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萍萍

作品数:20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黄连木
  • 4篇基因
  • 3篇能源林
  • 3篇小麦
  • 3篇抗氧化
  • 2篇多酚
  • 2篇多酚提取
  • 2篇芽诱导
  • 2篇有机碳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效应
  • 2篇土壤
  • 2篇嫩芽
  • 2篇微核
  • 2篇快速繁殖
  • 2篇黄土高原
  • 2篇后代
  • 2篇后代变异
  • 1篇低频电
  • 1篇毒性

机构

  • 11篇安徽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等...
  • 5篇中国科学院合...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四川教育学院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合肥市白蚁防...

作者

  • 20篇张萍萍
  • 9篇吴丽芳
  • 7篇尹若春
  • 4篇李明浩
  • 3篇余增亮
  • 3篇吴跃进
  • 2篇宋怡
  • 2篇安倩
  • 2篇周媛媛
  • 2篇汤明礼
  • 2篇汤明礼
  • 2篇朱峰
  • 2篇黄汝多
  • 2篇王云强
  • 2篇安韶山
  • 2篇张旋
  • 2篇查向东
  • 2篇杨阳
  • 2篇吴凡
  • 1篇任作瑛

传媒

  • 3篇激光生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安徽科技
  • 1篇林业科技开发
  • 1篇林产化学与工...
  • 1篇核技术
  • 1篇辐射研究与辐...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16
  • 4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株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选择藻华现象严重的巢湖作为采样点,取3个不同位置的水样通过0.22μm的纤维滤膜过滤,培养后加入适应期的藻液中,取黄化藻液作为分离菌种的材料,初筛菌株经反复试验获得有较强抑藻能力的菌株,经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分子鉴定其种属。初筛得到45个菌株,有两个菌株WD1和WD2表现出溶藻作用。两株细菌的菌液经离心、高温灭菌、细胞破碎等处理对供试藻鱼腥藻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分离得到两株溶藻细菌,WD1为约氏不动杆菌,WD2为门多萨假单胞菌。
高菲张萍萍吴佳慧王林尹若春
关键词:溶藻细菌鱼腥藻巢湖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有机碳-微生物耦合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23年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发生了非同步性演变。土壤微生物是各种生命活动的载体,在土壤水-碳耦合过程中参与了一系列的氧化与还原反应,因此,土壤微生物在水-碳耦合关键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三者存在着密切的耦合关系。尽管关于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和有机碳变化的研究已开展较多,但是由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群落结构复杂性和易变性,这给土壤微生物介导的水-碳耦合研究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迄今为止,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后土壤水、碳、微生物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缺乏总体性的融合,大多数研究只能假设各个生物化学过程是相对独立的,对土壤水、碳、微生物耦合的认知仍存在局限性。由此,首先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进程、土壤水分过程和有机碳变化分别进行了综述,结合已有的理论和证据进一步概括了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群落对降水格局的响应。最后整合植被、土壤和微生物界面等关键生态过程,总结了黄土高原土壤水-碳-微生物耦合界面过程,采用HYDRUS-2D模型(水文过程模型)和ORCHIDEE模型(生态系统碳模型),并融入土壤微生物种群生长动态,基于稳定碳、水同位素技术和DNA探针技术,初步构建了黄土高原土壤水-碳-微生物耦合模型框架,有利于实现土壤水、碳、微生物各界面调控过程的准确模拟与精确刻画,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模式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杨阳杨阳张萍萍吴凡张萍萍宋怡吴凡安韶山
关键词:黄土高原微生物群落
一种黄连木茎段快速繁殖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黄连木茎段快速繁殖的方法,从黄连木植株上获取茎段,经消毒处理后接种在芽诱导培养基上,然后将诱导芽转移至生根培养基,从而获得完整的植株,经过诱导长出的嫩芽又可以分割成许多茎段,如此反复培养,从而达到快速繁殖...
吴丽芳李明浩安倩张萍萍
科学研究中的公共关系
2004年
张萍萍裴树东
关键词:公共关系
静态强磁场诱导小麦生物学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本论文基于超导磁体,以小麦为研究对象,从形态及农艺性状、生理生化、细胞遗传、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入手研究静态强磁场诱导小麦的生物学效应,探讨与磁场生物学效应有关的作用因子,力求取得系统性的研究结果,以期为阐明静态强磁场生物效...
张萍萍
关键词:小麦生物学效应矮秆基因
盐肤木叶多酚提取及抗氧化活性初探被引量:10
2013年
比较了热浸提、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3种方法和水、乙醇、甲醇、丙酮4种不同溶剂对盐肤木叶多酚提取的影响。选择乙醇溶液和热浸提作为基本提取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显示盐肤木叶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是料液比1∶15(g∶mL),提取时间60 min,提取温度60℃,乙醇体积分数60%。提取的粗多酚溶液离心后直接干燥得到粗多酚粉末或经过乙酸乙酯萃取分离,烘干分别得到乙酸乙酯相干粉和水相粗多酚干粉,接着对获得的粗提物进行了多酚纯度测定和抗氧化等生物学功能检测。结果显示,3种粗多酚纯度分别为:直接干燥的37.53%,水相的为19.26%,乙酸乙酯相的为59.44%。提取物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大于维生素C,略小于商品化茶多酚。
裘振宇汤明礼张旋张萍萍吴丽芳
关键词:盐肤木多酚正交试验抗氧化
^(60)Co γ射线辐照黄连木的生物学效应被引量:2
2011年
用60Coγ射线对黄连木种子进行100、200、400、600、800Gy处理,研究其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处理后黄连木种子萌发率、成活率和幼苗苗高随剂量增加而下降。200Gy的剂量对黄连木诱变效果较好,成活率和变异率最高。对照相比,辐照处理黄连木幼苗与出现矮化、株型不对称、叶脉失绿、叶片卷曲、畸形等表型变异。用随机引物扩增DNA技术分析(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对辐照处理黄连木植株,检测到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条带的增加和缺失,且条带变异率与剂量呈正相关,而对照植株未发现明显条带变化。
安倩张萍萍李明浩陈于和吴丽芳
关键词:Γ射线黄连木POLYMORPHIC
超导强磁场对小麦抗氧化酶的诱导表达被引量:4
2006年
研究了7T超导稳态强磁场在不同处理时间条件下对小麦幼苗的抗氧化系统(S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并对不同金属辅基SOD酶的诱导表达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强磁场诱导了T-SOD活性和CAT酶活性的提高,在峰值之前SOD和CAT的活性随着剂量的增大逐渐提高.但随着强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酶活激活作用会有所下降。低剂量下,T-SOD活性的提高来自于CuZn-SOD的活性的提高.中、高剂量下,主要诱导Mn-SOD的活性提高.低场强和短时间的磁场处理能使MDA的含量降低,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和磁场强度的增加,MDA含量逐渐升高.各种酶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其酶活的变化峰值处于3-5T之间.
张萍萍吴丽芳汤明礼吴跃进余增亮
关键词:超导强磁场小麦抗氧化酶SOD
静态和极低频电磁场非热生物效应的研究动态被引量:8
2007年
人为电磁场对人类健康可能的影响尤其是电磁辐射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电磁场的生物学效应得到全世界的广泛研究。我们着重介绍近5年来关于静态磁场和极低频电磁场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包括信号转导、基因表达、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等细胞学和分子水平研究,以及致癌风险和健康危害评价等内容,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进行了探讨。
张萍萍尹若春吴丽芳吴跃进余增亮
关键词:极低频电磁场
基于线粒体COⅡ基因的安徽白蚁的分子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2016年
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分离了安徽省40个不同地理种群白蚁样品的线粒体COⅡ基因,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合GenBank中的数据,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序列比对分析表明,40个白蚁样品分属3个属(土白蚁属、散白蚁属、乳白蚁属)的6个种,3个属COⅡ全长基因中多态性位点分别占0.1%、9.2%和7.4%;基因序列中A+T含量为61.8%,显著高于C+G含量,碱基变异的主要形式为转换。同种白蚁个体间的碱基差异明显小于不同种间的差异,种内个体间的差异为0.1%-1.3%,种间个体间的差异为5.5%-7.6%。分子系统树表明,乳白蚁属和散白蚁属构成姐妹关系聚成一支,亲缘关系较近,而土白蚁属关系较远,分子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的结果与传统形态学结果相一致,是对形态分类的有力支持。
汪萍朱金龙张有森王俊朱艳燕尹若春张萍萍
关键词:白蚁克隆系统发育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