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晓芳
- 作品数:39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人民出版社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一幅西夏时期的壁画——阿尔寨石窟第33窟壁画释读
- <正>一、阿尔寨石窟第33窟壁画释读由巴图吉日嘎拉、杨海英著,王大方审校的《阿尔寨石窟》一书[内蒙古'内新图准字(2006)第33号']中,发布了阿尔寨石窟第33号窟的壁画截面十幅,该十幅图实际上是从一幅大型山水人物花鸟...
- 汤晓芳
- 关键词:榆林窟
- 文献传递
- 成吉思汗“必力克”箴言对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一成吉思汗对其子女、兄弟、大臣、宿卫等告诫、规劝的言语,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采用了易于传播和记忆的蒙古民间谚语、格言的形式,成为成吉思汗"必力克"箴言。"必力克"是富有哲理的语言,简明生动,内涵深刻。成吉思汗"必力克"箴言...
- 汤晓芳
- 关键词:成吉思汗战略战术《蒙古秘史》
- 西夏陵雕塑与自然人文环境
- 2020年
- 一个时期、一个民族雕塑作品的产生,是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密不可分。西夏陵选择背靠贺兰山、面对黄河之地,寓意位于龙脉与血脉之间,其雕塑遗存反映了天人合一的观念。石雕作品中的写实性动物作品是草原生产生活的反映,典型作品碑座人物造型是党项族"人心营构之象"的体现,源自于大自然草原宽广峻山雄浑赋予的北方民族审美精神;陶塑建筑构件佛教护法神兽造型不仅表达了对佛的信仰,更以佛教神兽的美学精神为传统的祭祖伦理服务;北方草原民族历代相沿的鬼神崇拜在贺兰山岩画中的各式造型,为西夏党项皇族对先帝祭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人文环境。
- 汤晓芳
- 关键词:雕塑
- 成吉思汗“必力克”箴言对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正>一成吉思汗对其子女、兄弟、大臣、宿卫等告诫、规劝的言语,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采用了易于传播和记忆的蒙古民间谚语、格言的形式,成为成吉思汗"必力克"箴言。"必力克"是富有哲理的语言,简明生动,内涵深刻。成吉思汗"必力克...
- 汤晓芳
- 文献传递
- 西夏佛经版画中的建筑图像及特点
-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相继编纂出版了《俄藏黑水城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0年,目前出版18册世俗文献和4册佛教文献)、《中国藏西夏文献》(甘肃人民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17卷20册)...
- 陈育宁汤晓芳
- 一幅西夏时期的壁画——阿尔寨石窟第33窟壁画释读被引量:1
- 2017年
- 阿尔寨石窟第33窟壁画分上、中、下布局,上部绘《上师观想图》,中部绘《藏密如来佛化身大黑天降魔图》,下部绘《西夏骑兵渡河图》。通过图中的宗教与世俗人物线描语言和周围山水树木花鸟的布局,结合历史名著《蒙古秘史》《史集》等记载蒙夏战争历史事件中的地名资料,考证阿尔寨石窟第33窟的一幅壁画是西夏晚期的大型人物山水花鸟画作品。
- 汤晓芳
- 西夏佛经版画中的建筑图像及特点
- <正>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相继编纂出版了《俄藏黑水城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000年,目前出版18册世俗文献和4册佛教文献)、《中国藏西夏文献》(甘肃人民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17卷2...
- 陈育宁汤晓芳
- 西夏文碑刻艺术特征探析
- 2020年
- 西夏时期的西夏文碑刻《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和西夏陵残碑的西夏文书法与北魏碑刻有着密切关系;多民族融合的地域文化、佛教文化以及党项祖先崇拜都对装饰图案产生重要影响;西夏图案的云纹、龙纹、卷草纹形式多样,西夏碑的伎乐菩萨造型源于凉州乐舞世俗人物形象;西夏陵碑座力士人物的夸张造型烙上了党项族世代流传祖先崇拜的"人心营构之像"之印记,体现了民族精神,成为西夏艺术的标志性符号。西夏碑刻的制作工艺技法在传承中原的基础上有其自身的特点。
- 汤晓芳郭海鹏郭海鹏
- 关键词:西夏文碑刻美术书法
- 西夏官式建筑的文化特点——西夏王陵出土建筑构件之分析被引量:11
- 2006年
- 本文论述了西夏官式建筑的艺术特征,着重分析了西夏官式建筑所展示的伦理道德,中原建筑传统以及吸收佛教艺术、突出本民族文化等基本特点。
- 陈育宁汤晓芳
- 关键词:官式建筑文化特点建筑构件民族文化
- 阿尔寨石窟男女双身佛像探析被引量:1
- 2006年
- 阿尔寨石窟各种形式的双身佛像的艺术特点既蕴含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更体现了藏传佛教艺术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男女双身的佛像只有藏传佛教才有。男女双身佛像表现的是佛在降魔除障时显现的“法身”。藏传佛教传入阿尔寨地区的最早时间应该是西夏时期。元代是阿尔寨石窟藏密艺术的发展期。男女双身佛像进入阿尔寨石窟与藏传佛教在当地的传播密切相关。
- 陈育宁汤晓芳
- 关键词:藏传佛教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