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喻澜

作品数:17 被引量:188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脊髓
  • 5篇脊髓损伤
  • 4篇电针
  • 4篇伤患者
  • 4篇急性
  • 4篇脊髓损伤患者
  • 3篇电针治疗
  • 3篇卒中
  • 3篇脑卒中
  • 3篇痉挛
  • 3篇F波
  • 2篇电生理
  • 2篇血清
  • 2篇神经功能
  • 2篇神经功能缺损
  • 2篇神经元
  • 2篇偏瘫
  • 2篇细胞
  • 2篇脉冲电磁场
  • 2篇康复

机构

  • 17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商丘市第一人...

作者

  • 17篇喻澜
  • 5篇黄晓琳
  • 4篇刘雅丽
  • 4篇郭铁成
  • 4篇尤春景
  • 3篇高伟
  • 3篇许涛
  • 3篇王伟
  • 2篇杨为民
  • 2篇夏秦
  • 2篇叶章群
  • 2篇袁晓奕
  • 2篇陈忠
  • 2篇陈志强
  • 2篇杜广辉
  • 2篇蔡丹
  • 2篇周宁
  • 1篇喻志源
  • 1篇崔高亮
  • 1篇陈勇

传媒

  • 7篇中华物理医学...
  • 4篇中国康复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8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灸配合心理干预治疗顽固性中枢性呃逆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心理干预治疗顽固性中枢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顽固性中枢性呃逆患者73例随机分为2组,A组37例给予头针及体针治疗,B组36例加用放松训练及音乐治疗等心理干预。结果:治疗4d后,B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且B组1及2d的治愈率明显优于A组(P<0.05)。治疗4d后,2组SAS及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且B组更低于A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针灸配合能显著提高顽固性中枢性呃逆治疗的临床疗效。
喻澜柯志钢
关键词:体针心理干预
膀胱壁肌层肉毒素注射治疗高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初步临床报告
目的:脊髓损伤导致的高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若不早期处理,将影响肾功能,甚至危及生命。A型肉毒素(botulinuntoxin A),能阻断局部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膜的乙酰胆碱释放,进而阻碍神经肌肉传递,有可能降低膀胱内压。本...
陈忠周宁蔡丹喻澜袁晓奕杜广辉陈志强杨为民叶章群
文献传递
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探讨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发病3 d内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分为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16例和常规药物治疗加电针治疗(电针组)14例,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Fugl-Meyer(FMA)、ADL(BI)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NIHSS评分电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MA及ADL评分,2组均有提高,电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能够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喻澜黄晓琳王伟
关键词:脑梗死电针ADL
电针对脑缺血大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3
2006年
目的观察电针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复制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电针“百会”、“水沟”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素2及其受体的表达。结果电针组梗死灶周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素2表达增强,分别为(0.039±0.009)和(0.080±0.023),与正常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管生成素2受体的表达虽增强,但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可以增强急性脑缺血大鼠梗死灶周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素2的表达,促进了梗死灶周围的血管新生。
韩肖华黄晓琳郭铁成喻澜
关键词:脑缺血血管新生
非急性期脊髓损伤患者F波与痉挛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观察并分析脊髓损伤(SCI)患者F波的最小潜伏期(Flat-min)、F波出现率以及F波的时间离散度(F-CD)等指标与脊髓损伤后痉挛间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29例正常健康者及29例SCI患者的双下肢胫神经F波的Flat-min、F波出现率以及F-CD进行检测,采用Ashworth量表对SCI患者下肢痉挛状况进行评定,并比较F波各参数在SCI患者及正常人间的差异,同时还分析SCI患者痉挛与F-CD、F波出现率以及Flat-min间的相关性。结果SCI患者的F-CD值为(9.2±1.9)ms,正常人的F-CD值为(6.7±1.0)m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F波出现率在SCI患者与正常健康者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患者F-CD与痉挛Ashworth评分呈线性正相关(r=0.79031,P<0.0001);SCI患者F波出现率与痉挛Ashworth评分亦呈线性正相关(r=0.74203,P<0.0001);而Flat-min在健康者与SCI患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患者Flat-min与痉挛Ashworth评分亦无明显相关性(r=0.08168,P>0.05)。结论F-CD和F波出现率可作为SCI患者电生理评价中的敏感性指标,同时还可用于SCI患者痉挛程度的评价。
刘雅丽尤春景郭铁成高伟许涛喻澜
关键词:脊髓损伤患者F波电生理评价下肢痉挛胫神经
脊髓损伤患者F波时间离散度的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探讨F波的时间离散度(F-CD)在脊髓损伤(SC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比较F波的潜伏期及F-CD在29例正常对照组以及不同损伤程度的29例SCI患者之间的差异;评价SCI患者痉挛程度与F波的潜伏期及F-C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CI患者的F-CD值为9.2±1.9ms;正常人的F-CD值为6.7±1.0ms;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01)。F-CD值在完全性SCI(损伤程度A)的患者中偏大(10.8±1.7ms),且与其它损伤程度的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CD值在损伤程度为B、C和D的3组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SCI患者痉挛Ashworth评分与F-CD之间的呈线性正相关(r=0.79031,P<0.0001)。F波的最小潜伏期在SCI患者和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SCI患者F波最小潜伏期与Ashworth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08168,P>0.05)。结论:F-CD可以作为SCI患者电生理评价的一个敏感性指标,用于评价SCI后的痉挛以及为完全性SCI患者提供客观的神经电生理依据。
刘雅丽高伟郭铁成尤春景许涛喻澜
关键词:F波潜伏期痉挛脊髓损伤SCI正常人
Barthel指数对脑卒中患者住院康复效果的预测被引量:21
2003年
目的 :探讨Barthel指数 (BI)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功能状态改变的预测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将脑卒中患者 2 2 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BI积分 ,分为严重功能障碍组、重度功能障碍组、中度功能障碍组、轻度功能障碍组和功能良好组。应用BI评定患者康复治疗前和出院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入院时中度功能障碍患者的平均BI增分和增分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提示BI积分 4 1~ 6 0的脑卒中患者可作为住院康复治疗的首选对象 ,并可初步预测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后可能获得良好康复效果。结论 :中度功能障碍患者比重度及轻度功能障碍患者具有更高的功能获得。
黄晓琳陆敏喻澜刘雅丽
关键词:BARTHEL指数脑卒中
脑卒中偏瘫患者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56
2003年
目的 探讨早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平衡、步行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将脑卒中偏瘫患者 2 4例随机分为减重组 (12例 )和对照组 (12例 )。减重组除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外 ,另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 2周 ,每周 5次 ,每次 2 0~ 3 0min ,起始减重量为 3 0 % ,平板速度为 0 .2km/h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Rivermead下肢运动功能评价、Berg平衡量表、步速和耐力于治疗前、后对 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减重组Rivermead下肢运动功能和Berg平衡量表得分较对照组提高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同时 ,减重组步行分级、步速和耐力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治疗后对照组 12名患者中有 5名需要借助手杖或步行架保持平衡、辅助行走 ,而减重组仅有 2名患者需要助步器。结论 早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等综合应用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运动和平衡功能 。
黄晓琳王平王伟陈勇喻澜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康复治疗
淫羊藿苷促前成骨细胞MC3T3-E1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icariin,ICA)促进前成骨细胞MC3T3-E1成骨分化的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10^(-10)~10^(-5)mol/L)的ICA干预前成骨细胞MC3T3-E1 3、6、9天后采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ALP活性,确定ICA最适促分化浓度。最适ICA浓度干预前成骨细胞MC3T3-E1 7天后应用实时定量PCR法(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分子(BMP-2、Runx2、β-catenin、cyclin D1)基因表达。ICA分别与BMP、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剂(Noggin、DKK-1)联合干预前成骨细胞MC3T3-E1后,茜素红钙结节染色观察钙化程度以及Western blot检测BMP-2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ICA促进前成骨细胞MC3T3-E1成骨分化,且10^(-9)mol/L ICA促进分化的能力最强。与对照组比较,ICA能明显上调BMP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分子(BMP-2、Runx2、β-catenin、cyclin D1)mRNA表达(P<0.01)。Noggin或DKK-1能抑制前成骨细胞MC3T3-E1钙化,且两者联合作用时抑制更加明显。与ICA单独作用比较,ICA与DKK1联合干预后BMP-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结论 ICA可能通过Wnt/β-catenin/BMP-2信号通路调控前成骨细胞MC3T3-E1的成骨分化。
陈旭凤喻澜夏秦
关键词:淫羊藿苷成骨分化
脉冲电磁场对脊髓损伤患者骨量丢失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脉冲电磁场(PEMFS)治疗对脊髓损伤(SCI)患者骨量丢失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SCI患者5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EMFS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评定其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仅转子间的骨密度(0.827±0.103)g/cm2与组内治疗前的(0.796±0.092)g/c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以及总的骨密度值分别为(0.594±0.110)g/cm2、(0.671±0.109)g/cm2、(0.396±0.106)g/cm2、(0.679±0.123)g/cm2、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增加(P〈0.05),且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Ward’s三角区以及总的骨密度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骨钙素(BGP)、尿吡啶啉/肌酐(U-Pyd/Cr)和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D,]3项生化指标分别为(5.76±0.35)ng/ml、(21.6±2.51)nm/ml和(10.5±2.75)ng/ml,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冲电磁场可延缓SCI患者的骨量丢失.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
喻澜夏秦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量丢失脉冲电磁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