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君鹏

作品数:34 被引量:209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动脉
  • 11篇动脉瘤
  • 10篇血管
  • 8篇出血
  • 7篇网膜
  • 7篇颅内
  • 6篇血管内治疗
  • 6篇栓塞
  • 6篇蛛网膜
  • 6篇蛛网膜下
  • 6篇蛛网膜下腔
  • 6篇蛛网膜下腔出...
  • 6篇卒中
  • 6篇下腔出血
  • 6篇膜下
  • 5篇血性
  • 5篇椎动脉
  • 5篇颈动脉
  • 5篇夹层
  • 4篇缺血

机构

  • 24篇福建省立医院
  • 9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山东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34篇刘君鹏
  • 29篇汪银洲
  • 26篇程琼
  • 24篇李永坤
  • 20篇郑峥
  • 8篇李云飞
  • 4篇林守华
  • 4篇江小琳
  • 3篇雷惠新
  • 2篇庄文锦
  • 2篇付萌萌
  • 2篇迟兆富
  • 1篇金爽
  • 1篇曾华科
  • 1篇詹自雄
  • 1篇陈兴泳
  • 1篇李红
  • 1篇陈名峰
  • 1篇陈莹
  • 1篇宋娜

传媒

  • 5篇福建医药杂志
  • 4篇创伤与急诊电...
  • 3篇国际脑血管病...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2篇中外医疗
  • 1篇当代医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医学新知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护理管理杂志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华急诊医...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4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及防治(附60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术中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来采用血管内治疗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 结果:60例患者血管造影共检出69个囊形动脉瘤和1个...
李永坤汪银洲程琼郑峥刘君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弹簧圈血管内栓塞
文献传递
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部位与转归的相关性
2017年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 VADA)的部位与血管内治疗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36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破裂VADA患者,根据VADA与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开口的位置关系分为PICA近端组(13例)、PICA远端组(13例)和累及PICA组(10例)。比较3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血管内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和治疗6个月后转归良好(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率。结果PICA近端组7例行重建性血管内治疗(reconstructiv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RET),6例行血管内孤立术(endovascular internal trapping, EIT),转归良好率100%(13/13);PICA远端组7例行RET,6例行EIT治疗,转归良好率84.6%(11/13);累及PICA组4例行RET,6例EIT治疗,其中2例行经健侧椎动脉逆行PICA支架置入术联合VADA节段并近端椎动脉弹簧圈栓塞术,转归良好率60.0%(6/10)。3组总体转归良好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累及PICA组转归良好率显著低于PICA近端组,而且显著低于PICA近端组和PICA远端组合并后的转归良好率(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Fisher分级3~4级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8.0,95%可信区间1.71~458.82;P=0.020)。结论破裂颅内VADA的血管内治疗术式选择须评估夹层动脉瘤与PICA开口的位置关系,累及PICA开口者血管内治疗可能存在较大风险,并影响转归。
郑峥汪银洲程琼李永坤刘君鹏付萌萌江小琳詹自雄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动脉瘤椎动脉夹层蛛网膜下腔出血
颈动脉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及并发症探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经验,评价其疗效,分析其并发症。方法对62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在脑保护装置下使用自膨式支架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总结手术经验,观察其疗效,分析其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20%。13例术中出现血压心率明显降低,3例术后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5例出现穿刺处皮下血肿,1例出现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出现脑栓塞,1例出现脑出血,2例分别在3个月及半年后复查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并发症仍值得我们警惕及预防。
刘君鹏汪银洲程琼李永坤郑峥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并发症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Caspase-3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戊四氮诱发大鼠癫痫发作后,腹腔分别注射生理盐水(B组)和bFGF(C组),与空白对照组(A组)按一定时段断头取脑,进行HE染色和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以及Caspase-3的表达。结果HE染色:B组神经元形态散乱,大量神经元凋亡、坏死;C组可见散在的神经元凋亡,变性坏死少见。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B组6 h可见海马CA1、CA3和齿状回门区部分细胞的胞浆和核内有棕黄色沉淀物,24 h阳性细胞数及着色深度达到高峰,持续至72 h,120h后表达减弱。C组阳性细胞数及染色度与B组有相似的时间依赖性,但总体表达较B组弱,组间各时间点中12~72 h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 h及120 h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FGF能显著减轻癫痫所致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
刘君鹏迟兆富雷惠新汪银洲
关键词:癫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CASPASE-3
Miller-Fisher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
2009年
目的分析Miller—Fish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Miller-Fisher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分析发现7例Miller—Fisher综合征患者均具有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三联征,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传导速度减慢,F波潜伏期延长;CT和MRI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5例同时使用免疫球蛋白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1例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1例接受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出院后随访3~6个月,6例痊愈。结论Miller-Fisher综合征主要累及周围神经系统,免疫球蛋白和激素治疗有效,且预后良好。
程琼林守华李永坤刘君鹏汪银洲
关键词:周围神经系统免疫球蛋白激素治疗
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对不同级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术后的疗效研究
2020年
目的对比研究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对不同改良Fisher评分分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在福建省立医院行介入栓塞术的125例SAH患者,将患者以轻度出血(改良Fisher评分0~1分)和中重度出血(改良Fisher评分2~4分)两个级别分级后,对这两级患者按照是否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分为常规治疗+脑脊液置换组(A组)及常规治疗组(B组)。分别对比不同级别两组患者的脑血管痉挛、继发性脑梗死、脑积水、死亡率、头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90d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ore,mRS)。结果改良Fisher评分2~4分的SAH患者介入栓塞术后,A组的脑血管痉挛、继发性脑梗死、脑积水发生率及术后90d mRS均较B组低,A组头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较B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Fisher评分0~1分的SAH患者介入栓塞术后,A组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较B组低、头痛持续时间较B组短(P<0.05),继发性脑梗死、脑积水、死亡率、住院时间、术后90d mR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改良Fisher评分2~4分(OR=3.314,95%CI:1.011~10.867;P=0.048)和术前Hunt–Hess评分Ⅲ~Ⅳ级(OR=11.366,95%CI:3.013~41.957;P<0.050)是临床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AH介入栓塞术后对改良Fisher评分为2~4分的患者进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可快速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安全性良好。
刘君鹏程琼李云飞汪银洲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术
非外伤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分析及诊疗对策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非外伤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onvex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SAH)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罕见类型,与最常见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疗明显不同。该文对不同年龄段c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及对比,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该病的特点,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方便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收住福建省立医院的4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诊断为cSAH的21例患者按年龄分为2组:A组年龄≥60岁,B组年龄<60岁,并对其性别、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推测病因、治疗方案、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12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对比。结果在4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cSAH患者为21例,占4.91%。其中男性9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2.8±19.3)岁。推测病因方面,60岁以上患者以脑淀粉样血管病(4例)、脑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3例)最多见;60岁以下以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3例)、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病(2例)最多见。结论不同年龄cSAH的病因及治疗明显不同。应对不同年龄段cSAH患者进行针对性检查以明确病因,指导治疗。
刘君鹏程琼李云飞汪银洲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非创伤性病因
脑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机械取栓术后转归的影响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脑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患者106例,通过基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的ASITN/SIR侧支循环评估系统评估患者基础侧支循环状态,并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48例)为侧支循环较差组,ASITN/SIR 0~1级;B组(58例)为侧支循环较好组,ASITN/SIR 2~4级。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对比两组的神经功能转归,分析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患者转归的影响。结果侧支循环较好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再通率高,患者术后出血转化率低,NIHSS评分低,mRS评分低,术后6个月内死亡率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侧支循环较好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较好,脑侧支循环状态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前进行预后评估的可靠的预测因素之一,良好的侧支循环可能成为血管内治疗时间窗延长的有利因素之一。
刘君鹏程琼李永坤郑峥汪银洲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侧支循环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02
2016年
目的观察和评价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卒中(P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2014年于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PS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丁苯酞组和对照组各70例。研究过程中失访6例,其中丁苯酞组2例,对照组4例,将其删除。丁苯酞组给予基础治疗+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首诊时、进展后、治疗后14 d和治疗后90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NIHSS评分进展幅度评估神经功能障碍程度;治疗后14 d和治疗后90 d采用NIHSS评分演变情况评估神经功能转归情况;治疗后14 d和治疗后90 d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90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障碍康复程度,将mRS评分≤2.0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0分定义为预后不良事件。对两组脑梗死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mR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观察有无皮疹等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治疗后14 d、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均低于进展后,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后14 d(P<0.05)。丁苯酞组治疗后14 d、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降低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丁苯酞组治疗后14 d、治疗后90 d Barthel指数、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90 d 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共发现61例(45.5%)脑梗死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闭塞性病变,其中丁苯酞组29例(42.6%),对照组32例(48.5%)。丁苯酞组脑梗死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治疗后14 d、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低于进展后,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低于治疗后14 d(P<0.05)。丁苯酞组脑梗死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治疗后14 d Barthel指数、治疗后90 d Barthel指数、预后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P<
郑峥陈兴泳程琼李永坤刘君鹏汪银洲
关键词:卒中丁苯酞药物毒性
出血性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急诊血管内治疗
2017年
目的探讨出血性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IVADA)急诊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32例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IVADA患者临床资料,均通过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证实IVADA的诊断,于就诊后24小时内根据载瘤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是否为优势侧、IVADA与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开口的位置关系选择不同的急诊血管内治疗方法。术后观察并记录再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并评估改良的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scale,mRS),mRS 0~2分为预后良好,mRS>2为预后不良。结果 32例IVADA患者均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27例(84.4%)预后良好,5例(15.6%)预后不良,其中2例(6.3%)死亡。18例接受动脉瘤栓塞并近端VA闭塞术治疗,14例预后良好(77.8%),2例死亡,2例术后并发小脑、延髓梗死,mRS5分;12例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术,11例预后良好(91.7%),仅1例术后并发小脑、延髓梗死,mRS 3分;2例接受经健侧VA逆行PICA支架植入联合动脉瘤栓塞及近端VA闭塞术,均预后良好。27例完成影像学随访,均未见IVADA复发。结论急诊实施血管内治疗是防止出血性IVADA再出血的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郑峥汪银洲程琼李永坤刘君鹏
关键词: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内治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