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煜

作品数:60 被引量:707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6篇天文地球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臭氧
  • 16篇气溶胶
  • 11篇气候
  • 11篇青藏
  • 11篇青藏高原
  • 11篇流层
  • 9篇平流层
  • 5篇夏季
  • 5篇环流
  • 5篇大气臭氧
  • 4篇低纬
  • 4篇对流层
  • 4篇云量
  • 4篇沙尘
  • 4篇沙尘气溶胶
  • 4篇气候变化
  • 4篇降水
  • 4篇冰期
  • 3篇水汽
  • 3篇水循环

机构

  • 58篇中国气象科学...
  • 19篇南京信息工程...
  • 8篇云南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气象局
  • 2篇湖北省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湖南省人工影...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华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云南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环境保护部华...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60篇刘煜
  • 24篇李维亮
  • 8篇周秀骥
  • 6篇何金海
  • 6篇郭世昌
  • 6篇陈隆勋
  • 4篇韩永翔
  • 4篇吕达仁
  • 4篇丁国安
  • 4篇赵天良
  • 4篇徐祥德
  • 4篇郑向东
  • 3篇李慧晶
  • 3篇苏锦兰
  • 3篇郭栋
  • 3篇孙家仁
  • 3篇熊洁
  • 3篇刘洪利
  • 3篇李琼
  • 3篇王卫国

传媒

  • 13篇气象学报
  • 9篇应用气象学报
  • 6篇云南大学学报...
  • 5篇气象科技
  • 4篇中国科学(D...
  • 3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气象
  • 1篇中国沙漠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基础科学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第26届中国...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均相化学过程在青藏高原臭氧低谷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6
2010年
分析SAGE II资料发现:青藏高原对流层顶最高不超过17.6 km,夏季平均在17 km以下:来自对流层中低层的物质很少能被输送到17.5 km以上,来自对流层中低层的输送不会长时间持续地影响17.5 km以上的区域。青藏高原以及同纬度地区在15 20 km高度温度低于210 K,非均相化学反应可能在此起着重要作用。夏季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的形成高度主要是15—20km,而且是长时间持续性的。分析结果显示:15—20km非均相化学过程在夏季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的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特别在17.5—20km高度其所起的作用可能是主要的;而在17.5 km以下,从以往的研究可以知道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对夏季青藏高原臭氧低谷的形成起着主要作用。在春季和秋季,青藏高原上15—20km的臭氧"亏损"也可能是由于非均相化学过程造成的,使得青藏高原臭氧低谷每年从4月持续到10月。并且,影响非均相化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可能是温度。
刘煜李维亮周秀骥
关键词:青藏高原非均相臭氧气溶胶温度
1979—2011年东亚地区大气臭氧层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采用1979—2011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的臭氧总量资料和分层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东亚地区臭氧总量及对流层、平流层臭氧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1979—2011年东亚地区臭氧总量总体来看呈现下降趋势.进一步将所考时段分为2期来看,臭氧总量在II期(1994—2011)稍有上升趋势,但尚未达到Ⅰ期(1979—1993)的平均臭氧总量水平,故认为东亚地区臭氧总量在21世纪初的恢复尚不明显;②东亚臭氧总量33年中的突变点是1984年,显著下降时间是1986年以后;③对东亚对流层-平流层的4个代表层的研究发现,4个层次的臭氧质量分数年际变化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臭氧质量分数下降速率最快的层次是10 hPa,从低层到高层,臭氧质量分数的下降速率呈现"快-慢-快"的变化特点.
郭世昌黎海凤黎成超刘煜陈艳易琦汪明圣宋哲侯开
关键词:臭氧总量对流层平流层
青藏高原和北美夏季臭氧谷垂直结构和形成机制的比较被引量:9
2017年
利用MLS卫星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比较了青藏高原和北美夏季臭氧谷的垂直结构和形成机制。结果如下:青藏高原夏季臭氧谷在垂直方向上存在两个低值中心,一个中心位于对流层顶附近,强度约为-15 DU,形成原因主要为水平幅散,另一个中心位于上平流层,强度约为-1 DU,形成原因可能为光化学反应参与的氯自由基的催化损耗。北美夏季臭氧谷仅存在一个低值中心,位于对流层顶附近,该中心强度约为-5 DU,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平辐散。
郭栋徐建军苏昱丞施春华刘煜李维亮
关键词:青藏高原
十三陵“清洁区”秋季O3在地面及近地边界层垂直分布变化的探测研究
利用2001年9月7~12日北京郊区十三陵(40°17′15″N,116°12′51″E)探测资料,对 O在地面及近地边界层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十三陵地区地面和近地边界层内 O浓度平均日变化特征较为一致,...
郑向东丁国安于海青刘煜徐祥德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沙漠化对东亚沙尘气溶胶的敏感性模拟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认识青藏高原严重沙漠化将产生的沙尘气溶胶及其影响,利用全球气溶胶气候模式CAM3.1对青藏高原沙漠化进行了敏感性模拟试验,进而探讨了高原沙漠对东亚大气气溶胶的最大可能贡献。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上潜在的起沙源区主要分布在临近柴达木盆地的高原西部、藏南地区以及青南高原;高原起沙量春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第三,夏季最小。沙漠化的高原除了显著增加了高原上大气沙尘气溶胶的浓度,也显著增加了中国中西部地区近地面大气边界层的沙尘气溶胶浓度,远距离传输至中国中西部地区、东伸到达中国东海岸,甚至朝鲜半岛、日本直至太平洋上空对流层中部的沙尘气溶胶浓度同样增加明显。青藏高原沙源在近源区(即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高贡献主要在低层,而在远源区(如日本岛南部海域及中太平洋区域)的贡献主要在高层。高原沙尘气溶胶极易被扬升到西风带,成为全球最高效率的沙尘远程传输源地。青藏高原沙漠化可能使其成为全球重要的沙尘气溶胶源地。
熊洁赵天良刘煜韩永翔Liu Feng李德俊
关键词:青藏高原沙尘气溶胶沙漠化
东亚低纬地区大气臭氧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1979~1992年和1997~2008年2个时间段(分别称为Ⅰ期和Ⅱ期)的TOMS臭氧总量月平均网格资料,对东亚低纬地区大气臭氧的分布变化和纬度带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Ⅱ期较Ⅰ期区域大气臭氧浓度水平整体降低;区域臭氧浓度普遍低于同纬度其它区域,受地形和环流影响显著;②Ⅰ期和Ⅱ期区域平均及纬带平均臭氧浓度均表现为不同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南北有别,近赤道纬带和较高纬带有异;③Ⅰ期和Ⅱ期区域平均臭氧浓度时间序列除典型的年变化周期外,还有略低于QBO振荡的1.3~2.3a主周期,而区域赤道纬度带臭氧浓度QBO振荡却特别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该1.3~2.3a主周期呈现区域南北半球部分的跷跷板式强弱振荡.
郭世昌李琼刘煜段雪梅苏锦兰李慧晶李明
关键词:臭氧总量小波分析
1991-2010年全球沙尘气溶胶排放量气候特征及其大气环流影响因子被引量:13
2015年
利用全球气候模式CAM5.1的20年(1991—2010年)沙尘气溶胶排放量模拟,分析全球沙尘气溶胶排放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大气环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年全球年平均沙尘气溶胶排放总量为1 152±28 Mt,全球沙尘气溶胶排放源主要集中在北非、阿拉伯半岛和中亚、东亚、澳大利亚及北美沙漠地区。北非沙漠地区作为全球最大的沙尘排放源区,占全球沙尘源总量的61.8%。各沙漠区均有显著的沙尘排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波动,沙尘气溶胶呈现春、夏季强排放和秋、冬季弱排放的季节循环。相对于沙尘排放的季节变化,其年际变化幅度明显偏弱。基于大气环流指数与沙尘气溶胶排放年际变化的相关显著程度,确定主要影响全球和主要沙漠地区沙尘排放量的大气环流因子:南方涛动指数SOI、北极涛动AO、南极涛动AAO、大西洋年际振荡指数AMO、北太平洋遥相关指数NP以及西太平洋指数WP。全球主要沙漠地区沙尘排放量与大气环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在同一沙漠的不同区域甚至可以表现出正负相反的相关性。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的ENSO循环中,拉尼娜年(厄尔尼诺年)北非地区的沙尘排放量偏多(少),阿拉伯半岛和中亚地区的沙尘排放量偏少(多)。
刘冲赵天良熊洁刘煜韩永翔Liu Feng
关键词:气候模式沙漠地区
中国地区近10年地表反照率变化趋势被引量:18
2011年
利用EOS-MODIS卫星的地表反照率数据(MCD43C3的L3等级)和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了2000年3月至2009年2月中国区域地表反照率的分布特征及年际、季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地表反照率分布西高东低,随海拔和纬度分布;中国大部分地区近10年的年平均地表反照率有增长趋势,东南部的增长范围最广,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以增长为主;河套地区以及松辽平原的地表反照率减小最快。四季变化中,冬季有明显变化趋势的范围最广;中国地区东南部四季都有明显的增长趋势(0.0005/年~0.001/年),河套地区除冬季外都有明显的减小趋势;秋冬两季,青藏高原有明显变化趋势的范围最广,高原西部腹地有减小趋势,四周山脉冰川有增长趋势。
王艺朱彬刘煜李维亮
关键词:地表反照率MODIS
平流层大气过程研究的前沿与重要性被引量:39
2009年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预警预测,以臭氧洞出现和臭氧层变化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监测预测,以及对临近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经引起大气科学界对处于对流层大气以上的平流层大气过程的重要关注。扼要介绍了当前这方面的研究前沿和重要应用领域,最后提出我国加强平流层大气过程研究的建议。
吕达仁卞建春陈洪滨陈月娟陈泽宇胡永云刘毅刘煜任荣彩田文寿
关键词:平流层臭氧层气候变化
东亚地区云对地球辐射收支和降水变化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6
2017年
云覆盖地球表面约60%的区域。云通过反射太阳辐射造成地气系统变冷和通过吸收地表与云下大气的长波辐射使地气系统变暖,这两种效应显著地影响着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平衡。同时,云通过影响大气水分输送和降水调节大气水循环,是大气中重要的水汽调节器。然而,历次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和很多研究都指出,云是迄今为止影响气候变化和气候预测诸多因子中非常重要却又不确定性最大的因子。低云增加4%即可抵消二氧化碳浓度加倍引起的2~3℃增温,反之会扩大相应的增温效应。东亚地区处于亚洲季风区,又是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高排放区,使得该地区的云-辐射-降水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目前对东亚地区气候模拟的偏差和不确定性均与云辐射过程及其反馈有关。因此,极有必要研究东亚地区云对于辐射收支和温度的影响、揭示其与降水的关系及机制,为准确预估全球增暖情景提供科学基础。进而为国家制定保护环境和减缓全球变化的各项政策、进行国际气候变化外交谈判提供科学支撑。
张华谢冰刘煜汪方王在志张金强李剑东胡斯勒图尚华哲陈勇航宣越建
关键词:温度降水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