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畴文 作品数:18 被引量:191 H指数:8 供职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 瑞安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慢性乙型肝炎并发肝硬化的转归研究 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远期并发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概率和预示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CHB肝脏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与发生肝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经临床病理确诊的382例CHB患者,包括HBeAg阳性者262例,HBeAg阴性者120例,随访肝硬化的发生率。采用Cox生存分析统计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平均随访88.64周后,75例(19.6%)发生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0.90%;32例(8.4%)进展为失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0.39%。262例HBeAg阳性CHB患者中48例(18.3%)发生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0.84%,18例(6.87%)进展为失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0.32%。120例HBeAg阴性CHB患者中27例(22.5%)发生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1.01%,14例(11.61%)进展为失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0.54%。HBeAg阴性CHB与HBeAg阳性CHB的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发生率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肝脏纤维化分期为CHB发生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危险因素(P〈0.01),纤维化每增加1期,发生代偿性肝硬化的危险度增加2.14倍(HR:2.14,95%CI:1.67~2.75),发生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危险度增加1.70倍(HR:1.70,95%CI:1.22~2.36);炎症分级不是其危险因素。结论CHB患者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为0.90%,失代偿性肝硬化年发生率为0.39%,HBeAg阴性CHB和HBeAg阳性CHB肝硬化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脏纤维化分期的严重程度与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黄海 朱畴文 于晓峰 王根生 王吉耀关键词:肝炎 乙型 E抗原 肝硬化 自然史 OX40和OX40L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Oxford 40(OX40)和OX40配体(OX40L)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胃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标本43例,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上皮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胃黏膜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或胃癌3组,采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各种病变中OX40、OX40L的实质细胞表达,并分析其与病变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OX40的实质细胞表达在胃黏膜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中较胃癌、胃黏膜上皮轻中度不典型增生、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高(P<0.05)。OX40L的实质细胞表达在胃黏膜上皮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胃黏膜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或胃癌中较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高(P<0.05)。结论 OX40、OX40L参与机体抗不典型增生和抗肿瘤免疫反应,其表达的变化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唐晓婷 房太勇 朱畴文关键词:胃癌 不典型增生 OX40 OX40配体 肝硬化与胰腺外分泌功能关系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1 2002年 赵蕾 朱畴文 王吉耀关键词:肝硬化 胰腺外分泌功能 研究方法 大黄酸和吡格列酮对实验性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大黄酸和吡格列酮各自对高脂诱建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52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体重140~160 g,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n=14)、模型组(n=14)、大黄酸组(n=12)、吡格列酮组(n=12)。模型组由高脂高胆固醇饲料(普通饲料+10%猪油+2%胆固醇配制)喂养,药物组均在12周高脂饮食后即造模成功后给予干预。大黄酸用生理盐水配成5 g/L混悬液,每天固定时间100 mg.kg-1.d-1灌胃,吡格列酮组8 mg.kg-1.d-1灌胃。于第20周处死。测定所有动物体重、肝湿重、计算肝指数;测定空腹血糖(FBG)、转氨酶及血脂水平;放射免疫法测空腹胰岛素(FINS)及TNFα-,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酶法测定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SH-Px)水平;HE染色肝病理组织切片。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ALT、AST、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TNFα-、MDA有明显下降;大黄酸组肝脂肪变较吡格列酮组明显(P<0.05),但其肝内炎症较吡格列酮组轻。结论:大黄酸和吡格列酮对大鼠NASH均有治疗作用,但在改善肝脂肪变及炎症方面有所不同。 应卫星 朱畴文 李荣洲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大黄酸 吡格列酮 脂质代谢紊乱 CCl4肝硬化大鼠的胰腺外分泌功能 被引量:1 2002年 朱畴文 赵蕾 等关键词:CCL4 肝硬化 胰腺外分泌功能 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评估 2011年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其特异性的存在c-kit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突变。大多数GIST都具有恶性倾向。肿瘤体积、核分裂象作为评估肿瘤预后的两大基本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在分子生物学方面,c-kit基因主要突变位点为外显子11、9、13、17;PDGFRA基因突变位点则为外显子18、12、14。不同突变位点及不同突变类型与肿瘤良恶性预后有着密切关系。免疫组化、组织学同样是判断GIST预后两大重要因素。 张怡安 朱畴文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基因 突变 免疫组织化学 组织学 幽门螺杆菌与蛋白激酶C在胃癌及癌前病变基因突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46 2001年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蛋白激酶C(PKC)水平、细胞增殖水平以及p53突变基因表达状态探讨Hp感染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来源于中山医院,经内镜和病理检查证实。Hp感染采用快速尿素酶和病理Gimsa染色检测。PKC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法,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①总的Hp感染的检出率为76.2%(138/181)。在慢性胃炎肠化生组、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分别为62.0%(31/50),88.6%(39/44),78.3%(68/87),均明显高于单纯慢性胃炎对照组52.6%(20/38,P<0.05)。②PCNA增殖指数在三组病例中均处于高水平,且Hp阳性组均高于Hp阴性组。③突变型p53基因表达在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阳性率分别为36.0%(18/50),54.6%(24/44),57.2%(48/84)。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均明显高于肠上皮化生组。在肠化生组,Hp阳性病例的P53表达率明显高于Hp阴性病例(48.5% vs15.8%,P=0.020)。但在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Hp阳性与Hp阴性病例的P53突变蛋白表达率无明显差别(53.9% vs60.0%,P=0.794;53.8% vs 68.4%,P=0.258)。P53表达与PCNA增殖指数有明显的相关性。④PKC在慢性胃炎伴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阳性表达的比例呈递增趋势,分别为16.0%,28.5%,41.8%,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不足5%。Hp阳性组PKC表达阳性率(47/130,36.2%)高于Hp阴性组(6/41,14.6%.P=(0.010)。PKC表达组,其P53表达的阳性率和阳性表达程度均高于PKC无表达的病例,在肠化生组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75.0% vs 28.6%,P=0.012),不典型增生(66.7% vs 50.0%,P=0.430)和胃癌(63.6% vs 52.2%,P=0.310)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从慢性胃炎到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的发生过程中,存在PKC表达水平的增高、P 陈世耀 王吉耀 纪元 张希德 朱畴文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蛋白激酶C 癌前状态 癌基因 肠化生 大黄酸对实验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探讨大黄酸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140~160g24只正常喂养1周后,分成3组,每组8只。对照组以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以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普通饲料+10%猪油+2%胆固醇);治疗组,以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12周后给予大黄酸。于试验第20周处死所有动物。所有动物测体重、肝湿重,计算肝指数;测空腹血糖、转氨酶及血脂水平,放免法测空腹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酶法测定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HE染色肝病理组织切片。结果:第20周模型组大鼠有胰岛素抵抗及脂质代谢紊乱;血清ALT、AS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肝组织出现重度脂肪变性,均出现小叶内炎症细胞浸润和散在的灶性坏死;治疗组大鼠的生化指标和脂肪变性及炎症程度较模型组均明显减轻。结论:长期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建立的大鼠NASH模型存在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大黄酸对大鼠NASH有良好的疗效。 李荣洲 应卫星 朱畴文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大黄酸 胰岛素抵抗 脂质代谢紊乱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发病的机制研究进展及预防策略 被引量:4 2006年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广泛用于肝胆胰疾病的重要诊治手段。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是ERCP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40%,在多数前瞻性研究中,其发生率在5%~10%。有少数PEP患者可发展为重症胰腺炎(SAP),可危及生命。 应卫星 朱畴文关键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术后胰腺炎 ERCP术后 发病 肝胆胰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关系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从组织库中选取 943例非胃癌组织标本 ,应用W -S法检测Hp感染情况 ,并对依此形成的两队列随访 ,观测其胃癌发生情况。随访期 5~ 10年。胃镜或胃钡透检测人群胃部情况 ,胃癌确诊依据 ,手术或胃镜病理。结果 :平均随访 5 .5 4年 ,共 5 2 2 8人年。Hp阳性队列发生胃癌 2 3例 ,阴性队列有 7例 ,以累积人年计算 ,阳性队列患胃癌的相对危险度 (RR)为阴性队列的 3.95倍 (95 %CI 1.37~ 15 .6 0P =0 .0 0 19) ;COX模型分析显示 ,Hp感染、吸烟与胃癌发生有关 ,两者Haz.Ratio .(H .R .)分别为 4.6 99(95 %CI 1.6 37~ 13.487P =0 .0 0 4)和 2 .5 5 9(95 %CI 1.132~ 5 .785P =0 .0 2 4)。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 。 张文明 王吉耀 朱畴文 刘天舒 沈云志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癌 随访 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