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宝庆

作品数:17 被引量:290H指数:9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黄土高原
  • 5篇植被
  • 5篇水文
  • 5篇土壤
  • 5篇土壤水
  • 4篇植被恢复
  • 3篇雨水
  • 3篇退耕
  • 3篇退耕还林
  • 2篇雨水利用
  • 2篇生态水文
  • 2篇水分
  • 2篇水利用
  • 2篇水量平衡
  • 2篇水文过程
  • 2篇水文模型
  • 2篇水资源
  • 2篇土壤水文
  • 2篇土壤有效
  • 2篇退耕还林(草...

机构

  • 12篇西北农林科技...
  • 8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密歇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7篇张宝庆
  • 10篇吴普特
  • 9篇赵西宁
  • 6篇高晓东
  • 4篇贺缠生
  • 3篇田杰
  • 2篇黄俊
  • 2篇王玉宝
  • 1篇操信春
  • 1篇田磊
  • 1篇张兰慧

传媒

  • 2篇水利学报
  • 2篇排灌机械工程...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水力发电学报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有效水空间变异及其季节性特征被引量:28
2015年
基于213个样点土壤有效水数据,从流域、坡面和沟道三个尺度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土壤有效水在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水均呈较强空间变异性,其中沟道土壤有效水均值和空间变异强度(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显著高于坡面,坡面和沟道土壤有效水正态性明显好于流域尺度。不同尺度土壤有效水空间变异程度随均值发生变化,变异系数随均值增加呈指数递减趋势。流域和坡面尺度土壤有效水与坡向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高于其与坡度和高程,而沟道尺度与各地形因子相关关系均较弱。土壤有效水空间变异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秋季土壤有效水均值最高而空间变异性最低,夏季土壤有效水均值最低但变异系数最大。流域尺度夏季土壤有效水与高程相关系数显著高于春秋两季,而坡面尺度则相反。此外,土壤有效水抽样不确定性和估算误差随样点数量增加呈非线性递减变化趋势,当样点数超过20个时,增加样点数量的作用有限。
高晓东吴普特张宝庆黄俊赵西宁
关键词: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水季节性
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山区土壤水文属性数据和土壤水定位观测网
2023年
土壤水文属性和土壤水分是水文和能量循环过程的重要变量.位于青藏高原的高寒山区由于缺乏相应的实测数据集,导致对该区域土壤水文属性和土壤水分的时空特征认识不足.本文基于黑河上游祁连山区206个土壤水文属性采样点(采样深度为5和25cm)和32个土壤水分长期监测点(监测与采样深度为5、15、25、40和60cm),构建了祁连山区土壤水文属性数据集和土壤水长期定位监测网,分析了土壤水文属性和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评估了现有的大尺度土壤水文属性数据集(HWSD与SoilGrid数据集的土壤质地与容重数据,以及戴永久及张永根分别开发的土壤饱和导水率数据)和土壤水产品(遥感产品、再分析产品和数据同化产品)在祁连山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含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在0~70cm范围内随深度增加而降低;2014~2020年期间,祁连山区年平均土壤含水量呈下降趋势.结果发现,目前通用的大尺度土壤属性数据集在祁连山区存在较大偏差,无法准确反映山区土壤水文属性的空间异质性;HWSD和SoilGrid数据集高估了研究区0~30cm的土壤黏粒、砂粒含量和土壤容重,低估了土壤粉粒含量;研究区HWSD数据集对土壤属性的估算误差高于SoilGrid数据集.遥感产品对祁连山区土壤水的估算精度优于再分析产品和数据同化产品;再分析产品对土壤水估算的绝对误差较大,数据同化产品对土壤水的时间变化趋势估算不准确.因此,本研究表明有必要在高海拔山区开展大尺度土壤属性野外采样以及长期土壤水定位监测,以促进该区域水文和陆面模型的发展.本研究构建的数据集为祁连山区土壤水文过程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有助于深入认识山区水循环过程.
田杰张宝庆王学锦贺缠生
关键词:土壤水
黄土高原雨水资源化潜力及其对生态恢复的支撑作用被引量:13
2017年
利用可变下渗容量(VIC)模型对黄土高原雨水资源化潜力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两种数据集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和遥感蒸散发产品,研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趋势及蒸散耗水量变化。结果表明:近40 a来黄土高原年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状况明显好转,但蒸散耗水量急剧增加,2000—2014年间增加了134亿m^3,年均增加9亿m^3,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大规模植被建设开始后,黄土高原年均蒸散耗水总量为2282亿m^3,而年均雨水资源化潜力为1807亿m^3,约为蒸散量的80%。通过适当调整植被类型、优化种植结构、抑蒸保墒、径流调控和增加土壤入渗等措施,降低植被奢侈性耗水,雨水资源可基本满足植被恢复耗水需求,有效支撑区域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吴普特赵西宁张宝庆高晓东
关键词:雨水利用植被恢复退耕还林气候变化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以来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及预测被引量:10
2020年
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评估生态系统水碳循环的重要指标。基于PT-JPL模型的区域尺度实际蒸散发(ET)的模拟结果,结合黄土高原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黄土高原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时空变化趋势,结合CMIP6对未来3种情景下黄土高原的ET、GPP和WUE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001--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显著增加,CPP和ET分别以每年3.59gC·m^-2和4.39 mm的速率增加。WUE在72.68%的地区呈增加趋势,区域增长率为0.003gC·mm^-1·m^-2·a^-1。在2015-2100年的3种情景中,ET均呈增加趋势,而GPP和WUE在SSP126中变化不大,在SSP245,SSP370情景中显著增加,WUE随着GPP的增加而增加。WUE结合了水资源的“消耗”和“利用”来阐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成效,植被恢复虽然增加了区域耗水量,但是显著改善了植被覆盖情况,有效地提高了植被的固碳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整个黄土高原植被的抗旱能力在增强。未来需进一步分析不同树种的WUE,筛选出抗旱性更高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工作。
邵蕊李垚张宝庆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分利用效率退耕还林(草)工程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干旱时空变异及雨水资源化潜力研究
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是制约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降雨径流调控利用是同步缓解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两大难题的有效途径。如何在揭示黄土高原干旱时空变异规律基础上,科学确定区域雨水资源化潜力是实现降雨径...
张宝庆
关键词:VIC模型PDSI
文献传递
大规模植被恢复对黄土高原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被引量:24
2020年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大量坡耕地被转化为草地和林地,植被恢复效果显著,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由于植被剧烈变化,导致部分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定位观测与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在考虑植被恢复对地表水热过程影响的基础上,将双源蒸散发模型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实现尺度转化,构建考虑植被动态变化的区域尺度蒸散发模型,分析大规模植被恢复后黄土高原蒸散发、降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明晰植被重建对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黄土高原全区降水以5.16mm·a-1的速率增加,而植被恢复最剧烈的16个子流域河川径流量呈不断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1.45mm·a-1.受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影响,研究区蒸散发以4.39mm·a-1的速率增加,植被恢复导致的冠层蒸腾上升是蒸散发增加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建议应当加强对黄土高原雨水资源潜力的利用,缓解植被剧烈变化导致的水资源消耗,并根据不同植被类型的蒸散耗水规律和区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提出基于土壤水资源消耗补给平衡的植被恢复策略,以期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张宝庆邵蕊赵西宁吴普特
关键词: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植被恢复
近30a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监测与分析被引量:120
2011年
为监测黄土高原植被建设成效,采用GIMMS和SPOT VGT2种数据集的归一化植被指数作为植被覆盖评价指标,分析了近30a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大规模植被建设开始前,黄土高原植被覆盖以小幅波动为主,个别地区有所好转,但大部分区域无显著变化。1999年以后研究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年度平均值增加显著,并以夏、秋两季增长贡献最大。植被覆盖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增加趋势,其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增加趋势最为明显,植被恢复成效显著。研究区15°~25°和6°~15°坡地植被覆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对控制水土流失可产生积极影响。大规模植被建设促进了该区植被恢复,但截止2009年,黄土高原处于较低植被覆盖水平的区域面积依然占较大比重,生态环境建设仍须进一步加强。
张宝庆吴普特赵西宁
关键词:植被地理信息系统黄土高原植被覆盖NDVI
黑河中游主要农作物灌溉制度优化被引量:3
2021年
科学的灌溉制度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黑河位于西北干旱区,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且当地中游农业灌溉和下游生态需水矛盾十分突出。利用DSSAT(Decision Support for Agro⁃technology Transfer)模型模拟了黑河中游地区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的生长情况,对比分析了四种作物生育期内需水量变化与当地降水条件、现行灌溉制度之间的差异。通过设置灌溉组合探究了四种作物最适宜的灌溉制度,并计算了优化灌溉制度下的节水潜力。结果表明:DSSAT模型通过参数校正与验证后,对四种作物生长过程模拟性能较好,产量标准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低于15.0%,决定系数(R^(2))均达到0.65以上。缺水量模拟结果表明,四种作物生长季平均水分亏缺介于122.5—367.0 mm。通过调整灌溉制度,可使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4.8%、25.0%、18.3%和51.3%,且产量变幅均低于5.0%,实现了高产节水的目的。在研究区实施最优灌溉制度,中游农业灌区每年可以节省8.1×10^(8) m^(3)的水资源量,用于支持下游生态保护。
李想韩智博张宝庆高超贺缠生
关键词:黑河中游灌溉制度节水潜力
基于可变下渗容量模型和Palmer干旱指数的区域干旱化评价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基于可变下渗容量(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VIC)模型的流域网格划分及其对径流、蒸散发和土壤含水量变化的模拟,对Palmer干旱指数各水量平衡分量的计算进行了优化,并采用分级修正的方式,改进了Palmer干旱指数中气候特征系数K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VIC模型和Palmer干旱指数的区域气候干湿变化评价系统,并采用该系统对黄土高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黄土高原气候正向暖干化趋势发展,1990年以后暖干化趋势尤为明显。研究区干旱发生频率在空间上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减趋势,不同季节干旱发生频率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该评价系统物理机制清晰,地区适应性较强,在实时监测和评估气候干湿变化及其时空分布上存在较大应用潜力。
张宝庆吴普特赵西宁高晓东
关键词:分布式水文模型PDSI旱情监测黄土高原水量平衡VIC模型
土壤水文属性及其对水文过程影响研究的进展、挑战与机遇被引量:8
2021年
土壤水文属性对水文过程、能量过程、碳氮循环过程及各过程间相互作用有重要影响。首先简要回顾近30年来土壤水文属性的研究进展,包括土壤水文属性的监测分析、土壤水文属性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机理,以及不同尺度土壤水文属性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差异及联系。其次,论述土壤水文属性研究的挑战与机遇。最后介绍祁连山区土壤水文属性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及多尺度特征研究。力求加深对土壤水文属性变异规律及其对水文过程影响机理的认知,发展土壤水文学和山区水文学,支持水资源科学管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贺缠生田杰田杰张宝庆
关键词:水文过程水资源管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