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布小继

作品数:48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红河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1篇文学
  • 10篇小说
  • 9篇抗战
  • 6篇文化
  • 4篇代文
  • 4篇战时
  • 4篇文艺
  • 4篇小说创作
  • 4篇抗战时期
  • 3篇学史
  • 3篇作家
  • 3篇文学史
  • 3篇楚图南
  • 2篇当代文学
  • 2篇新文学
  • 2篇叙事
  • 2篇云南民族
  • 2篇早期小说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中华文化

机构

  • 39篇红河学院
  • 6篇四川大学
  • 4篇楚雄师范学院
  • 4篇云南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大理大学

作者

  • 47篇布小继
  • 3篇马建荣
  • 2篇沈慧
  • 2篇孙拥军
  • 2篇张敏
  • 2篇李钧
  • 2篇梁雪梅
  • 1篇李全华
  • 1篇张佐邦
  • 1篇陈方竞
  • 1篇汪力

传媒

  • 10篇楚雄师范学院...
  • 8篇红河学院学报
  • 4篇现代中国文化...
  • 3篇云南师范大学...
  • 3篇学术探索
  • 2篇成都大学学报...
  • 2篇文山学院学报
  • 1篇作家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云南电大学报
  • 1篇曲靖师范学院...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玉溪师范学院...
  • 1篇职大学报
  • 1篇芒种(下半月...
  • 1篇中华文化海外...
  • 1篇大西南文学论...
  • 1篇“民国社会历...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9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蒋彝《中国书法》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2017年
著名中国现代汉英双语作家蒋彝的作品Chinese Calligraphy(《中国书法》)在英美颇负盛名,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中国书法》具有大众传播媒介的属性,不同时空中的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意义流动,可以反映出传播的效果。蒋彝不断展开一种主动交往的实践探索,实现了跨文化的传播自觉;意见领袖的评论,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英国从精英到大众的两级流动;书籍内容中的受众在场,体现了蒋彝跨文化传播的受众观,促进了传者与受众的交往;通过化异为同,化解了不同场景的文化对抗,完成了跨越中西文化的创新互动。这对于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效果提升大有裨益。
梁雪梅布小继
关键词:中国书法跨文化传播
抗战时期云南民族文化精神基本层面论析——从旅滇作家和马子华的散文说起被引量:1
2013年
抗战时期,包括闻一多、朱自清等旅滇作家及马子华等本土作家都留下了不少的散文篇什,对云南和云南人的精神风貌、生活状况描绘颇多。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分析,可以从中解读出云南民族文化精神的基本层面——强烈的家国(园)意识、坚韧的反抗精神、顽强的生存信念、迭变的狭隘思想,而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和领会抗战时期云南文化的多样性特质。
布小继沈慧
关键词:抗战时期
试论国统区抗战小说创作的有效性及其影响限度--以《华威先生》、《在其香居茶馆里》为中心
《华威先生》和《在其香居茶馆里》是国统区抗战小说创作中典型的讽刺型作品,引起的反响超越了一般的爱国、歌颂型。整体上看,国统区抗战小说创作成就不高。除了国民政府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严密制约外,还有抗战文学领导权的争夺,作家生活...
布小继
关键词:文学评论抗战小说
文献传递
中国现代汉英双语作家与抗战时期中华文化的欧美传播——以熊式一、蒋彝及其作品为中心的考察
2018年
熊式一、蒋彝与林语堂一样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汉英双语作家。抗战时期,他们身处异邦,以"多元文化人"的身份娴熟地运用英语进行创作,在欧美所传播的中华文化,体现出了东西方文化"杂交性"的品格。围绕中华文化传播主体性的确立、中华文化与受众的持续对话而进行的创作,既为赢得欧美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欧美盟国对中国的民意支持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消解和否定"东方主义"、"恩扶主义",建构起特殊时期中国的国家形象。
布小继
关键词:中华文化抗战时期
周作人的“十字街头的塔”与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多种可能
2011年
1925年2月周作人发表《十字街头的塔》,反映了他对学院文化、革命文化的双重不满。"十字街头的塔"的选择,在客观上滥觞了"十字街头"与"象牙之塔"截然对立的话语方式,是1928年革命文学倡导,1930年代不同政治、思想文化倾向的文学,几乎相一致运用这一话语方式的根源之一;同时这也为学院知识分子不敢正视或逃避严酷的社会现实斗争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
布小继陈方竞
现代汉英双语作家的符号传播思维简论——从蒋彝、叶君健的部分儿童文学作品说起
2019年
现代汉英双语作家的双语文学创作有着极为强烈的符号特征和传播意识。在儿童文学作品创作中也是如此。一方面要把中国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内容具象化,并把其儿童化;又蒋彝注重儿童文学形象的生动性,叶君健注重儿童文学形象的崇高化。在特定时代的传播条件下,取得了不一般的成就。其特点主要体现为符号传播思维上的变通性、符号选择上的合目的性及符号使用上的象征性。实现路径在于符号传播的可能性、对位性和持续有效性。
布小继布晖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
张爱玲改写改译作品研究
改写改译作品是张爱玲创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时间长,起始于1943年,结束于1978年前后,将近半个世纪。问世作品数量多,从ChineseLife and Fashions起至《色,戒》止,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改...
布小继
关键词:当代文学美学理想艺术风格
从《蚀》三部曲和《虹》看茅盾早期小说中的国民革命
2014年
<正>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追求》,按照作家本人的说法,是'在贫病交迫中用四个月的功夫写成的;事前没有充分的时间以构思,事后亦没有充分的时间来修改,种种缺陷,及今内疚未已'。~①写作时间大致是1927年9月中旬到10月底、11月初到12月初,1928年4月到6月。~②由此可见,《蚀》三部曲既具有急就章的性质,又是作家对大革命失败之后观察和思考的一个总结、一种基于革命理想和目标短暂破灭后的情绪宣泄。《虹》
布小继
平淡近自然 持节而守中——张爱玲后期美学追求论析
2011年
张爱玲1952年后的作品,已经由前期的绚丽、苍凉逐渐转变为平淡、自然,这种美学追求的变化,源于她对真实特别的喜好,对生活进行再现与还原的一贯主张,也取决于她的日常生活化的美学叙事方式。笔者通过对张爱玲后期的几部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探究作家美学追求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布小继张天萍
关键词:美学追求平淡自然
国民性批判:典妻视角下的现代阐释——读柔石作品《为奴隶的母亲》
2010年
深受五四以来人道主义思想影响的柔石,凭借其过人的创作天赋和独到的乡村审察视角,创作出乡土文学经典之作《为奴隶的母亲》,将20世纪20年代以浙东为缩影的中国乡村凄凉的社会现实展示得淋漓尽致。同时,他继承了自鲁迅以来的现代国民性批判思想传统,从历史的视角进行了新的发掘,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国民性批判这一主题的内涵。
孙拥军布小继
关键词:柔石国民性批判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