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庄建琦

作品数:82 被引量:1,099H指数:17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22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4篇天文地球
  • 11篇农业科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3篇石流
  • 23篇泥石
  • 23篇泥石流
  • 19篇地震
  • 16篇滑坡
  • 14篇汶川地震
  • 10篇地质
  • 10篇降雨
  • 10篇公路
  • 9篇都汶公路
  • 9篇黄土
  • 6篇地质灾害
  • 6篇灾害
  • 5篇堵江
  • 5篇震后
  • 5篇土体
  • 5篇坡体
  • 5篇边坡
  • 5篇12
  • 4篇雨量

机构

  • 52篇长安大学
  • 41篇中国科学院
  • 2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西南科技大学
  • 3篇四川省电力设...
  • 2篇兰州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长江科学院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武夷学院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许昌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82篇庄建琦
  • 23篇崔鹏
  • 19篇彭建兵
  • 13篇葛永刚
  • 12篇马鹏辉
  • 8篇陈兴长
  • 8篇裴来政
  • 7篇陈晓清
  • 6篇胡凯衡
  • 5篇刘应辉
  • 5篇王道杰
  • 5篇游勇
  • 5篇朱兴华
  • 5篇李亚哲
  • 4篇张建强
  • 4篇王颖
  • 4篇赵勇
  • 4篇郭晓军
  • 3篇成玉祥
  • 3篇洪勇

传媒

  • 10篇工程地质学报
  • 7篇水土保持通报
  • 6篇四川大学学报...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灾害学
  • 3篇地质科技情报
  • 3篇地球科学
  • 2篇岩石力学与工...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灾害...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公路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年份

  • 3篇2025
  • 8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13篇2010
  • 1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硫酸钠浓度对黄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黄土中含有大量的Na^+、Ca2^+、CI^-、SO4^2等,水在进入黄土过程中这些离子会溶于水中被水带走,从而影响黄土的结构和强度,为了研究矿物离子浓度对黄土强度的影响,本文利用TFB-1型非饱和土应力-应变控制式三轴仪对甘肃黑方台重塑土样进行固结不排水(CU)试验。分别在100 k Pa、200 k Pa、300 k Pa围压下对不同浓度硫酸钠溶液重塑的黄土试样进行CU试验,探讨了硫酸钠浓度对黄土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围压下,随硫酸钠浓度的增大,黄土峰值剪切强度和残余剪切强度先减小再增大;在干密度相同条件下,随硫酸钠浓度的增大,黄土的总内摩擦角、有效内摩擦角、总黏聚力先减小再增大,而黄土的有效黏聚力单调增大;硫酸钠浓度的增大会减小黏粒的双电层厚度,使黏粒之间的力增强,从而黏粒的颗粒集合体增多,进而影响黄土的强度。
贾艳军庄建琦王颖赵勇牛鹏尧贾珂程
关键词:黄土硫酸钠
一种泥石流预警方法及预警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预制警戒雨量值实现的流域泥石流预警方法及系统。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作为预制警戒雨量值的临界雨量值无法准确定义、临界雨量计算方法应用所需数据要求高等技术问题,提出一种以特征雨量值作为流域泥石流警戒雨量值...
胡凯衡崔鹏洪勇韦方强庄建琦王传昶
文献传递
地震作用下黄土斜坡失稳及运动过程的离散元模拟
在山区,地震诱发滑坡造成的人员伤亡往往占到地震总伤亡人数的一半以上,尤其是在黄土地区,由于地震造成的黄土滑坡具有运动距离远等特征,其灾难性更严重.针对地震诱发黄土斜坡的失稳峰值加速度、临界位移和运动距离等问题,本文利用离...
王颖庄建琦李威赵勇贾艳军
关键词:地震作用离散元模拟
基于水文模型泥石流汇流预测——以蒋家沟一级支沟大凹子沟泥石流为例被引量:7
2013年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都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影响到山区的经济发展。合理的预报成为一项经济有效的重要减灾手段,但是对于泥石流汇流过程的预报还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利用SCS模型结合ARCGIS技术,初步探索泥石流汇流过程,对泥石流汇流过程和最大流量进行预测;并选择泥石流多发区大凹子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际泥石流汇流过程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主要获得如下认识:①采用ARC-SCS模型对1999年6月16日发生的泥石流汇流过程进行初步预测,结果显示,最大清水流量为16.31 m3/s,泥石流最大流量为51.98 m3/s,计算的泥石流最大流量与实际调查结果误差仅为9.2%;②泥石流的整个汇流过程持续约为40 min,根据野外实际调查结果来看,泥石流汇流过程计算误差较小。可见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泥石流流量预测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预测结果可以促进泥石流工程防治的开展,为泥石流防治和预报提供基础。
庄建琦崔鹏郭晓军
关键词:泥石流汇流水文模型
泥石流扇形地土地整治与利用
泥石流扇形地是山区宝贵的土地资源,但其土壤层次结构不合理,物理结构性差,养分贫瘠,有机质含量均不足1%,有效氮、有效磷及有效钾含量水平中等偏低。本文针对扇形地本身的地形、土质、养分等特点和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泥石...
崔鹏王道杰庄建琦
关键词:地质灾害泥石流防治土地整治水土保持
一种降雨诱发滑坡灾害监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降雨诱发滑坡灾害监测系统,包括:监测仪器模块,监测仪器模块上连接有无线监测设备模块,监测仪器模块和无线监测设备模块上均连接有供电模块,无线监测设备模块上连接有数据接收模块,其中,监测仪器模块包括体积含水...
庄建琦马鹏辉
文献传递
宽级配弱固结土入渗及抗冲性对泥石流起动的影响被引量:7
2012年
震后诱发的大量崩塌滑坡松散物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固体物源,使得震后灾区泥石流一直处于群发、频发状态。这些松散土体由于扰动强度大,属于宽级配弱固结土体。在降雨作用下产生的水土耦合作用促使土体结构破坏,从而起动形成泥石流。通过对该种土体进行的入渗和抗冲试验的结果表明:(1)震后的宽级配弱固结土体的入渗强度是蒋家沟流域类似土体的1.5~6.0倍,直接导致了在降雨入渗作用下土体内部细颗粒被侵蚀搬运,并伴随着土体结构的破坏。(2)抗冲性显示了由于其弱固结特性,土体的抗冲性系数很小,在表面径流作用下,土体易崩解而被径流冲刷流失,增强了径流侵蚀能力。(3)震后降雨与特殊土体的耦合作用促使了灾区泥石流一直处于群发、频发状态,并将持续到土体恢复至震前状态,在此期间灾区的泥石流激发雨量也会随之变化。
庄建琦游勇陈晓清裴来政
关键词:入渗率抗冲性泥石流
汶川灾区泥石流峰值流量的非线性雨洪修正法被引量:15
2010年
由于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固体物质补给方式和成因的复杂性,很多泥石流流域在产流、汇流和运动阶段都存在导致流量放大的过程,用现有的泥石流峰值流量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都偏小。具体的分析表明,震后泥石流的产汇流过程并不是线性等同于清水的产汇流过程,泥石流流量的放大系数与清水峰值流量不是线性正比的关系。通过拟合北川极重灾区苏宝河和魏家沟等流域泥石流沟的现场调查数据,得到了泥石流放大系数与流域清水峰值流量之间的幂函数经验关系。并由此建立了泥石流峰值流量的非线性雨洪修正计算方法。该方法可用于计算震后崩滑体较多的流域的泥石流峰值流量。
胡凯衡崔鹏游勇庄建琦陈晓清
关键词:汶川地震泥石流流量计算
黄土边坡开挖超前防治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黄土边坡开挖超前防治方法,通过在边坡两端向中间逐渐开挖抗滑桩孔,并逐个浇筑抗滑桩,由两侧向中间的两两抗滑桩之间开挖边坡,构筑挡土墙,保证挡土墙和抗滑桩之间稳定衔接,增强了挡土墙的稳定性与支承力,避免了开挖后...
庄建琦彭建兵
文献传递
宜居黄河科学构想被引量:37
2020年
黄河问题表象于河,形成于域,根植于地。针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地球科学问题特点及挑战,本文提出了“宜居黄河”科学构想,旨在构建一个包括“安全黄河”、“绿色黄河”、“生态黄河”、“和谐黄河”和“智慧黄河”5大核心内容的体系完善的宜居黄河研究科学架构,并对这5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和关键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其中,(1)安全黄河立足于工程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及其灾害效应,以保障地质安全需求,构建安全黄河体系;(2)绿色黄河立足于水文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及其水土环境变化效应,构建绿色黄河体系;(3)生态黄河立足于环境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化规律及其生态屏障效应,构建生态黄河体系;(4)和谐黄河立足于资源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资源开发与人地协调的发展模式,构建和谐黄河体系;(5)智慧黄河立足于大数据及信息科学,研究黄河流域地学信息集成与智慧决策平台,构建智慧黄河体系。这5个部分相互支撑融合,共同解决宜居黄河的核心关键问题,从而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最终形成造福中华民族的“幸福黄河”起到科技支撑作用。
彭建兵兰恒星兰恒星钱会王文科李荣西庄建琦庄建琦刘世杰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