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美宏

作品数:10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向度
  • 2篇罗尔斯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法则
  • 1篇道观
  • 1篇心性
  • 1篇盐铁
  • 1篇一体论
  • 1篇易传
  • 1篇义务
  • 1篇义务理论
  • 1篇义务论
  • 1篇有限性
  • 1篇哲学
  • 1篇正己
  • 1篇正义理论
  • 1篇政治哲学
  • 1篇知己
  • 1篇知人
  • 1篇至善

机构

  • 7篇西北师范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10篇张美宏

传媒

  • 1篇哲学动态
  • 1篇孔子研究
  • 1篇周易研究
  • 1篇中州学刊
  • 1篇人文杂志
  • 1篇科学.经济....
  • 1篇道德与文明
  • 1篇管子学刊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易传》中“命”对“生”和“性”的统摄
2008年
就同一理论维度论,《易传》认为"生"、"性"同源于"命",即在"生"和"性"之间,"命"成为连接二者的契合点,"生"经由"命"转化为"性"。《易传》讲"生"是基于阴阳"转易"的,由此出发则使"生生不已"成为"命"的基本内涵,而讲"性"则是基于"命"向万物之"顺承"的。"命"的"生生不已"促成了"性"的积极有为,进而引领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张美宏
关键词:易传
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
“万物一体”是北宋五子哲学的一个主题,它既指示天地万物在天道观向度上的某种统一,又承载着他们所企及的“仁民爱物”之人道观理想。从理论渊源上讲,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是先秦儒家“天人合一”说的延续。在先秦儒家那里,“天人...
张美宏
关键词:仁民爱物
文献传递
哈贝马斯合理性概念的价值追求--兼评康德、罗尔斯义务论的有限性被引量:1
2008年
对"价值合理性"和"选择意识"的重视是哈贝马斯合理性概念的价值追求所在。在哈贝马斯看来,哲学自形而上学、黑格尔之后,正在向合理性理论归拢,这就赋予合理性以哲学准绳的使命,一切形态的哲学理论必当接受合理性的审视。康德、罗尔斯的道德义务论以不同的方式宣示着其理论的普遍性,但经由哈贝马斯合理性概念的审视之后,他们立论前提的"工具性"、"封闭性"和"主体性"等有限性特征暴露无遗。由此可见,把立论前提置于"开放性"和"主体间性"之上,有助于促进义务论的普遍性重建。
张美宏
关键词:哈贝马斯义务论罗尔斯
切“己”与“尽己”——孔子“仁”学诠释的内在进路被引量:3
2007年
孔子讲“仁”是立足于“己”的。在孔子看来,要想在人与人之间能够“行仁讲让”,应当先以“我”(“己”)为原点,彰显“亲亲为大”的真性情。另外,“仁”是人最本质的特征,但凡“知人”者皆具备内省自己(“知己”)的能力;由“知人”而“知己”的过程中无不贯穿着对“仁”德的体察。在切“己”“知人”的前提下,通过“尽己”的方式最后顺利实现“行仁”之目的。
张美宏
关键词:孔子知人知己
合宜与至善——从儒家“名分”论“盐铁之议”
儒家“名分”思想始于孔子就与政治、伦理两方面相联系,该理论经由孟、荀之承传并发展,直到董仲舒通过实现“名分”对伦理、政治的一统才渐趋成熟。文章通过对汉初国家所实施的平准、均输等具体策略之哲学背景的分析认为:西汉“盐铁之议...
张美宏
关键词:儒家政治哲学
论康德与罗尔斯的义务理论被引量:1
2004年
通过分析康德的道德法则和罗尔斯的正义理论 ,文章认为 ,康德的道德法则作为惟一的实践法则来自于理性 ,然而这一法则在具体实践时陷入了职责的表象中 ,从而使得来自于理性的道德法则回归到了与其相对立的信仰之中。康德的矛盾一直到韦伯运用伦理学的分工才得以解决 ,罗尔斯在韦伯的“责任伦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重视社会制度和操作程序的正义理论 ,在这一意义上 。
张美宏
关键词:罗尔斯义务理论正义理论道德法则伦理思想史
孔孟论人的两个视域及其内在困难
2009年
在孔孟的哲学思想中,"人是什么"不仅取决于人之为人的应然规定,更取决于人之为物的本然基质。以人禽之别为依托可以明确人应然的伦序本质,进而促成人对人化存在的自觉。在本然层面,通过对天人之辨的哲学思考,人作为万物之一分子被归置于天命的宰制之列,以致卷入流行不已的命运大流。基于"死生有命"的必然趋向,"则天"与"事天"分别成为人谋划其在世意义的两种可能形式。前者("则天")以对天命基质的理性自觉为契机召唤着人生在世的积极作为,后者("事天")则以性天统一为基点指引着本己人性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化。较之于应然层面的思考而言,孔孟对人在本然层面的阐发(尤其是孟子的"性善"说)表现出明显的泛道德思辨倾向,由此滋生出其在理解上的内在困难。
张美宏
孟子仁政说的正己去治化基质被引量:3
2008年
从理论内涵上讲,"仁政"不等于"仁治"。孟子的"仁政"说缘起于孔子关于"仁"的论说,其根本精神不在于构建长效性的"统治术",而只是宣示一种以"修身正己"为契机,构筑美好生活的"内省功夫"。"政"在经验生活中的达致具体展现在"仁"的伦理向度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仁政"说所固有的伦理基质和去治化性格。基于"政"和"治"分殊的论域,也可把孟子"仁政"说看做是一种主张"向爱还原"的学说,其本旨在于重塑人对人的关爱之情。
张美宏
关键词:仁政正己
死亡与生命意义——《论语》中的死亡认知问题被引量:1
2017年
《论语》中多处讲到死,涉及了死亡认知问题。在最严格的意义上,孔子及其弟子认为死是言说生的限度;跨越死,任何关于生的言说都会显得空泛而不可思议。在常识层面,死亡的降临尽管有一定偶然性,但是,就总的趋向而论,它是所有人不可摆脱的命数,"死生有命"与"自古皆有死"揭示的就是死亡作为偶然运气与必然趋向的统一。对死亡的认知在《论语》中不仅限于事实的澄清,还兼具价值意义的辨惑,尤其在对"成仁"理想的诉求中,死或不死的价值认定对孔子及其弟子而言显得特别重要。
张美宏
关键词:《论语》生命
孟子王道理想的心性向度被引量:4
2007年
王道理想是孟子政治哲学的核心,作为一套超乎现实却又对现实具有普遍导向意义的治国理念,其践行的基石被孟子归结在人的心性之上。立足于“心”孟子提出王道缘起于“仁”,基于“性”孟子断言王道的落实在于“义”;由“心”“性”的统一确立了仁义一体的构想,据此认为,“居仁由义”是王道理想得以向现实转化的基本思路。
张美宏
关键词:王道思想心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