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赟
- 作品数:33 被引量:65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西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西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出现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细胞学检查中发现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2004年2月-2011年12月CSF细胞学检查2530例,CSF标本经玻片离心法制片,常规采用迈-格-姬染色观察。结果CSF细胞学发现中性粒细胞,共453例,占全部CSF细胞学检查的7.08%。包括了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其中感染性疾病中病毒性脑炎250例、结核性脑炎8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炎10例、化脓性脑炎76例;非感染性疾病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炎30例、神经白塞病1例、脑膜癌2例。中性粒细胞在脑脊液细胞的比例,病毒性脑炎占60%-85%,结核性脑炎占30%-80%,新型隐球菌性脑炎占0%-30%,化脓性脑炎占80%-99%,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炎5%-80%,神经白塞病占50%,脑膜癌占10%-30%。结论脑脊液细胞学出现中性粒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 黄刚高幼奇杨赟张洪连刘世明吴晓牧
- 关键词: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中性粒细胞
-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567例临床分析
- 目的通过分析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卒中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7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进展性缺血性卒中567例。依据其卒中进展形式分为5型,分别研究不同类型梗死部位比例及血管受累情况...
- 杨赟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结果分析
-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人的药物治疗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 78例患者以TIA或脑梗死起病,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狭窄,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21例,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29例,大脑中动脉分支狭窄...
- 曹文锋杨赟张骥张昆南吴晓牧
- T-SPOT.TB试验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价值的荟萃分析
- 目的以检测血液样本结核感染T细胞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为参照标准,评价脑脊液T-SPOT.TB对结核性脑膜炎(TBM)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检索截止时间为2015年6月Pubmed、Medline、Web o...
- 文安任玥黄刚杨赟张昆南
- 文献传递
- 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 张昆南文安许自强屈新辉黄刚杨赟刘世民刘丽娟王朝东胡国柱
- 该项目属医疗卫生行业中神经病学领域。科技内容:首先利用高碘酸钠法制备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物;研制适用于醋酸纤维(NC)膜浓缩脑脊液(CSF)的微型真空抽滤仪;建立适用于NC膜真空抽吸浓缩CSF检测结核杆菌的CFP-1...
- 关键词:
-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
- 脑脊液细胞学出现中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
- 目的:回顾本实验室2530例脑脊液(CSF)细胞学检查中发现中性粒细胞的有453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04年2月至2011年12月CSF细胞学检查2530例,CSF标本经自然沉淀法或玻片离心法制片,常规采用迈-格...
- 黄刚张洪连刘世民杨赟张昆南
- 一种神经介入治疗术后压迫止血装置
- 本发明涉及神经内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神经介入治疗术后压迫止血装置,包括压迫部件组,所述压迫部件组用于对穿刺口进行压迫止血,所述压迫部件组包含有旋钮一,所述旋钮一的一端设置有伞齿一,所述伞齿一的一侧啮合有伞齿二,所述伞齿...
- 饶伟梅竹君项正兵吴凌峰周超杨赟
- 对南方汉族人群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TREM2基因的研究
- 目的对高加索人群的研究发现,TREM2基因的罕见突变大大增加了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LOAD)的发病风险,其重要性可与APOE基因相提并论。我们的研究旨在探究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TREM2的外显子突变与LOAD的相关性,发现...
- 杨赟谢旭芳周勇良张骥张昆南
- 文献传递
- 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帕金森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予以SMA区rTMS 5Hz高频刺激2周,观察组予以SMA区rTMS 5 Hz高频刺激2周联合针刺四关穴2周。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0 min及治疗后1个月2组运动功能评分(UPDRSⅢ评分、震颤评分、强直评分、运动迟缓评分),以及2组神经电生理指标(RMT、MEP120、CMCT、CSP)。结果:2组治疗后20 min、治疗后1个月运动功能总评分及分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2组治疗后20 min的运动功能总评分及分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后1个月的评分(P<0.05)。2组治疗后20 min、治疗后1个月神经电生理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2组治疗后20 min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均优于治疗后1个月的指标(P<0.05)。结论: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更好地改善运动功能及神经电生理结果,可将其应用于帕金森病患者,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 杨赟王欣荣饶伟周超李灵娟梅竹君周鑫华陈达明
- 关键词:帕金森病针刺重复经颅磁刺激运动症状
- 早发性帕金森病与晚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伴发的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
- 罗超群张昆南杨赟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