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中华
- 作品数:11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海南省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病的病原学研究
- 吴捷王少玲华德马焱金玉明杜中华李沅邱丽曾祥洁贾鹏本
- 该项目属于医疗卫生领域,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学。该项目是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新技术,采取实验室和现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海南省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病原学研究,首次全面了解和掌握海南省斑点热等立克次体病感染情况及型别特征,揭...
- 关键词:
- 关键词:病原学
- 2009-2022年海南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 分析海南省2009-2022年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针对性的布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海南省2009-2022年人间布病报告数据和各监测点血清学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22年海南省共报告布病140例,年均发病率为0.11/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164.602,P<0.001)。发病以3-8月为主。全省17个市(县)(17/19,89.47%)有布病病例报告,以东方市、昌江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临高5个邻近的市(县)发病水平最高,发病市(县)数呈逐年增加趋势。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13/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0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74,P<0.001)。以30~69岁人群为主,占全部病例的77.85%。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53.57%。共开展重点职业人群血清学监测13 175人,检出阳性161例(阳性率1.22%)。养殖牛、羊、猪等家畜,肉类加工及屠宰等直接接触病畜及污染物等为感染的主要原因,占95.00%,食源性感染占2.86%。77.14%的病例在发病30 d内就诊。结论 海南省人间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迅速扩散到多个市(县),建议相关部门加强联防联控,根据流行病学特征,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 谢永慧闫秀娟蔡英桂张玲罗艳李俊陈菁菁杜中华邱仁王南来邱丽
-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
- 海南省手足口病移动百分位数法预警技术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探索移动百分位数法在海南省手足口病预警工作中的应用,为其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11年海南省手足口病各市县每周疫情资料,以移动百分位数法建立预警模型,将P5、P10、P15、P20、…… P85、P90、P95作为侯选的19个预警界值,计算比较其预警2012年手足口病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及绘制ROC曲线,优选出最佳预警界值。结果 P90为海南省手足口病最佳预警界值,拟合预警信号389条,其预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92.92%,90.17%,80.98%,96.59%和0.8309,其预警功效最好。结论 移动百分位数法能较好的对海南省手足口病发病情况进行预警。
- 陈少明邱丽杜中华金玉明
- 关键词:手足口病
- 海南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钩端螺旋体病的实验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了解海南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钩端螺旋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分别用钩端螺旋体显微镜凝集试验(MAT)、酶联免疫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海南省2015年全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血标本。结果共检测标本179份,其中显微镜凝集试验检出阳性标本40份,感染率为22.35%,男性感染率为21.65%(21/97),女性感染率为23.17%(19/82);菌群中有7个群能检出,分别是问号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拜伦群、秋季热群、波摩那群、流感伤寒群、赛罗群、塔拉索夫群;酶联免疫试验检测阳性38份,阳性率为21.23%,其中IgM阳性6份,检出率为3.35%,IgG阳性32份,检测率为17.88%;血清学检测结果一致。PCR法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海南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存在钩端螺旋体的感染,主要型别以黄疸出血群为主。
- 吴捷王丹王少玲陈莉叶浩然杜中华华德李丹丹蒋秀高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聚合酶链反应
- 海南省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险因素的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重症病例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比例将海南省各县分为"高、中、低"三层,每层随机选取2个县,共对6个县的125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和125例普通病例进行现场调查,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方法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初诊在村卫生室或私人诊所、非母乳喂养、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es 71,EV71)感染、就诊前最高体温高于39℃、发病到确诊时间≥2 d等5个因素在两组病例间分布存在差异。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发现EV71感染,初诊在村卫生室或私人诊所,非母乳喂养及发病到确诊时间≥2 d为重症病例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加强病原学监测,根据EV71比例变化及时发布预警;提倡母乳喂养,禁止乡村医生、个体诊所接诊5岁以下发热儿童;加强培训,提高各级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断水平,有助于降低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生危险。
- 陈少明杜中华邱丽金玉明冯芳莉陈少珠李丹丹
-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
- 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研究近况被引量:2
- 2010年
- 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杆菌,MTB)是结核病的病原体。随着耐药性结核杆菌菌株的产生和播散,尤其是耐多药结核(MDR-TB)和广泛抗药性结核菌株(XDR-TB)的出现,结核病的威胁在急速增长。现对结核杆菌的分子生物学、分型、耐药机制、致病机制、疫苗等方面作一概述。
- 崔宜庆杜中华王静吴中菲
- 关键词:结核杆菌分子生物学致病机制耐药机制
- 海南省2009~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分析2009∽2012年海南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探讨流行规律,为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中报告的手足口病监测资料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2年海南省共报告手足口病135472例,年均发病率391.09/10万。报告重症病例2008例,重症发生率5.80/10万,死亡病例57例,死亡率0.16/10万。发病呈现4∽7月(3∽5月)和9-11月两个高峰,病例以5岁以下婴幼儿为主,1-2岁组发病率最高,为9195.00/10万。男女性别比例1.82:1,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北部、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发病率高。重症病例中EV71阳性比例高。EV71阳性比例与重症病例比例变化呈正相关(Sperman秩相关系数0.706,P=0.000)。结论海南省为手足口病的高流行区,开展病原学监测、加强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的综合防控措施是防控工作的主要策略。
- 陈少明邱丽金玉明杜中华黄芳李丹丹陈海云
-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原学
- 海南省2011-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分析2011-2012年海南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探讨流行规律,为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中报告的手足口病监测资料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海南省报告手足口病病例50 716例,发病率584.86/105,重症病例976例,死亡病例33例。2012年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7 715例,发病率为543.83/105,重症病例512例,死亡病例8例。发病呈现4-7月(3~5月)和9~11月两个高峰,病例以5岁以下婴幼儿为主,1~2岁组发病率最高,为13 766.25/105。男女性别比例1.79∶1,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地区。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EV71阳性比例高于普通病例。EV71肠道病毒构成的比例与重症病例比例呈正相关(Sperman秩相关相关系数r=0.601,P=0.000)。结论海南省为手足口病的高流行区,开展病原学监测、加强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的综合防控措施是防控工作的主要策略。
- 陈少明邱丽金玉明杜中华李丹丹陈海云
-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原学
- 海南省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 陈少明金玉明邱丽曾祥洁杜中华李丹丹陈海云马焱曾云婷冯芳莉苏新元陈少珠贾鹏本陈菁菁李臻
- 海南省为手足口病高发省份,2011年手足口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全国首位。项目研究表明:海南省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病呈现出活跃与静息交替进行的特征;EV71病毒感染,居住地在农村,首次就医在村级,就诊前最高体温大于39度...
- 关键词:
-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病原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