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坤
- 作品数:8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唐山师范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 悖论的消解:工业化原则与艺术精神的影像重构与共融
- 2016年
-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涉及到当下我国文艺创作生态的低劣化问题,而凸显在当下国产电影创作生态低劣化的症结就在于"唯票房论"。事实上,屡被诟病的国产电影工业化生产规模扩张与艺术精神丧失的悖论不仅仅关涉电影创作生态、传播与接受生态、批评生态及整个电影生产生态出现的问题,还关涉国产电影工业化进程不完善的现状导致电影收益方式过分依赖于单一票房收入致使电影制作和生产"唯票房论"的滥觞,这是国内电影生产工业化进程还未完善所造成的。如何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单纯的"票房至上"走向多元的后电影营销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利用,这是当下国产电影亟待解决的命题。好莱坞电影《阿凡达》以其无与伦比的3D技术、非凡震撼的声画奇观、深切的人文关怀、高扬的生态哲学,充盈的艺术审美以及多元的电影衍生产品的开发,成为当下工业化原则与艺术精神重构与共融的完美典范,对完善国产电影工业化进程有着普适的借鉴意义。
- 高力张爱坤高路
- 关键词:国产电影艺术精神悖论
- 家国构想与民族仪式的交合同构——“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互动仪式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传统习惯中,研究者通常将"十七年"时期电影作品当做中国电影发展史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来看待,这一时期的作品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历史遭遇总是显现出了极度相似的特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是这一时期一道别样的文化景观,显示出了家国构想与民族仪式的双向交合特征,文章引入"互动仪式"这一社会学用语,具体从叙述者、叙述文本与叙述接受三个角度考察研究对象的整体叙述活动,最后得出结论:"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述活动从总体上也是一场柯林斯笔下的"互动仪式","仪式"通过微观的互动情境和人物的个体际遇塑造了一场家国神话,借助社会情感的力量起到了维系群体内部稳定和团结的社会功能。
- 高力张爱坤
- 关键词:中国电影史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 青春殒灭的伦理救赎——海岩“生死之恋三部曲”的死亡叙述与伦理关怀被引量:1
- 2015年
- "生死之恋三部曲"作为引发收视狂潮海岩剧的重新编排,无论在剧作安置还是在拍摄制作上均可说是精良之作。本文重点探讨了"三部曲"的死亡叙述,通过对欧庆春、祝四萍和毛杰三位主人公死亡意象和死亡美学的探讨,揭示出隐藏在死亡表象之下的文化内涵:欧庆春的牺牲可视为"重于泰山"之死的现代演绎;祝四萍的自杀是对现代青年漂浮于都市生存痛苦体验的描摹;毛杰之死则是青春成长遭遇重大创伤的苦难抉择。本文认为,现代影视剧的生产和影视批评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美学表象之上,更应该深入到文化学和社会学的层面,将研究焦点适度转向影视文本的伦理学涵义上,进而达到文化反思和社会批判的目的,以期能够完成对异化生命体社会疗救的呼吁。
- 张爱坤高力
- 关键词:海岩剧
- 《忘返天堂》:话语悖反与镜像重构
- 2015年
- 《忘返天堂》在世界电影文化丛林和越南电影史中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一禁忌题材准许公映意味着福柯所界定的"权力话语"言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影片通过对现代性的镜像反思表现了现代化进程当中都市内部生存个体的逼仄处境,以边缘化群像为关注焦点则体现出影片深切的人文关怀。最后总结反思第三世界镜像生产者在面对自我言说和本土文化自我祛魅之时依然逃不开后殖民主义文本模式,现代性的人文反思和人文视角衍化为批评话语体系中的一次可悲悖反。
- 张爱坤
- 关键词:现代性体验后殖民话语
- 死地荒墟上的希望之光——萨米拉电影的“性别政治隐喻”研究
- 2016年
- 不同于主流伊朗电影的童真视角,被誉为"沙漠玫瑰"的萨米拉·马赫马尔巴夫的电影对于性别问题的关怀和性别程式的尖锐批判更是超越了表层的社会体制而深入到了文化批评的层面。其系列作品(《苹果》、《下午五点》、《黑板》)的性别政治的喻指在于:女性身体成为被暴力规训的客体;教育体制造成了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再生产;族群之中的女性个体则处于边缘群体的最边缘位置。性别政治所体现出的压迫与被压迫、支配与被支配都是为性别本身的社会属性所决定,性别政治的终结和超越存在于"人"的全面解放,唯此,才能化解存在于性别政治之中的权力关系,进而彻底打破隐藏在性别政治之下的权力场域。
- 张爱坤高力李家伦
- 关键词:性别政治
- 海岩“生死之恋三部曲”叙事伦理研究
- 海岩作为国内最富盛名的编剧之一,曾经先后创作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玉观音》《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等引发收视热潮、产生轰动效应的电视剧,海岩剧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知名的电视剧品牌,甚至成为了内地电视剧市场一道...
- 张爱坤
- 关键词:海岩叙事伦理剧本创作
- 文献传递
- 《黑板》:文明与精神救赎的双重解构
- 2011年
- 电影符号学理论将电影解释为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运用电影符号学理论中有关隐喻的概念对伊朗电影《黑板》中黑板、真主、女人、老人、孩子、语言等视觉符号进行解读可知:黑板暗喻现代文明拯救的尴尬,真主隐含宗教救赎的无望,女人代指女性身份的缺失,孩子和老人显示战争阴云下库尔德民族历史的空白,语言则隐喻国家发展构想在苦难民众中的无意义性。影片运用这种视觉符号的隐喻与映照,消解了文明和精神信仰对该民族救赎的可能性,表达了东方传统文化的失落与导演通过国界线这一视觉符号所质疑的传统意义的国家和民族主义,同时也完成了对库尔德民族未来之路指向何方的拷问和质询。
- 张爱坤
- 关键词:《黑板》隐喻双重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