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乳头
  • 2篇乳头状
  • 2篇乳腺
  • 2篇腺癌
  • 1篇蛋白
  • 1篇导管
  • 1篇导管癌
  • 1篇导管内
  • 1篇导管内乳头状...
  • 1篇动脉
  • 1篇样癌
  • 1篇乳头状瘤
  • 1篇乳头状腺癌
  • 1篇乳腺癌
  • 1篇乳腺导管
  • 1篇乳腺导管内
  • 1篇乳腺导管内乳...
  • 1篇神经节
  • 1篇神经节瘤
  • 1篇术后

机构

  • 4篇河北省职工医...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李玉兰
  • 1篇付立生
  • 1篇商琰红
  • 1篇吴文新
  • 1篇刘建军
  • 1篇富鹰
  • 1篇胡庚坤
  • 1篇张祥宏
  • 1篇许秀峰
  • 1篇付伟义
  • 1篇王恒树
  • 1篇臧爱民
  • 1篇孙大水
  • 1篇王宝连
  • 1篇李同昌

传媒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综合临床医学
  • 1篇河北职工医学...

年份

  • 1篇2004
  • 1篇1999
  • 1篇1994
  • 1篇199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腹主动脉体副神经节瘤6例病理与临床分析
1999年
腹主动脉体副神经节瘤较罕见,1982年-1995年我院收治6例,本文对病理及其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李玉兰
关键词:副神经节瘤腹主动脉病理组织学特征回顾性分析
乳癌术后复发的局部注药治疗(附40例分析)被引量:2
1992年
我科1988年2月~1991年2月采取2%地卡因无水乙醇局部注射治疗乳癌术后复发40例。28例注射1次后复发灶即消失,占70%。随访7个月~3年,其中2例再发,1例死亡于肺转移,余37例至今尚健在,未见复发。与其它方法相比,本法简便、安全、痛苦小、并发症少、不需特殊设备,患者易于接受,是综合治疗的一个新方法。
胡庚坤王宝连贾益友阴慎齐许秀峰毕学玉李同昌李玉兰魏正月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复发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癌中Pten、p16基因蛋白表达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分析抑癌基因Pten及p16蛋白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 ,以进一步探讨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对 2 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2 9例导管癌Pten及p16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情况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正常乳腺组织、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下降 ,分别为 10 0 %、4 7.83%及 10 .34% ,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与Pten结果相似 ,在所有的正常乳腺组织中 p16均呈阳性表达 ,而在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癌中p16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分别为 82 .6 1%及 2 4 .14 % ,两组与正常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癌之间 p16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存在Pten和p16蛋白表达异常 ,提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具有抑癌基因变化的癌前病变。
臧爱民付立生王恒树刘建军吴文新商琰红李玉兰张祥宏
关键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PTENP16流式细胞术
甲状腺癌误诊原因分析及再手术问题的探讨(附70例报告)
1994年
本文通过复习文献及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甲状腺癌的误诊原因并探讨有关再手术问题。 临床资料 自1980年5月至今,我科共收治甲状腺癌患者7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57例。年龄11~70岁。发病年龄<20岁4例;~30岁12例;~40岁15例;~50岁16例;~60岁12例;~70岁11例。病理类型:乳头状腺癌41例,占58.57%;滤泡状癌11例,占15.7%;髓样癌5例,占7%;未分化癌4例,占5.7%;结甲恶性变4例,占5.7%;隐性癌2例,占2.8%;转移性腺癌1例,占1.4%。病史3天~18年。再次手术距首次手术时间5天~8年。其中因术前误诊首次术式不当而再次手术者28例,误诊率高达40%。局部复发再手术者7例。二者共计35例,占50%。
富鹰付伟义孙大水李东昌李玉兰
关键词:滤泡状癌髓样癌转移性腺癌乳头状腺癌未分化癌误诊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