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京昌

作品数:36 被引量:525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天文地球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9篇盆地
  • 13篇油气
  • 10篇塔里木盆地
  • 8篇油气藏
  • 8篇气藏
  • 8篇柴达木盆地
  • 5篇沉积盆地
  • 4篇新生代
  • 4篇周期
  • 4篇成藏
  • 3篇应力场
  • 3篇盆地演化
  • 3篇沉积速率
  • 2篇地质
  • 2篇应力场特征
  • 2篇油气成藏
  • 2篇油气分布
  • 2篇油气关系
  • 2篇三水盆地
  • 2篇热演化

机构

  • 17篇中国石油大学...
  • 10篇中国石油化工...
  • 8篇中国石油大学...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石化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青海石油管理...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青海油田

作者

  • 36篇李京昌
  • 25篇金之钧
  • 11篇刘国臣
  • 9篇汤良杰
  • 5篇张明利
  • 5篇张一伟
  • 3篇曾联波
  • 3篇万天丰
  • 3篇王毅
  • 2篇郭忻
  • 2篇杜伟
  • 2篇邱楠生
  • 2篇聂海宽
  • 2篇刘国臣
  • 2篇张智礼
  • 2篇余一欣
  • 2篇张仲培
  • 2篇杜伟
  • 1篇张兵山
  • 1篇彭更新

传媒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地学前缘
  • 3篇地质论评
  • 3篇地质科学
  • 3篇沉积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2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石油大学学报...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油气藏评价与...
  • 1篇第四届全国青...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5篇1998
  • 8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波动分析方法在三水盆地沉降史研究中的应用
三水盆地是发育在华南微板块上的一个白垩纪—早第三纪断陷盆地,本文在建立了中、新生代地层年代格架的基础上,恢复了各时期地层的原始厚度及沉积速率。文中运用波动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三水盆地的沉降史及沉降中心迁移规律,通过周期...
李京昌金之钧孙镇城刘国臣
文献传递
柴达木盆地中一新生代构造演化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沉积特征和构造特征的综合分析,提出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4个不同的阶段:早—中侏罗世裂陷阶段;晚作罗世—白垩纪挤压阶段;早第三纪—中新世走滑、逃逸阶段;上新世—第四纪挤压、推覆阶段.
金之均张明利汤良杰万天丰李京昌张兵山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
文献传递
滇西怒江断裂带新构造特征被引量:23
1998年
怒江断裂带从走向上可以分为南北走向段和北东走向段,其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变形以右行剪切为主导。右行剪切的变形历史可以分为早期压剪变形和晚期张剪变形两个大的阶段。这两期变形各自在南北走向段和北东走向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之。
李京昌
关键词:断裂带喜马拉雅期
沉积盆地古应力场研究的新方法──波动分析法被引量:3
1998年
波动分析方法认为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受不同的周期波所控制.实际应用表明:盆地内不同地区同一类同期波之间存在着差异,本文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用这种差异解决盆地古应力场问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应用这一研究方法对柴达木盆地第三纪古应力场恢复表明,压应力由南西220°向北东40°方向传播。
李京昌
关键词:沉积盆地古应力场油气藏
塔中隆起中-上奥陶统之间的不整合成因机制被引量:1
2016年
塔里木盆地众多岩溶储层不整合中,中-上奥陶统之间的不整合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塔中隆起中-上奥陶统之间的不整合结构特征为依据,对不整合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发生在恰尔巴克组沉积期间的地壳褶皱作用控制了不整合的发育,其分布范围受背斜控制。在背斜区,不同层系缺失的原因存在差异,一间房组和鹰山组的缺失是剥蚀缺失,而恰尔巴克组的缺失是沉积缺失。成因上可将其不整合划分为同构造型和后构造型两种不整合类型。同构造不整合分布在塔中背斜型隆起两翼的恰尔巴克组与一间房组之间,后构造不整合分布在塔中背斜型隆起顶部的良里塔格组与鹰山组之间。
李京昌张智礼宋海明蔡习尧马庆佑郭欣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不整合面
论塔里木盆地构造反转的周期性被引量:4
1998年
运用沉积盆地波动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典型井的构造周期波进行了分析。塔里木盆地在其地质历史时期100Ma的周期是很明显的,自寒武纪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每一完整周期都由正相位和负相位两个半周期所组成,而第三纪为第5个周期的正相位阶段。研究发现,该周期与盆地构造演化阶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表现在周期正相位为伸展构造体制,周期负相位为挤压构造体制。塔里木盆地发生周期性构造反转,与古天山洋、古昆仑洋及特提斯洋的俯冲、地幔羽的活动及不同地块、不同时期的拼贴而导致的地幔羽“休眠”状态紧密相关。
李京昌金之钧刘国臣
关键词:盆地周期油气藏勘探
塔中地区沉积波动过程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以塔中1号油藏为例)
本文运用施比伊曼教授和缅斯妮科娃教授提出的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在综合分析野外露头、岩心、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不同地区的岩性—时间剖面, 经过一定的数理变换,找到一条曲线,使这条曲线能够代表该区的沉积一剥...
刘国臣张一伟金之钧李京昌
文献传递
塔里木盆地一级演化周期的识别及其意义被引量:13
1998年
应用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和中央隆起30余口井所作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震旦纪、寒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侏罗纪和白垩纪—现今四个一级周期沉积波动的演化历程。它们持续的时间分别为230,203,2214,1456Ma,其中白垩纪至今盆地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一个完整周期的3/4。每一个演化周期对应于一个大的盆地演化阶段,并对应于一个大的成藏旋回。
金之钧刘国臣李京昌吕修祥汤良杰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油气藏
柴达木盆地北缘油气分布的构造控制作用被引量:30
2001年
该区中新生代形成了伸展构造、扭动构造、逆冲 -褶皱构造等构造样式 .早、中侏罗世形成的正断层组合构造样式 ,可形成一些小规模油气藏 .老第三纪形成的压扭性构造对油气的聚集有重要控制作用 .而新第三纪—第四纪形成的逆冲 -褶皱构造的含油气性差异很大 ,在早期断层基础上发育的逆冲 -褶皱构造有利于油气分布 ,而新形成的逆冲 -褶皱构造 ,通常不利于油气聚集 .构造应力对油气的运移聚集有重要影响 ,构造应力变化速率引起的应力驱动 ,是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的主要动力 ,在断层附近应力值适中、岩石扩容量较大、微裂缝发育的区域 ,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
曾联波金之钧汤良杰李京昌由福报张兵山
关键词:构造样式构造应力场油气分布柴达木盆地控矿构造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构造分形特征与油气分布关系研究被引量:42
2001年
本文应用分形几何理论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体系的分布进行了定量研究 ,在研究标定尺度范围内 ,该区断裂体系的平面分布具有良好的统计自相似性和分形特征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 ,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拟合的相关系数平方 (R2 )均在 0 .97以上。该区 4个已知油气田断裂构造的分维数 D值均大于 1 .3,明显高于整个区域内 4个反射层的断层分维数 (平均 D=1 .2 1 8)。可以认为断裂构造的分维值大于 1 .3的部位是该区油气聚集分布的有利区。断裂体系分数维值越大的地区 ,有利于油气藏的分布 ,其单位面积内的油气地质储量越高。
曾联波金之钧李京昌汤良杰由福报雷兵足
关键词:油气分布柴达木盆地油气藏油气地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