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平
- 作品数:11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纪念冯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在京举行
- 2005年
- 今年9月17日是诗人、学者、翻译家和教育家冯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9月15日,“纪念冯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在中国社科院举行,人们用诗文朗诵、音乐演出、学术研讨等形式,纪念和缅怀了作为诗人、学者、翻译家和教育家的冯至先生。此次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外国文学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及首都文化界和文学界近三百人参加了纪念活动。
- 李永平
- 关键词:纪念会冯至中国社科院
- 荷尔德林的复兴
- 2015年
- 荷尔德林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德国诗人和思想家,生前几默默无闻,不为人所重,至19世纪末,他只有为数不多的作品,流传于世。20世纪初,狄尔泰慧眼识珠,重新评价荷尔德林,将其提升至与莱辛、歌德、席勒同等并列的地位,荷尔德林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但荷尔德林的真正复兴,则始于黑林格拉特发现荷尔德林的后期手稿,以及荷尔德林全集的重新编纂,人们从中看到了一个新的荷尔德林。随着格奥尔格圈子对荷尔德林的推崇,荷尔德林成为"民族的先知"和"新神的召唤者"。与此同时,威廉·米歇尔则开荷尔德林思想史研究之先河,探讨荷尔德林与德国性的关系,并将其视为德国精神的象征,由此而进一步推动了荷尔德林的复兴。
- 李永平
- 关键词:荷尔德林狄尔泰
- 里尔克后期诗歌中关于死亡的思考被引量:17
- 2000年
- 本文论述里尔克的死亡观。里尔克试图在对死亡意义的探究中 ,达到对真实存在的寻求。在里尔克看来 ,死亡是人存在的不可超越的可能性。只要有生命 ,同时就有死亡 ,生与死本质上是一体的。人的生存就是在“生与死”两个领域中不断滋养自己 ,并达到完满和充盈的过程。如果人们深入思考 ,看到死亡是在“整体存在”之内的话 ,那么死亡就不再是某种否定的东西和“存在”的损失。只有重新获得死亡之“亲密性”的人 ,才能进入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
- 李永平
- 关键词:文学评论里尔克诗歌
- 荷尔德林:在诗与哲学之间被引量:4
- 2014年
- 在荷尔德林时代,启蒙带来的现代性问题目益显现,批判和克服现代性的自身分裂是当时哲学家和诗人必须面对的任务。与荷尔德林同时代的黑格尔认为,只有哲学可以克服现代性自身所带来的问题,在这方面,诗不及哲学。荷尔德林则认为,诗是克服现代性自身分裂的唯一途径,诗高于哲学,是人类精神的最高表达形式。如果说黑格尔建构了一种现代性的哲学话语,那么荷尔德林则建构了一种现代性的诗学话语。
- 李永平
- 关键词:荷尔德林哲学
- 历史忧思与启蒙的冒险被引量:1
- 2012年
- 二战后的日本虽然走上民主主义道路,但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保留了"象征天皇制",其伦理道德规范仍然羁縻着许多日本人的灵魂。大江健三郎为此而忧虑,深感民主主义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他的小说的基本主题之一便是对"天皇制"的批判。写于1960年代的《十七岁》和《政治少年之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阴魂不散的"天皇崇拜"对青年人影响的危险所在。在历史反思方面,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与大江健三郎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小说《猫与鼠》深刻揭露了法西斯意识形态和荒谬的英雄崇拜对青少年的毒害。作为当今最重要的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大江和格拉斯共同强调了文学的责任,即在对过去历史的反思中,通过启蒙教育消除蒙昧和偏见,引导青年走向美好的未来。
- 李永平
- 关键词:历史反思民主主义启蒙教育
- 荷尔德林:重建神话世界被引量:3
- 2013年
- 现代性最突出的标志,是人的主体地位的上升,由此而带来了人与自然的分裂。作为诗人,荷尔德林深刻而敏锐地体验到了现代世界的这一分裂的特征。他以诗性的语言,把人与自然的分裂,表达为"诸神的逃逸"。由于人与诸神的疏远,世界变成了一个无神的世界。对于荷尔德林来说,这一切都意味着一种"神话状态"的丧失。荷尔德林坚定地相信,人类曾生活在"神话状态"里。为此,荷尔德林赋予自己的伟大使命就在于,在历史的更高阶段上,重建神话世界,即重建业已失落的"人与诸神的关联",重新找到希腊人那种与自然和神灵的无拘无束的关系。
- 李永平
- 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来社科院外文所演讲被引量:1
- 2008年
- 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2008年10月21日来到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作了题为《批判·认同·现时代精神》的演讲。瓦尔泽是二战后最重要的德语作家之一,一生创作颇丰,涉猎多方,在小说、戏剧、散文、评论、随笔等领域均有建树,造诣非凡,是世界文坛享誉极高的作家。瓦尔泽已达耄耋之年,但依然勤思健笔,
- 李永平
- 关键词:中国社科院著名作家外文
- 博登湖畔访瓦老
- 2011年
- 7月1日,德国学术访问最后一天。按计划,是我和晓阳、燎宇、叶隽一行四人前往于伯林根一努斯多夫拜访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于伯林根一努斯多夫是一个小镇,坐落在博登湖畔。博登湖位于德、奥、瑞三国交界处,分为上湖、于伯林根湖和下湖,风光旖旎、景色迷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瓦尔泽就卜居在此,远离大城市的喧哗,静静地读书和写作。我们一大早就从慕尼黑出发了,据知需乘三个多小时火车并途中换乘两次才能到达。
- 李永平
- 关键词:学术访问著名作家大城市
- 里尔克的诗歌之路被引量:9
- 1998年
- 文章主要从里尔克创作的三个时期入手,追寻诗人走向以诗与存在的同一为根本特征的"伟大歌唱"的漫长道路。在早期诗歌中,由于受当时诗歌经验的局限,特别是印象主义的影响,里尔克尚未从一个主观的、自我的世界中走出来,进入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生活"和"存在"空间。在中期诗歌中,里尔克提出了"诗是经验"的命题,这不仅标志着诗人的诗歌观念和写作方向发生了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对诗的本质达到了一次深刻的洞见:"诗"本身就属于"经验"和"存在",是在"经验"和"存在"中涌现出来的。具体体现这一诗歌观念的是"事物诗"。后期诗歌是里尔克全部诗歌创作的最重要的阶段。在以《杜依诺哀歌》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为代表的两部诗集中,里尔克更为明确地把诗人的使命规定为向"存在"的转变,并在"最高程度的有效性"上言说了"诗与存在"的同一关系。里尔克的后期诗歌是一种以诗去"思"的思想诗。"思想诗"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在"歌唱"和"赞美"中倾听"存在"到达的消息。
- 李永平
- 关键词:里尔克诗歌
- 里尔克的艺术难题:诗与物被引量:2
- 1991年
- 在诗人里尔克的全部创作中,诗与物的关系、诗对物的呼唤、以及物向心灵的“内在空间”的“无形的”回归是占主导地位的艺术难题。里尔克曾在《啊,诗人,你说,你做什么》一诗中写道:
- 李永平
- 关键词:里尔克塞尚诗歌荷尔德林艺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