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尚晓庆

作品数:20 被引量:87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安石油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石油与天然气...
  • 8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盆地
  • 5篇地质
  • 5篇成藏
  • 4篇油气
  • 3篇砂岩
  • 3篇储层
  • 2篇地质评价
  • 2篇信息提示
  • 2篇岩石
  • 2篇岩石层
  • 2篇页岩
  • 2篇有机质
  • 2篇源岩
  • 2篇致密储层
  • 2篇致密砂岩
  • 2篇智能化
  • 2篇三叠
  • 2篇三叠系
  • 2篇塔里木盆地
  • 2篇探区

机构

  • 15篇西安石油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20篇尚晓庆
  • 9篇刘洛夫
  • 4篇吴伟涛
  • 4篇高小跃
  • 3篇姜振学
  • 3篇斯尚华
  • 3篇庞军刚
  • 3篇李军
  • 3篇李博一
  • 3篇卫倩倩
  • 3篇吴云龙
  • 2篇戴琦雯
  • 2篇吴少波
  • 2篇苏天喜
  • 2篇赵靖舟
  • 2篇刘国东
  • 1篇郭延明
  • 1篇宁松华
  • 1篇张晨
  • 1篇田建锋

传媒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大庆石油学院...
  • 1篇现代地质
  • 1篇石油学报
  • 1篇辽宁化工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中生界浅层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
本文综合运用油气有机地球化学、储层沉积特征标志、地球物理测井参数和地震地层剖面信息资料,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中生界浅层天然气的组分、碳同位素、含气层系中原油族组分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浅层天然气...
尚晓庆
关键词:中生界浅层气成藏地质条件主控因素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沉积岩岩石层理模型的智能化教学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教学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沉积岩岩石层理模型的智能化教学装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供信息提示的基于沉积岩岩石层理模型的智能化教学装置。一种基于沉积岩岩石层理模型的智能化教学装置,包括有底板、防护壳、导向架、...
庞军刚吴少波尚晓庆
一种烃源岩有机质对超压测井参数影响的校正方法
本发明属于测井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烃源岩有机质对超压测井参数影响的校正方法。包括:步骤1:将烃源岩分为泥岩骨架、有机质、烃类和地层水4部分,以单位体积为校正单元,4部分体积百分数之和为1,其中烃类和地层水占的总体积百...
李军尚晓庆赵靖舟吴伟涛徐泽阳杨晓
库车坳陷东部YN5井下侏罗统致密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被引量:9
2013年
库车坳陷东部YN5井位于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中部,其下侏罗统阿合组发育一套浅色辫状河三角洲相砂岩、砾岩组合,阳霞组为湖泊相夹三角洲平原相的大段泥岩夹砂岩和煤层。通过岩石薄片观察,结合岩石物性测试发现,下侏罗统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岩屑以变质岩岩屑为主;阳霞组以铁泥质和钙质胶结为主,阿合组以硅质和钙质胶结为主。储层孔隙度均小于12%,多介于2%~8%之间,渗透率多介于0.1×10-3~5.0×10-3μm2,平均孔喉半径主要介于0.2~0.6μm之间,阿合组储层物性好于阳霞组。受到原始岩石组分及压实作用的综合控制,阳霞组和阿合组储层物性呈现出两段式自上而下逐渐变差的特征。储层岩石孔隙类型以粒内溶孔和微孔隙为主,是由长石、岩屑以及碳酸盐胶结物等可溶物质遭受溶蚀作用形成,阿合组粒度相对较粗,长石、岩屑等可溶组分含量相对较高,其溶蚀作用较阳霞组更发育。此外,构造作用产生的裂隙是改善储层物性的另一重要因素。
高小跃刘洛夫姜振学尚晓庆苏天喜戴琦雯
关键词:致密储层下侏罗统
安塞油田侯市区长6_2亚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与油气分布
2009年
以岩心分析资料及大量测井与录井资料为基础,在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安塞油田侯市区长62为河湖三角洲相的前缘亚相沉积,并将三角洲前缘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分流间湾四种沉积微相。控油规律分析表明,沉积微相对油气分布起着控制作用,水下分流河道为油气运移聚集的最有利相带,同时岩性致密层对油气侧向运移的遮挡作用是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
尚晓庆郭延明
关键词:安塞油田沉积微相油气分布
断裂-砂体复合输导体系输导效率的定量评价——以库车前陆盆地北带白垩系为例被引量:10
2012年
作为库车前陆盆地北带白垩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之一,断裂-砂体复合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是决定油气能否成藏以及成藏规模的重要条件。在对研究区输导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适合前陆盆地输导体系的公式,分别计算了逆冲断裂和砂体输导体系的输导效率;同时对不同构造带输导体系的组合方式进行研究,拟定不同区带断裂、砂体输导体系对油气输导的贡献量。最后提出用权重法计算断裂-砂体复合输导体系输导效率的模型公式,并对研究区的复合输导效率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受到沉积作用和山前构造挤压的双重控制,断裂-砂体复合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呈现出带状展布的特征,与已发现气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证明该模型公式对于天然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中,克拉地区断裂-砂体复合输导体系的相对输导系数大于90×10-2,是研究区输导条件最为有利的区域,其次为大北地区,再次为迪那地区。
尚晓庆刘洛夫高小跃姜振学刘国东曾丽媛
关键词:白垩系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泥页岩储层特征与页岩气成藏地质背景被引量:11
2013年
页岩气作为重要的非常规能源之一,具有巨大的勘探和开发前景。中国塔里木盆地侏罗系泥页岩作为典型的陆相泥页岩,主要发育于沼泽化浅湖、半深湖、河漫沼泽、河漫湖泊以及滨湖沼泽相,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有机碳含量多介于0.5%~3%,镜质体反射率多为0.5%~2%。塔里木盆地侏罗系泥页岩累计厚度20-400m,埋深主要介于2000~8000m,主要分布于库车坳陷、塔西南地区以及塔东北地区。塔里木盆地侏罗系泥页岩矿物组成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岩石孔隙度主要介于0.5%~4%,渗透率主要为0.006~0.01mD。晶间孔、溶蚀孔、有机质孔等纳米级孔隙以及微裂隙较发育,常见微裂隙多为1~3μm宽。泥页岩的最大吸附气量介于1~2m3/t,最大吸附气量与总有机碳含量及黏土矿物含量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塔里木盆地侏罗系泥页岩储集性能较好,其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与美国五大含气页岩及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页岩相似,具有较大的页岩气勘探潜力和开发前景,库车坳陷和塔西南地区是最为有利的页岩气发育区。
高小跃刘洛夫尚晓庆王英苏天喜戴琦雯
关键词:储集性能孔隙类型泥页岩侏罗系塔里木盆地
富县地区中生界浅层气主要成藏地质因素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富县研究区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一个地区。通过对研究区浅层气烃源条件、储层特征、盖层、圈闭等主要成藏地质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处于生烃中心,油源充足;储集空间发育;气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构造一岩性圈闭;受静压力、动压力、水动力作用、扩散作用、毛细管作用等的影响,研究区中生界浅层气运聚的主要通道为古侵蚀面、砂体、断层或微裂缝。
李菲尚晓庆
关键词:浅层气
库车拗陷依奇克里克构造带油气输导体系特征及输导模式被引量:9
2012年
成藏期输导体系的演化模式及有效性验证是库车拗陷依奇克里克构造带油气成藏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断裂活动期和断层性质、砂体连通性和物性、不整合面上下地层接触及岩性配置关系,研究输导体系组合及演化特征;综合运用QGF、QGF-E及甾烷C29ββ/(αα+ββ)、三环萜烷/17(α)-藿烷等地球化学参数识别油气运移通道和运移方向,验证输导体系的有效性.在输导体系组合及演化特征和有效性验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区的输导模式.结果表明:成藏早期位于研究区南部依南地区的主要输导体系类型为不整合面-输导层输导体系,成藏晚期输导体系以输导层输导为主、盐下油源断层及不整合面输导为辅;北部依深地区在成藏早期主要输导体系为盐下油源断裂-不整合面-输导层输导体系,成藏晚期输导体系为穿盐断层,油气先沿断层向上部层系调整,后沿通天断层断至地表散失.不同地区、不同成藏期的输导体的差异形成现今北部贫化而南部富集的油气分布格局.
尚晓庆刘洛夫高小跃姜振学刘国东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二叠系、三叠系油气来源及成藏模式被引量:13
2014年
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北临东道海子凹陷,南靠阜康凹陷,东接五彩湾凹陷,是油气聚集的有利指向区。通过对比研究区周缘生烃凹陷的烃源岩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盆地模拟技术,对白家海凸起二叠系、三叠系油气的来源、成藏期次以及成藏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白家海凸起二叠系、三叠系油气主要来自于北部的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油气发生过两期充注:第一期从白垩纪早期持续到白垩纪末期,第二期从白垩纪末期持续到第四纪,为油气充注高峰期。综合研究区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过程,建立了二叠系和三叠系近源充注、断裂高效输导、先油后气充注、晚期调整成藏的油气成藏模式。
李博一刘洛夫卫倩倩尚晓庆吴云龙
关键词:油源对比成藏期次成藏模式白家海凸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