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惠强

作品数:16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水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语言文字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方言
  • 5篇天水方言
  • 3篇代词
  • 2篇语法化
  • 2篇人称代词
  • 2篇法化
  • 1篇新课改
  • 1篇新课改视野
  • 1篇心理
  • 1篇心理距离
  • 1篇训诂
  • 1篇训诂方法
  • 1篇遗迹
  • 1篇疑问代词
  • 1篇意蕴
  • 1篇用法
  • 1篇语法
  • 1篇语法标记
  • 1篇语料
  • 1篇语料价值

机构

  • 14篇天水师范学院
  • 1篇甘肃广播电视...

作者

  • 14篇张惠强
  • 3篇任坚
  • 1篇张泽宁
  • 1篇黄冬丽

传媒

  • 6篇甘肃广播电视...
  • 4篇天水师范学院...
  • 2篇现代语文(下...
  • 1篇甘肃高师学报
  • 1篇科教导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水方言人称代词述略被引量:5
2012年
天水方言人称代词表达方式、语义语法特征等方面,单数形式与汉语普通话基本相同,复数形式情况较为复杂,或自古语的沉积,或自身语音屈折,或自合音形式;且复数特殊语用现象丰富、突出,特别是复数单用,使人称代词的基本意义在语用中常常发生变化,是语用中的转义。
张惠强
关键词:天水方言人称代词历史考察
历史文化语境视域下的天水“唐僧晒经”遗迹传说及其文化意蕴
2015年
传说作为活态民间叙事更注重外在历史文化语境的协调,即故事能够观照现实社会生活,符合民间审美习惯。具有原生性特征的天水唐僧晒经遗迹传说,是当地社会群体建构的地方集体记忆,蕴涵着他们借助于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渲染地方历史和地理神圣性的愿望。隋唐时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是天水唐僧晒经传说产生的文化语境,唐僧晒经传说源自于民间佛教信仰,是佛家子弟对理想境界锲而不舍追求的心路历程,体现了强烈的崇佛色彩。深层地看,传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社会群体对"生"的高度追求,表现出了对生命自由的关切和追求;唐僧晒经传说基于民间诙谐文化,反映着下层民众修行过程中功利性价值取向,蕴涵着朴素的因果报应、劝善惩恶伦理道德观念,体现着中国民间"好事多磨"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
张惠强
关键词:生命追求文化意蕴
天水方言疑问代词述略被引量:2
2012年
天水方言疑问代词以"啥[sa55]""啊[A214]""咋[tsa35]"为基本形式,形成了"啥系"、"哪系"、"咋系"为主体的复合型疑问结构系统,在实际运用中除了对疑问焦点提出疑问这一基本用法之外,也用于非疑问的场合,具有虚指性、任指性和强调性的特点;同时疑问代词在运用中还常常与方言禁忌词相关联出现。在天水方言里,有些疑问代词历史悠久,是古语词在方言底层积淀的结果。
张惠强
关键词:天水方言疑问代词用法
“一个”在“名+一个”结构中的语法化倾向
2009年
在西北一些方言的“名+一个”结构中,“一个”由表实在数量意义发展为强调肯定标记,显示出了语法化的倾向。“一个”产生语法化的动因既有语义的,也有句法位置的,其直接动因是“数量+名”取代“名+数量”成为常格后造成“名+数量”表数功能丧失而引起的功能悬空。“一个”的语法化倾向在元以后的近代汉语文献里已现端倪,并在一些方言中得到了初步发展。
张惠强
关键词:语法化
天水等地方言的强调标记“一个”浅析被引量:1
2009年
在天水等地方言中数量结构"一个"作为表强调的语法标记,使"名数量"表达凸显"名",成为听话人关注的焦点",名数量"语义由陈述转向指称,起到有定指称的作用。
张惠强任坚
关键词:天水方言语法标记
从命名理据反思天水城区街巷名称被引量:1
2015年
天水城区街巷命名的理据,或源于现代社会政治,或源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或源于地域文化及人文景观,或源于地理位置及自然景观,或源于民族传统社会文化心理,是史上到近现代社会、自然、人文信息在语言中的映射和沉淀。天水街巷名称命名的缺失在于地名文化精神内核层面深内涵、高品位特质的缺乏,这与天水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极不相符。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天水街巷名称要有突破,应该融汇天水元素于其中,突出地域特色,反映地域历史文化,使街巷名称作为文化的载体,成为天水对外宣传的魅力名片。
张惠强
关键词:街巷名称命名理据
汉译佛经与“附近”的衍生性演变
2013年
"附近"的词汇化完成至现代汉语的发展进程中,其语义经历了衍生性演变,词汇化完成到唐宋时期主要体现为动词形态("附近1"),而其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与名词形态("附近2")则是萌芽于唐宋,其主体地位至晚在明代就确立了。由于早期汉译佛经基本不受文言文的局限,系统地保存了从东汉以来的口语材料,在对"附近"的演变考察中,充分表明了早期汉译佛经对常用词演变研究具有的重要的无可替代的语料价值。
张惠强
关键词:汉译佛经语料价值
试论焦循《孟子正义》的训诂方法
2009年
文章探究了焦循《孟子正义》所用的“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等几种训诂方法,较全面地总结了《孟子正义》词义训释的特点。
任坚张惠强
关键词:词义训诂方法
中原官话陇中片季节类时间词历史层次探析
2023年
中原官话陇中片叠置并行两种主要的季节时间表达形式:发展于中古近代汉语阶段的“时位语素+方所成分”和现代汉语的“时位语素+时间成分”,两种形式折射着源于不同语言发展阶段的历史层次。综合历史文献与陇中片季节时间词语用实际,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形式反映了从中古到近代以至现代汉语阶段今陇中片方言区域季节类时间指称的实际生存状态。
张惠强
关键词:时间词历史层次
天水方言“着”的语法化等级浅析
2010年
天水方言的"着",以动词为起点,在语法化过程中,产生出了作为动相补语、介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多样用法,从语法化等级的角度来考察,语法化等级最高的是语气助词,整个"着"的语法化斜坡具体显现为:语气助词>动态助词>介词>动相补语>动词谓语;语法化进程中"着"没有发展为完全意义的介词,也缺失了作为动态助词在历史上广为表达完成貌的用法。
张惠强黄冬丽
关键词:天水方言语法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