区(不包括DLN)淋巴结转移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分别为54.54%、37.36%、62.86%,特异性分别为78.69%、92.45%和55.56%。④DLN转移者更多地接受了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及侧颈淋巴结清扫术。结论PTC有较高的DLN检出率和一定的转移率,应常规清扫,DLN转移者预示着PTC高危特征和较广的淋巴结转移,对淋巴结清扫范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丁金旺彭友潘钢张煜时晶晶周元叶柳青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清扫术
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乳糜胸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乳糜胸的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收集的6例甲状腺癌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乳糜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回顾。结果 6例患者均因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中未见明显变异淋巴管,均于术后2~4天出现胸闷、气促、咳嗽等症状,行床旁B超或胸部CT提示胸腔积液,予胸腔穿刺抽液,见乳糜样液体确诊乳糜胸,经饮食控制等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需警惕乳糜胸的发生,积极的保守治疗效果尚可。
时晶晶丁金旺彭友张卧潘钢张煜韩志江王克义罗定存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颈淋巴结清扫术乳糜胸
MicroRNA-203靶向调控Bmi-1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增殖及侵袭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Bmi-1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微小RNAs(MicroRNAs,miRNAs)靶向调控Bmi-1对PTC增殖及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6月到2018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外科行甲状腺手术的组织标本,共计60例,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PTC组织中Bmi-1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站targetscan和microRNA.org预测调节Bmi-l的miRNAs,并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行确认。应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Transwell小室测定PTC增殖能力、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本研究发现Bmi-1基因表达与PTC病灶大小、侵袭能力呈正相关。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提示Bmi-1是微小RNA-203(MicroRNA-203,miR-203)的靶基因,miR-203针对Bmi-l的3’-UTR靶序列为GUAAAGU。转染miR-203模拟物后,PTC细胞系TPC-1中Bmi-1 mRNA表达显着下调。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miR-203可作用于Bmi-1基因的3’UTR区预测靶位。此外,miR-203模拟物转染后有效抑制了PTC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而在转染miR-203模拟物的PTC细胞TPC-1中同时过表达Bmi-1后可恢复PTC细胞TPC-1的增殖、侵袭能力。结论Bmi-1与PTC增殖侵袭能力正相关,miR-203可通过直接靶向Bmi-1基因来抑制PTC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
潘钢沈杰孙思涵张煜
关键词:BMI-1基因甲状腺乳头状癌增殖
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7月—2022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运用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经双侧乳晕和腋窝途径(BABA)入路甲状腺手术的55例患者,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数量、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及美容满意度;提取其中41例单侧甲状腺手术信息,构建手术时间变化趋势图和累积和分析法(CUSUM)学习曲线。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按照性别、年龄、病灶大小、手术范围与开放手术病例进行倾向匹配,比较机器人辅助BABA入路甲状腺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在淋巴结清扫数量和转移淋巴结数量上的差异。结果55例均顺利完成机器人辅助BABA入路甲状腺手术,其中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1例,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47例,甲状腺全部切除7例;单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41例,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7例,侧颈区淋巴结清扫7例。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40~570(263.55±86.15)min,术中出血量2~50(10.13±7.44)ml,术后住院时间2~11(5.27±1.68)d。术后病理检查提示PTC 4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9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4(1~8)个月;术后发生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3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例,未发生出血、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无甲状腺术区及皮下隧道复发或转移;所有患者对手术美容效果非常满意。41例单侧甲状腺手术CUSUM曲线拟合截点为第16例,前阶段16例为学习提高期,后阶段25例为熟练掌握期。两个阶段中,患者性别、年龄、BMI、结节大小和清扫淋巴结数量不存在差异;病灶良恶性、手术时间和转移淋巴结数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TC患者行机器人辅助BABA入路甲状腺手术或开放手术在清扫淋巴结数量和转移淋巴结数量上无差异。结论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辅助BABA入路甲状腺手术安全微创,�
周力罗定存彭友张煜方阳时晶晶潘钢
关键词:机器人手术系统甲状腺肿瘤甲状腺切除术
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分析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unilateral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uPTC)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ra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Cont-CLNs)转移的临床高危因素,探讨Cont-CLNs清扫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行甲状腺全切及双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36例uPTC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研究Cont-CLNs转移与uPTC患者各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构建Cont-CLNs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本组136例uPTC患者中,患侧中央区淋巴结(ipsi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Ipsi-CLNs)转移率48.53%(66/136),Cont-CLNs转移率19.85%(27/136),Ipsi-CLNs未转移而Cont-CLNs转移(跳跃性转移)为5.15%(7/136)。单因素结果表明,ContCLNs转移与uPTC患者的性别、病灶部位、肿瘤最大径、被膜侵犯及Ipsi-CLNs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病灶数目、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及侧颈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男性)、被膜侵犯及Ipsi-CLNs转移是Cont-CLNs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该模型预测Cont-CLNs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4(95%置信区间为0.658~0.871),当取约登指数最大时,其预测的敏感性为59.26%,特异性为83.49%。结论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有男性、被膜侵犯及Ipsi-CLNs转移等高危特征时应警惕Cont-CLNs转移,可考虑行Cont-CLNs清扫。
丁金旺彭友张卧潘钢时晶晶张煜周力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颈淋巴结清扫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