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静

作品数:28 被引量:115H指数:5
供职机构:杭州市西溪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杭州市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乙型
  • 18篇肝炎
  • 17篇乙型肝炎
  • 14篇病毒
  • 10篇基因
  • 8篇慢性
  • 8篇慢性乙型
  • 8篇慢性乙型肝炎
  • 8篇阿德福韦
  • 8篇阿德福韦酯
  • 7篇乙型肝炎病毒
  • 7篇肝炎病毒
  • 6篇多态
  • 5篇多态性
  • 5篇米夫
  • 5篇拉米夫定
  • 5篇基因多态性
  • 5篇恩替卡韦
  • 4篇基因型
  • 4篇HBV

机构

  • 20篇杭州市第六人...
  • 12篇浙江中医药大...
  • 2篇杭州市第一人...
  • 2篇浙江省血液中...
  • 2篇生物技术有限...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省中医院
  • 1篇杭州市西溪医...

作者

  • 28篇武静
  • 13篇张永乐
  • 9篇施军平
  • 7篇娄国强
  • 7篇过建春
  • 6篇荀运浩
  • 4篇郭晓凤
  • 4篇刘寿荣
  • 3篇潘克女
  • 3篇吴晓星
  • 3篇喻剑华
  • 3篇梁伟峰
  • 3篇徐爱芳
  • 3篇徐岱
  • 3篇石伟珍
  • 3篇金洁
  • 3篇李晓鸥
  • 3篇赵春
  • 2篇黄潇潇
  • 2篇杨劲

传媒

  • 6篇医学研究杂志
  • 5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肝脏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 1篇第四届中国医...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基因多态性
2009年
胡晨波武静施军平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基因多态性单纯性脂肪肝病理综合征NASH饮酒史
乙肝患者肝组织中HBVcccDNA与血清中HBVDNA、HBeAg的关系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肝组织中HBVcccDNA与血清中HBVDNA、HBeAg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肝患者肝组织中HBVcccDNA及血清HBVDNA,同时采用ELISA检测其血清中免疫指标HBeAg。结果30例HB-sAg、HBeAg、抗HBc阳性的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阳性28例阳性率93.33%,肝组织中HBVcccDNA阳性19例阳性率63.3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0例HBsAg、抗HBe、抗HBc阳性的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阳性8例阳性率26.67%,肝组织中HBVcccDNA阳性5例阳性率16.67%,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0例脂肪肝患者血清HBVDNA阴性,肝组织中未检出HBVcccDNA。结论(1)血清HBVDNA或HBeAg阳性并不能完全确定肝内一定存在乙肝病毒正在复制。(2)HBeAg阴性抗HBe阳性不能完全确定肝内一定没有乙肝病毒复制。(3)要确定肝内病毒是否存在复制必须通过肝组织HB-VcccDNA检测来证实。
张永乐徐岱朱国献吴晓星武静邵芯仪陈虹张勤
关键词:肝组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关联被引量:3
2011年
HBV感染是我国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主要病因,其预后差,病死率高,早期识别以及早治疗尤其重要。除可干预诱因之外,从宿主遗传角度个体化地识别ACLF高危HBV感染者不失为一种有前景的方法。
过建春荀运浩陈芝芸武静刘莹石伟珍施军平娄国强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基因多态性DRB1HLAHBV感染者
甲型H1N1病毒核酸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2010年
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暴发以来很短的时间内传播全球,WHO预测全球80%人群易感,早期快速诊断、隔离是控制甲型H1N1流行的有效手段.
张永乐潘克女武静钟华燕娄国强杨劲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P检测LAM早期快速诊断
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与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并比较两者的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6月-2008年1月符合抗病毒治疗的未曾使用核苷(酸)类似物的初治慢性乙型...
喻剑华施军平武静李晓鸥过建春荀运浩赵春金洁徐爱芳娄国强
关键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耐药
文献传递
恩替卡韦初治患者早期乙型肝炎病毒准种多样性变化与疗效关系的研究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ntecavir,ETV)初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区(HBV RT)准种多样性的变化,探讨治疗4周时准种多样性的变化与抗病毒持续病毒学应答的关系. 方法:收...
刘斐武静黄潇潇刘寿荣
关键词:恩替卡韦临床药理乙型肝炎病毒
文献传递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应答不佳者基因型演变特点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了解拉米夫定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应答不佳者基因型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方法应用克隆测序法检测3例患者(s1患者、s2患者、s3患者)拉米夫定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12个月以上病毒学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线、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60周HBV基因型,每个时间点各随机挑取25个克隆进行鉴定并测序。结果3例初始联合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治疗慢型乙型肝炎应答不佳患者各时间点的总克隆数为398份,其中S1患者在基线时C基因型(8.3%)和B基因型(91.7%)共同表达,但B基因型占绝对优势(22/24)。治疗60周时c基因型占绝对优势(100%)。s2和s3患者在基线时仅表达B基因型,在治疗过程中,B基因型逐渐“漂移”为c基因型,治疗60周时,c基因型占绝对优势(s2中占75%,s3中占100%)。结论克隆测序可以更好的反应整体的基因型水平;在长期药物压力下HBV基因型从B基因型逐渐向C基因型演变,是导致拉米夫定初始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应答不佳的主要原因。
王洁施军平武静黄潇潇朱梦飞娄国强
关键词: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基因型
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被引量:57
2011年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与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并比较两者的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6月2008年1月符合抗病毒治疗的未曾使用核苷(酸)类似物的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分为联合组60例和单药组60例,联合组应用LAM100mg,ADV10mg,每日1次;单药组应用ETV0.5mg,每日1次。分别在基线、12、24、48、96周时留取血清,采用全自动分析生物化学仪检测肝功能、肾功能、血生物化学指标;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和HBeAg;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水平;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病毒耐药基因。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联合组54例,单药组50例完成了48周随访,联合组51例,单药组48例完成了96周随访。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血清ALT、血肌酐、HBVDNA、HBsAg水平及HBe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两组在治疗12周和24周时,HBVDNA〈300拷贝/ml和HBVDNA〈1000拷贝/ml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时,单药组和联合组HBVDNA下降〈1log10拷贝/ml的分别为3.7%(2/54)和18.0%(9/50),两组比较,χ^2=5.55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48周时,单药组和联合组的ALT复常率、HBVDNA〈1000拷贝/ml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以及与基线比较HBVDNA下降绝对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与单药组HBVDNA〈300拷贝/ml的患者分别为90.7%(49/54)和76.0%(38/50),两组比较,χ^2=4.1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96周时,HBVDNA〈300拷贝/ml、HBVDNA〈1000拷贝/ml患者比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联合组分别为96.1%(49/51)、98.0%(50/51)、41.7%(15/36),单药组分别为79.2%(38/48)、87.5%(42/48)、16
喻剑华施军平武静李晓鸥过建春荀运浩赵春金洁徐爱芳娄国强
关键词:肝炎乙型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
HBV阳性孕妇DC—SIGN/DC—SIGNR基因多态性与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
2011年
目的分析HBV阳性孕妇DC—SIGN与DC—SIGNR的表达水平及其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相关性。方法应用PCR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HBV阳性孕妇DC—SIGN与DC—SIGNR基因的颈区重复序列分型,然后用卡方检验分析DC—SIGN与DC—SIGNR基因各亚型出现的频率在两组中的差异。结果①29例宫内感染组DC—SIGN基因型全部为7/7型的纯合子基因,54例非宫内感染组中出现2例7/5型的基因,其他52例均为7/7型的基因,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②29例宫内感染组发现4种DC—SIGNR基因型,分别为7/7型、7/5型、9/7型、6/5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793、0.3448、0.2414、0.0345。54例非宫内感染组发现6种基因型,为7/7型、7/5型、9/5型、9/7型、7/6型、6/5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186、0.1481、0.0926、0.1852、0.0370、O.0185。7/5型基因型在宫内感染组(29例)和非宫内感染组(54例)中的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其他基因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DC—SIGN编码基因存在个体基因变异,但变异相对较少,在HBV阳性产妇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中DC—SIGN基因型分布无明显差异。②DC—SIGNR编码基因存在个体基因变异,变异相对较大,DC—SIGNR基因型“7/5型”在HBV阳性产妇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可能是影响宫内感染的易感基因。
刘寿荣翁慧斌武静张忠东曾艳梅田洪飞
关键词:乙型疾病传播
HBV阳性孕妇DC-SIGN/DC-SIGNR基因多态性与宫内感染的关系研究
目的确定DC-SIGN、DC-SIGNR的表达水平在是否存在个体差异性,分析DC-SIGN与DCSIGNR的表达水平及其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是否相关,为HBV宫内感染的有效阻断提供新思路。方法留取83例HBV...
刘寿荣武静翁慧斌刘雁曾艳梅张素英陈蓉张忠东孟娅妮
关键词:HBV宫内感染基因多态性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