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久
- 作品数:20 被引量:111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咯血的临床特征及选择性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效果观察
- 2023年
- 目的观察咯血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选择性动脉栓塞术(SAE)治疗咯血的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因咯血接受SAE治疗的住院患者,术后随访2年,分析咯血的病因,血管造影表现,供血血管、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咯血复发情况。结果共有1211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SAE治疗。咯血的主要病因为支气管扩张并感染654例(54.0%),肺结核144例(11.9%),肺恶性肿瘤128例(10.6%),肺部感染116例(9.6%)。血管增粗、迂曲,末梢分支增多紊乱、体动脉-肺循环异常交通、动脉瘤或瘤样扩张为DSA下靶血管的主要病理特征。1211例患者共栓塞6540支责任血管,例均栓塞的血管支数为(5.4±3.7)支,其中栓塞支气管动脉(BA)(2.5±1.0)支,非支气管性体动脉(NBSA)(3.5±2.0)支。SAE总有效率为94.0%(1138/1211)。1026例患者完成随访,208例2年内咯血复发(20.3%)。复发组栓塞的责任血管支数、NBSA支数及其比例均高于未复发组,肺血管介入联合呼吸内镜介入治疗比例低于未复发组(均P<0.05)。481例(39.72%)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以术后胸背痛385例(31.79%)和发热142例(11.73%)为多见。结论成人咯血的主要病因是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BA和NBSA均为咯血的主要责任血管。靶血管越复杂,NBSA数量及比例越高,越容易出现咯血复发,SAE是治疗咯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李发久朱紫阳陈实刘敏余伟覃伟金宵刘爽李承红翟振国
- 关键词:咯血选择性动脉栓塞术预后随访研究
- 经皮导管介入与静脉溶栓治疗对中高危急性肺栓塞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 2023年
-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导管介入与静脉溶栓治疗对中高危急性肺栓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万方数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收集经皮导管介入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中高危急性肺栓塞的随机对照试验,中文检索词为"肺栓塞""肺血栓栓塞症""溶栓"和"导管介入",英文检索词为"Pulmonary embolism""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Thrombolysis""Catheter-directed interventions"。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5月。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研究22项,总样本量509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静脉溶栓相比,经皮导管介入溶栓有效率更高,分别为92.83%(466/502)比77.93%(339/435)(RR=1.23,95%CI:1.16~1.31,P<0.001);患者死亡率更低,分别为8.33%(174/2088)比13.36%(323/2417)(RR=0.51,95%CI:0.30~0.87,P=0.01);出血率更低,分别为9.17%(42/458)比24.25%(105/433)(RR=0.36,95%CI:0.25~0.51,P<0.001)。2种疗法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3,95%CI:-0.41~0.15,P=0.37)。结论经皮导管介入治疗中高危急性肺栓塞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和出血风险。
- 刘敏陈实陈颖洁覃伟余伟石奕朱紫阳李发久王小江
- 关键词:肺栓塞溶栓导管介入META分析
-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状况与伴发疾病数量的关系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营养状况与伴发其他系统常见老年病数量的关系。方法根据BMI值将158例稳定期COPD患者分为轻体重组(BMI〈18.5kg/m2)59例、正常体重组(18.5kg/m2≤BMI〈24.0kg/m2)47例、超体重组(24.0kg/m2≤BMI〈28.0kg/m2)37例和肥胖组(BMI≥28.0kg/m2)15例,比较4组患者体脂率、内脏脂肪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及其他系统常见老年病发病情况等。结果超体重组和肥胖组患者的体脂率和内脏脂肪指数高于轻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轻体重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体重组、超体重组和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体重组和肥胖组患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血脂异常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轻体重组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而轻体重组和肥胖组肝功能不良的发病率均高于正常体重组和超体重组(P〈0.05)。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营养状况与伴发其他系统常见老年病的数量密切相关。
- 李发久李承红朱紫阳陈实冯琼叶羽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见老年病体重指数营养状况
- 呼吸气道疾病基础与临床创新
- 李承红王传海刘建华黄洁陈实王小江孟庆华吉冬元李发久朱紫阳
- 1.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人口与健康。 2.主要内容: (1)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免疫应答、炎症机制等系统的研究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关键词:
- 关键词:细胞增殖
- 隐源性咯血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 目的 探讨隐源性咯血的DSA影像表现和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8例隐源性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DSA影像资料,随访介入栓塞治疗效果结果 8例患者共发现42条异常血管并实施了介入,8例患者立即止血率为100%(8/8)...
- 朱紫阳李发久
- 关键词:吸烟支气管动脉栓塞
- 孟鲁斯特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孟鲁斯特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fidrosis,IPF)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IPF患者分为2组,2组患者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吸氧、抗感染、化痰、止咳、平喘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孟鲁斯特片10mg,每晚口服1次,疗程均为6个月;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口服甲泼尼松片0.4mg·kg-1·d-1,4周后减量为0.2mg·kg-1·d-1,连续8周之后再减量为4mg·d-1,3个月。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记录临床症状、体征;肺部CT;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8(IL-8);6min步行距离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3,6个月后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总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3,6个月肺功能和PaO2二组都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6个月与3个月比较肺功能和PaO2没有进一步的改善;治疗后治疗组纠正缺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2组改善肺功能无明显差异;2组患者在治疗前IL-2、IL-4、IL-8增高,治疗3,6个月后在治疗组IL-2、IL-4、IL-8有明显改善(P<0.01),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3,6个月6min步行距离2组都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中有3例出现血糖轻度升高,5例出现兴奋、失眠,而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孟鲁斯特能阻断花生四烯酸脂氧化酶通路,抑制白三烯产生的肺泡炎、成纤维细胞迁移、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形成。从而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不能逆转已形成的纤维化。说明孟鲁斯特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网络可能为肺纤维化的更有效治疗带来一定的希望。
- 李承红罗瑛王传海孟庆华叶胜兰王小江李发久江城
- 关键词:特发性肺纤维化孟鲁斯特
- 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征及死亡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891例,男427例,女464例。891例中重症患者582例(其中危重型159例,27%)。收集582例重症患者的人口学、实验室检查、临床特征以及治疗与预后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582例中,男293例,女289例,年龄24~106岁,中位年龄为64岁;死亡组63例,其中男45例,女18例,年龄37~90岁,中位年龄为71岁。存活组519例,其中男248例,女271例,年龄24~106岁,中位年龄为62岁。582例患者平均发病时间为8 d,其中发热461例(79%),干咳358例(62%),疲劳274例(47%),气短206例(35%),咳痰155例(27%),肌肉痛或关节痛83例(14%),腹泻71例(12%),头痛29例(4%)。267例(46%)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其中高血压194例(33%),糖尿病69例(1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7例(6%),肿瘤18例(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1%)。胸部CT示病灶累及双肺505例(87%)。582例患者入院时中位淋巴细胞计数为0.8(0.6~1.1)×109/L,D-二聚体为0.5(0.4~0.8)mg/L,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为433(141~806)pg/L,血肌酐为70.3(56.9~87.9)μmol/L。死亡患者入院时中位淋巴细胞计数为0.5(0.4~0.8)×109/L,D-二聚体为1.1(0.7~10.0)mg/L,NT-proBNP为1479(893~5087)pg/L,血肌酐为89.9(67.1~125.3)μmol/L。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D-二聚体升高(OR为1.095,95%CI为1.045~1.148,P<0.001)、NT-proBNP升高(OR为4.759,95%CI为2.437~9.291,P<0.001)及淋巴细胞计数降低(OR为0.180,95%CI为0.059~0.550,P=0.003)是COVID-19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结论重症COVID-19患者平均发病时间为8 d,临床症状主要以发热、干咳和疲劳为主,最常合并的基础疾病是高血压,入院时多存在脏器功能受损;D-二聚体、NT-proBNP水平升高及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是COVID-19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
- 覃伟胡冰竹张竹陈实李发久朱紫阳王小江刘敏李承红
- 关键词:队列研究
- 大咯血患者的冷沉淀应用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冷沉淀在大咯血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72例大咯血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冷沉淀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后血白细胞计数、凝血常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并观察2组患者咯血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均较前下降,血纤维蛋白原较前升高(P<0.05)。治疗组咯血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咯血患者合理使用冷沉淀,能提高疗效,缩短止血时间,且不良反应少。
- 李发久李承红朱紫阳陈实庞博
- 关键词:冷沉淀大咯血
- 成人肺静脉狭窄伴咯血5例临床分析及介入治疗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成人肺静脉狭窄伴咯血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评估CT血管造影(CTA)表现及介入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5例以咯血就诊的肺静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探讨病例的CTA征象及介入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介入术前均经过CTA评估体循环及肺循环情况,且成功行肺静脉血管成形术,术后患者情况均平稳且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肺静脉狭窄伴咯血患者根据CTA术前评估后进行介入栓塞术及肺静脉支架置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 宋莹莹李鸿波唐宗美李发久朱紫阳徐红芳
- 关键词:肺静脉狭窄咯血CT血管造影血管成形术
- 肺血管介入联合呼吸内镜介入在呼吸危重症中的应用
- 2023年
- 呼吸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给临床医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介入呼吸病学的发展,形成了呼吸介入诊疗综合体系。传统危重症救治方法联合介入诊疗技术在呼吸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预后,其中,呼吸介入技术的联合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肺血管介入联合呼吸内镜介入在呼吸危重症尤其是大咯血、重症感染和肺恶性肿瘤患者的诊疗方面展现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希望通过对肺血管介入联合呼吸内镜介入在大咯血、重症感染和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以帮助呼吸学界提高对介入呼吸病学的认知。
- 陈实刘敏余伟覃伟刘双王子鸣高小燕章聪李承红李发久
- 关键词:危重病咯血肺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