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辰 作品数:54 被引量:356 H指数:12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经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政治法律 更多>>
北京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趋势分析 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分析北京市7岁以下儿童的体格发育变化趋势。方法资料来源于1975、1985、1995、2005年4次北京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从出生到不满7周岁城区和郊区的汉族健康儿童,共分22个年龄组,城郊男女每个年龄组200人左右。结果2005年北京市城郊区男女童的体重、身高较30年前均有明显增长,增长幅度分别在O.02~3.84kg和O.1~9.3cm之间,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近10年在2.5岁以上的较大年龄组存在生长加速的情况。男女童的体重和身高的城郊差异较30年前都有明显下降;近30年来北京市儿童体重、身高增长幅度较日本儿童明显。结论北京市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较30年前有明显提高;城郊差异呈现缩小的趋势。 何辉 陈欣欣 孟杰 李一辰 潘迎 王燕关键词:健康儿童 体格发育 身高增长 年龄组 中国九市七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状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16 2020年 目的调查分析中国9个城市(简称九市)7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年6—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北片),上海、南京、武汉(中片),广州、福州、昆明(南片)九市对7岁以下的110499名儿童体格生长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以2009年中国儿童生长标准为参照,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身高标准第3百分位判定为生长迟缓,位于第3~10百分位判定为身高偏矮。检出率按性别、地区、年龄等分组,组间生长迟缓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九市7岁以下儿童应调查113084名,实际调查110499名,调查率97.7%。生长迟缓总检出率为1.9%(2141/110499);城区低于郊区[1.6%(904/55524)比2.3%(1237/54975),χ2=56.246,P<0.01];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1121/57921)比1.9%(1020/52578),χ2=0.003,P=0.965];生长迟缓检出率在0~<3岁随年龄略下降[从0~<1岁组1.8%(312/17080)至2~<3岁组1.2%(168/13740)],之后略提高,6~<7岁为2.2%(240/11073)。不同地区比较,南片高于北、中片[城区3.3%(557/16664)比0.9%(193/20374)、0.8%(154/18486),郊区4.7%(769/16276)比1.1%(241/21924)、1.4%(227/16775),χ2=437.736、646.533,P均<0.01];而城区北、中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9,P=0.232),郊区中片略高于北片(χ2=5.130,P=0.024)。九市中广州市生长迟缓率最高(6.1%,613/10019),各城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9.64,P<0.01)。生长迟缓程度构成显示以临界和轻度为主(78.4%,1679/2141),重度较少(7.2%,154/2141)。身高偏矮儿童检出率为5.2%(5721/110499)。结论九市7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处于较低流行状态,且检出生长迟缓儿童多为轻度。生长迟缓检出率郊区高于城区,男女差别不明显,南片地区高于北、中片地区。 张亚钦 李辉 武华红 宗心南 李一辰 李佳 相晓妹 张晶 童梅玲 曹中强 林穗方 陈为 朱克关键词:儿童 检出率 学龄前儿童弱视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调查北京市3~6岁学龄前儿童弱视的患病率与相关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0所幼儿园(其中城区5个,郊区5个)3~6岁在园儿童1 949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视力、眼位、眼球运动检查。进一步使用1%阿托品散瞳验光并行眼底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根据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定的诊断与分类标准,确诊弱视。使用《弱视相关因素调查表》对确诊弱视儿童进行相关因素统计分析。结果弱视患病率为4.83%。男女弱视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弱视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市区和郊区弱视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3项与弱视发生有关的因素:屈光不正家族史、斜视病史和早产史。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弱视与斜视有密切关系。结论学龄前儿童弱视患病率与性别、年龄、市郊区无显著性差异。弱视患病受多因素影响,早产史、斜视、屈光不正是弱视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斜视与弱视的发生密切相关。 陶荣 李一辰 贾朝霞关键词:流行病学 学龄前儿童 弱视 北京市24~35月龄儿童睡眠现况及其与行为问题的关联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了解北京市24~35月龄儿童的睡眠现况并探讨其与行为问题的关联。方法 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睡眠调查项目,于2021年6―7月收集223名24~35月龄儿童的社会人口学信息、睡眠情况和行为问题等资料,比较不同特征儿童的睡眠问题及行为问题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问题与行为问题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全天睡眠时间(11.6±1.2)h,夜间睡眠时间(9.2±0.9)h,白天睡眠时间(2.4±0.9)h。由家人陪护入睡的比例为76.7%,与家人同床睡的比例为75.8%,入睡晚于21:00的比例为76.2%,认为孩子睡觉有困难的养护人占44.4%。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 20 min)、睡眠质量不良(夜醒次数≥2)、睡眠时间不足(全天睡眠时间<11 h)的发生率依次为44.8%、17.9%、15.2%。行为问题的可疑异常检出率为12.1%,各因子的可疑异常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睡眠问题为36.6%、破坏行为为22.1%、身体诉述为22.0%、社交退缩为18.4%、抑郁为12.1%、攻击行为为9.4%。多因素分析显示,睡眠问题中仅睡眠质量不良是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OR=2.58,95%CI:1.01~6.60)。结论 北京市24~35月龄儿童的睡眠卫生状况较差,睡眠质量与行为问题有关联。 魏乾伟 张丽晋 王丹 王奇娟 李一辰关键词:睡眠问题 入睡困难 睡眠时间 幼儿 北京市0~6岁儿童五类发育性残疾筛查情况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北京市0~6岁儿童五类发育性残疾的筛查现状,发现残疾筛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利用2019年北京市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季报,对初筛和复筛数据资料进行汇总和描述性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城区和近、远郊区之间的差异。结果北京市0~6岁儿童五类残疾初筛率为98.89%,总体初筛阳性率为45.63‰,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不含神经系统异常)残疾、脑瘫、智力残疾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初筛阳性率分别为1.89‰、1.00‰、33.20‰、1.48‰、7.43‰和0.63‰。不同地区各类别残疾的初筛阳性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全市总体初筛转介率为43.25%,除孤独症谱系障碍外,不同地区的各类别转介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北京市基本实现了0~6岁儿童残疾筛查的全面覆盖,但初筛阳性率和转介率有待提高,应加强项目管理,定期进行质控和技术培训,在不同层级开展残疾预防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 魏乾伟 张丽晋 何辉 尚晓瑞 梁明丽 张艳 李一辰关键词:视力残疾 听力残疾 肢体残疾 智力残疾 孤独症谱系障碍 儿童 关于儿童保健每个爸妈都应该知道 2023年 现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儿童保健得到了广泛重视。儿童保健主要指采用医学手段及时发现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的疾病,并通过有效的纠正,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但是实际上,还有一些家长,对定期带孩子做儿童保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儿童保健,下面本文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张庆丽 李一辰关键词:儿童保健 成长发育 婴幼儿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了解婴幼儿超重肥胖的现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早期预防儿童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9—12月出生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母亲孕产期和儿童0-12月龄生长发育相关信息。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性别月龄别体重指数(BMI)为超重肥胖的评价标准,采用χ^(2)检验、t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婴幼儿超重肥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儿童3 018人,其中男童1 566人(51.89%),女童1 452人(48.11%)。6月龄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0.80%(326/3018)、3.48%(105/3 018),12月龄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0.11%(305/3 018)、 2.85%(86/3 0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孕前BMI≥25 kg/m^(2)(OR=1.297)、妊娠期糖尿病(OR=1.215)、剖宫产(OR=1.617)、巨大儿(OR=1.154)、6月龄内非纯母乳喂养(OR=1.586)及6月龄内体重快速增长(OR=1.845)是12月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管理孕前体重、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及巨大儿发生率,提高母乳喂养率、避免6月龄内体重快速增长对预防婴幼儿超重肥胖有重要意义。 陈笑征 李一辰关键词:婴幼儿 超重 肥胖 主成分分析在儿童身体素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2011年 【目的】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北京市不同地区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选取监测年报中代表各地区3~6岁儿童身体素质单项指标的优秀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单项指标分别为10m往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持续跳、坐位体前屈及走平衡木。【结果】六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依次为4.860、0.691、0.221、0.142、0.058、0.028,其贡献率依次为81.01%、11.51%、3.69%、2.37%、0.96%、0.47%。第一主成分(Z1)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学龄前儿童的速度与灵敏性、爆发力、投掷力、弹跳力及平衡能力等素质的综合水平。根据主成分分值排序表明:北京市远县学龄前儿童的身体素质优于城区学龄前儿童。【结论】运用主成分分析能够将信息整合,整体反映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综合水平。 李一辰 孟杰 何辉 潘迎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身体素质评价 主成分分析 父母睡眠质量和抑郁现状及其与婴幼儿睡眠问题的关联 2024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0~35月龄婴幼儿父母的睡眠和抑郁现状,探讨其与婴幼儿睡眠问题的关联。方法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睡眠调查项目,采用三阶段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选取北京市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2个区:东城区和大兴区,每区随机选取2个街道或乡镇,按0~35月龄分组采取抽签方式随机抽取北京市常住婴幼儿,于2021年6月至7月发放问卷1344份,本研究选取答卷人为父母的1287例进行分析。应用简明婴儿睡眠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分别评估儿童睡眠状况、父母睡眠质量和父母抑郁情绪。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睡眠不良和抑郁情绪与婴幼儿睡眠问题的关联。结果父母睡眠不良和抑郁情绪检出率分别为15.8%、7.3%。婴幼儿与父母同屋睡的比例为94.9%,需安抚入睡的比例为93.7%,入睡困难、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不良、睡觉有困难的发生率依次为34.0%、11.7%、19.9%、50.0%。单因素分析显示,父母睡眠不良的婴幼儿入睡困难、睡眠时间不足、睡觉有困难的比例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父母有抑郁情绪的婴幼儿睡觉困难的比例明显高于父母无抑郁情绪的婴幼儿(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父母睡眠不良(OR=2.23,95%CI:1.60~3.11)和抑郁情绪(OR=1.76,95%CI:1.10~2.84)均是婴幼儿睡觉有困难的危险因素。结论父母睡眠不良和抑郁情绪与婴幼儿睡眠问题有关联,婴幼儿睡眠咨询及干预应关注父母的睡眠及情绪状态。 魏乾伟 张丽晋 王丹 王奇娟 李一辰关键词:睡眠质量 抑郁 睡眠问题 婴幼儿 北京市2980例3月龄内婴儿发育筛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3月龄内婴儿发育状况,探讨小月龄婴儿早期发育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检查的3月龄内婴儿2980例,采用现况研究设计,通过《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三版)》(Ages and Stages Questionnaires,ASQ-3)获得在沟通、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解决问题和个人-社会5个能区的发育情况,并分析3月龄内婴儿发育的影响因素。结果2980例婴儿在沟通、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解决问题和个人-社会能区低于界值的比率分别为1.2%、0.03%、1.4%、0.6%和3.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3月龄内婴儿ASQ-3沟通能区得分与孕周(β=1.286,95%CI:0.862~1.709)和婴儿出生体质量(β=0.002,95%CI:0.000~0.003)呈正相关;粗大动作能区得分与性别(β=-0.671,95%CI:-1.211~-0.132)和产次(β=0.878,95%CI:0.104~1.652)有关;精细动作能区与产次(β=1.524,95%CI:0.663~2.384)呈正相关;解决问题能区与孕周(β=0.780,95%CI:0.386~1.175)、产次(β=1.166,95%CI:0.015~2.316)呈正相关,与母亲年龄(β=-0.179,95%CI:-0.294~-0.064)呈负相关;个人-社会能区得分与孕周(β=0.591,95%CI:0.261~0.921)、产次(β=1.135,95%CI:0.171~2.100)呈正相关,与孕次(β=-0.476,95%CI:-0.943~-0.009)呈负相关。结论应关注婴儿发育早期影响因素,做好孕期保健减少早产发生,促进婴儿早期心理行为发育。 李一辰 陈笑征 尚晓瑞 何辉关键词:发育筛查 婴儿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