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沙

作品数:23 被引量:348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电子束CT
  • 10篇动脉
  • 9篇血管
  • 8篇CT
  • 7篇心血管
  • 5篇电子束CT诊...
  • 5篇血管造影
  • 5篇造影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4篇先天性
  • 4篇EBCT
  • 3篇电子束计算机...
  • 3篇断层摄影
  • 3篇断层摄影术
  • 3篇心血管造影
  • 3篇心脏
  • 3篇心脏病
  • 3篇血管造影术
  • 3篇造影术

机构

  • 21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中山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河北省职工医...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23篇戴汝平
  • 23篇何沙
  • 17篇白桦
  • 17篇荆宝莲
  • 10篇曹程
  • 10篇杨有优
  • 9篇张少雄
  • 5篇吕滨
  • 3篇吕滨
  • 3篇任力
  • 2篇何建国
  • 2篇滕利
  • 2篇孟悛非
  • 2篇蒋世良
  • 2篇罗茂萍
  • 2篇黄绿萍
  • 2篇张智勇
  • 2篇吴清玉
  • 2篇崔炜
  • 2篇归来

传媒

  • 14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CT理论与应...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2
  • 6篇2001
  • 3篇2000
  • 4篇1999
  • 7篇199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电子束CT诊断
2001年
目的 :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电子束CT(EBCT)征象。材料和方法 :EBCT检查并手术证实的 8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EBCT采用单层增强扫描。结果 :EBCT提示 4例右侧冠状动脉扩张迂曲 ,其中 3例与心室、1例与主肺动脉沟通 ;4例源于左侧冠状动脉 ,其中 1例对角支囊状扩张钙化与左室沟通 ,2例左圆锥支与主肺动脉连接 ,1例主干及回旋支扩张钙化 ,后者之左心房支与右心房沟通。结论 :无心脏手术史病例 ,EBCT提示冠状动脉及分支扩张迂曲 ,与心腔或其他血管异常沟通 ,应首先考虑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杨有优张文肇戴汝平孟悛非荆宝莲何沙白桦
关键词:CT
电子束CT在健康国人心血管正常径线测量及功能值分析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被引量:25
1998年
目的用电子束CT(EBCT)测量国人心血管正常解剖径线及心功能值。方法50例健康人(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7.7岁),利用EBCT横断和心脏短轴电影扫描,分别测量主动脉、肺动脉、左心房和左心室径线,以及左心室心肌厚度、心肌增厚率等;利用心功能分析软件(walstudy),计算左、右心室各功能指标。结果得到EBCT心脏电影扫描各主要参数;正常国人主、肺动脉、左心房室及心肌径线测量值男性大于女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心室收缩末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心排出量(CO)和心指数(CI),男性大于女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和肌块重量(MyM),男性大于女性,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EBCT是心血管解剖和心功能值计算的准确定量方法。
吕滨戴汝平张少雄白桦荆宝莲曹程何沙任力
关键词:电子束CT心血管系统心室功能
电子束CT在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分型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9
2001年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右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 (VSD)分型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经EBCT检查 ,手术或心血管造影证实、不合并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的右室双出口病例 14例行回顾性分析。男 10例 ,女 4例。年龄 1~ 2 9岁 ,平均 9 7岁。EBCT均采用单层无间隔增强扫描 ,层厚 3mm。重点观察和测量以下内容 :VSD上缘与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下缘及三尖瓣环上缘的位置关系与距离 ;肌性流出道的位置 ,大动脉有无骑跨。距离以所在层面床位差计。结果  (1)主动脉瓣下VSD 7例 ,缺损与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距离均数分别为 5 6和 15mm ,有极显著性差异 (t=4 6 9,P <0 0 0 5 )。所有主动脉瓣所在层面均低于肺动脉瓣 ,且靠近VSD ,3例主动脉瓣骑跨于VSD。 (2 )肺动脉瓣下VSD 4例 ,缺损与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的距离均数为 3和 9mm ,有显著性差异 (t=4 91,P <0 0 5 )。所有肺动脉瓣所在层面均低于主动脉瓣 ,且更接近VSD ,2例肺动脉瓣骑跨于VSD。 (3)主、肺动脉瓣下VSD 2例 ,缺损位于主、肺动脉瓣正下方 ,与两者距离为 0~ 1 5mm。前述 3型VSD ,除 1例上缘与三尖瓣环上缘相平外 ,均高于三尖瓣环。 (4)远离大动脉型 1例 ,VSD与主、肺动脉瓣距离分别为 30和 45mm ,VSD上缘低于三尖瓣环 30mm。结论 EBCT可精确显示右室?
杨有优戴汝平荆宝莲何沙白桦
关键词:心血管畸形室间隔缺损电子束CT分型诊断
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的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诊断
2001年
目的 :探讨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EBCT)在先天性冠状动脉 (冠脉 )异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 EBCT诊断为先天性冠脉异常 ,并有心血管造影或手术结果的 2 5例患者行回顾性分析。男 15例 ,女 10例。年龄 5个月至 70岁 ,平均 2 3.5± 2 2 .0岁。除 1例行连续容积扫描外 ,2 4例采用单层增强扫描。  结果 :EBCT诊断冠脉起源分布异常、单支冠脉畸形和冠脉瘘共 2 5例 ,15例有手术结果并证明 14例 EBCT诊断正确。冠脉、升主动脉造影 12例 ,亦含在上述手术病例中 ,其中 11例确诊冠脉畸形。  结论 :EBCT是一种具较高准确性的无创性诊断先天性冠脉异常的方法。
杨有优戴汝平荆宝莲何沙白桦
关键词:CT
先天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电子束CT诊断被引量:15
1999年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omputedtomography,EBCT) 对肺静脉异位连接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4 例EBCT诊断的肺静脉异位连接进行回顾性分析。EBCT检查采用增强单层容积扫描,层厚为3 mm ,扫描时间为100 毫秒,所用对比剂为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所有患者均行表面阴影显示法进行三维重建。所有病例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8 例行心血管造影检查,有2 例尚有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EBCT诊断完全型肺静脉异位连接10 例,其中心上型6 例,心脏型4 例;心血管造影漏诊3 例,超声心动图漏诊5 例。EBCT诊断部分型肺静脉异位连接4 例,心上型及心下型各1 例,心脏型2 例,均未作心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漏诊2 例。完全型及部分型肺静脉异位连接各有1 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所见与EBCT结果完全相同。结论 EBCT较常规心血管造影及超声心动图可明显提高肺静脉异位连接的检出率,对本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张少雄戴汝平白桦何沙荆宝莲
关键词:肺静脉异位连接CT电子束先天性心脏病
电子束CT心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000年
电子束CT(EBCT)是心血管影像学新技术,本项目在国内率先引进设备的条件下,大力开发和探讨EBCT检查心血管病的最佳成像技术和心血管造影方法,在实验基础上开发图像三维重建技术,优选三维重建方法,提高图象质量,提高诊断符合率。本研究重点对冠心病,包括EBCT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术后随访;对大血管病、先天性管造影及图像重建,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其取代有创性心算管造影的可能性,探究其实际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戴汝平白桦张少雄吕滨何沙曹程荆宝莲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电子束CT三维重建
电子束CT在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0
2001年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EBCT诊断为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 ,并有心血管造影和 (或 )手术结果的 2 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16例行心血管造影。男 13例 ,女 7例 ,年龄 5个月至 70岁 ,平均 15 5岁。除 1例行连续容积扫描外 ,19例采用单层增强扫描 ,其中 1例同时行单层平扫和电影序列 ,1例加行电影序列。结果  2 0例中 ,EBCT提示 19例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征象并做出正确诊断 ,包括 5例起源分布异常、6例单支冠状动脉畸形和 8例冠状动脉瘘 ;造影 16例确诊 15例。两种诊断方法诊断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经 χ2 检验 ,χ2 =0 32 ,P >0 0 5 )。
杨有优戴汝平荆宝莲何沙曹程张少雄白桦陈瑶
关键词:心血管畸形电子束CT
电子束CT诊断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的大动脉炎被引量:11
2001年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诊断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的大动脉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自 1996年 4月至 1999年 9月 ,2 5例大动脉炎患者接受了EBCT检查。采用美国Imatron公司15 0 XP型EBCT扫描机 ,扫描方式 :采用增强单层容积扫描 (SSM) ,扫描层厚 3mm ,扫描时间 0 1s,心电门控 ;连续容积扫描 (CVS) ,层厚 3mm ,扫描时间 0 1s。非离子型对比剂 ,30 0mgI/ml。其中 17例累及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 ,4例因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换瓣手术 ,病理诊断大动脉炎。 2例 2年后因瓣周漏再次行换瓣手术。结果  17例均有升主动脉壁不同程度的管壁增厚且延续至主动脉瓣水平 ;活动期 10例动脉管壁增厚呈环状高密度影或分层状 ,内壁光滑。非活动期 7例管壁增厚程度轻 ,呈低密度环。 11例升主动脉扩张 ,左心室扩大 ,主动脉瓣中 重度关闭不全。 4例手术换瓣患者病理所见符合大动脉炎所见。结论 大动脉炎基本CT征象是动脉壁增厚 ,累及升主动脉者可同时累及主动脉瓣 ,造成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活动期应为手术禁忌证。EBCT对检出此类大动脉炎有重要价值并且可反映大动脉炎的病程。
金敬琳戴汝平阮英茆何沙王红月曹程吕建华荆宝莲白桦
关键词:TAKAYASU动脉炎电子束CT大动脉炎
电子束CT与常规心血管造影计算左心室容积准确性的比较被引量:6
1998年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及常规心血管造影计算左心室容积的相对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对14只人的左心室铸型进行了EBCT扫描,并与常规双平面X线电影结果进行比较。左心室铸型的实际容积由铸型排除的水的容积来测定。结果左心室铸型的实际容积为55.57±28.91ml,EBCT长轴扫描的计算容积为66.50±33.04ml,EBCT短轴扫描的计算容积为60.36±29.90ml;常规双平面X线电影的计算容积为82.09±40.40ml。X线电影计算的左心室容积明显大于EBCT的左心室容积值及左心室铸型的实际容积值(P<0.001)。相关分析表明,EBCT及双平面X线造影的左心室计算容积值均与左心室铸型的实际容积高度相关(r均高于0.98);但双平面X线电影对左心室容积值的高估程度较EBCT更高(X线电影为26.52±16.11ml,EBCT短轴扫描为4.79±6.59ml,EBCT长轴扫描为10.93±8.14ml,P<0.01)。结论在左心室容积计算方面,EBCT较常规心血管造影更精确,其同样可以作为左心室容积计算的金标准。
崔炜戴汝平蒋世良蒋世良孟凤云郭玉印吕滨何沙任力吕滨
关键词:心室容积心血管造影术数据收集
电子束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被引量:87
1999年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28~78岁。应用ImatronC150EBCT机,连续容积扫描(CVS)或单层序列扫描(SSM),层厚3mm或6mm(以3mm为主),扫描时间0.1秒,造影剂流速约2.8~3.3ml/s,造影剂总量约45~90ml,扫描延迟时间10~20秒。结果对20例442支血管进行分析,255支发生肺动脉栓塞(57.7%)。47.5%肺叶以上动脉(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主干及双侧中间段动脉)、63.3%肺叶动脉及59.7%肺段动脉受累。肺动脉栓塞的CT形态:(1)直接征象:①腔内充盈缺损,包括部分充盈缺损(76.9%)、附壁充盈缺损(9.2%)、完全堵塞(9.6%)及轨道征(4.3%)。其中前三者为慢性肺动脉栓塞的征象,而轨道征则提示急性肺动脉栓塞,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动态显示还可见栓子在腔内活动。②肺动脉纤细,腔内灌注减低、不均匀(纵隔窗)。(2)间接征象:部分病例可见“马赛克”征(肺窗)及肺梗死灶。其他还包括肺纹理稀疏、右心室增大及右心功能下降等。结论EBCT是一种无?
曹程戴汝平荆宝莲何沙程显声杨有优何建国
关键词:肺栓塞CTEBCT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