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华
- 作品数:30 被引量:128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市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黄浦区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家庭乘用车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现场观察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黄浦区儿童安全座椅使用情况及儿童乘车行为,进一步推广普及儿童安全座椅的正确使用。方法 2017年4-6月采用现场观察法对上海市黄浦区5家幼儿园,1家儿童专科医院,4家商场进行现场观察。结果 838名儿童中在汽车后排使用安全座椅的仅40人,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为4.8%。儿童乘车行为以儿童后排单独自由乘坐为主,占69.2%(580/838),家长怀抱儿童乘车的占21.1%(177/838)。有57名(6.8%)儿童乘坐于汽车副驾驶座中,其中9人由家长怀抱乘车。不同观察地点,安全座椅使用率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518,P<0.001),其中观察点为医院安全座椅使用率最低,为3.3%(14/422)。越野车(SUV)安全座椅使用率为7.5%(14/187)高与其他类型车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9.502,P<0.001);同乘人数为1人安全座椅使用率高于多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32,P<0.001)。结论黄浦区家庭乘用车安全座椅使用率低,儿童存在不安全的乘车行为,亟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家长对儿童乘车安全及安全座椅的正确认知。
- 李为翊高淑娜何丽华吴明玉杜娟陈铭灵凌青王烨菁
- 关键词:安全座椅儿童
- 上海市中心城区学龄前儿童安全座椅使用干预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在上海安全座椅立法的背景下,探索提高学龄前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上海市黄浦区某社区4家公立幼儿园随机抽取193名有车家庭小班儿童作为干预组,根据不沾染原则在同区其他社区的4家公立幼儿园选择195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干预组借助新媒体给予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结果通过干预,干预组安全座椅配备率上升3. 7%,略高于对照组配备率上升幅度(3.1%);干预组使用率提高15.9%,总是使用率提高16.1%,均较对照组提高明显。干预组儿童经常、总是使用汽车安全带及家长怀抱儿童乘车的比例均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干预组家长对"仅使用安全带不能保护儿童乘客"的知识点知晓率提高了64.3%,对照组提高了25.5%。对于安全座椅立法,干预后干预组知晓率(93.5%)高于对照组(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823, P<0.01)。结论借助新媒体的综合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安全座椅的使用率,降低儿童不安全的乘车行为,提高家长对儿童乘车安全的正确认知及立法知晓率。
- 李为翊喻彦高淑娜何丽华吴明玉王烨菁彭娟娟
- 关键词:安全座椅干预研究
- 体力活动与老年认知功能:抑郁的中介作用
- 目的 探讨体力活动、抑郁与老年认知功能三者之间的关联,初步探索体力活动改善老年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 2017年1~3月在上海市黄浦区招募60岁以上老年居民开展横断面调查,认知功能受损和抑郁的评估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
- 陈铭灵高淑娜李为翊何丽华杜娟王烨菁
- 关键词:认知功能受损抑郁中介效应
- 上海市黄浦区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安全座椅使用认知和行为被引量:3
- 2018年
-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在我国,道路交通伤害是14岁以内儿童主要的伤害死因。车载儿童安全座椅也称儿童约束系统(child restraint system,CRS),是一种专为不同年龄(或体重)儿童设计、安装在汽车内、能有效提高儿童乘车安全性的座椅。儿童安全座椅的正确使用能使婴儿道路交通死亡率降低70%,低龄儿童死亡率降低54%~80%。
- 李为翊高淑娜何丽华吴明玉陈铭灵苏慧佳王烨菁
- 关键词:汽车健康知识,态度,实践
- 上海市黄浦区1950-2011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被引量:19
- 2015年
- 目的研究上海市黄浦区近60年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特征,评价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成效,探讨今后防控工作开展的重点和优先领域。方法运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对历年传染病流行特征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由上世纪50年代的6 512.48/10万、65.42/10万下降至本世纪前十年的234.58/10万、0.84/10万。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在各个时期相继占据主导。甲乙类传染病中,1956-1963年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麻疹、猩红热和百日咳高发);1964-1996年,肠道传染病成为首要疾病(痢疾、伤寒副伤寒、甲肝高发);1997-2011年,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跃居第1(淋病、梅毒、乙肝高发)。结论 1950-2011年,黄浦区传染病防控总体效果显著,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消灭了一批烈性传染病。但今后的防控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重点传染病,尤其是肺结核、乙肝、梅毒、艾滋病等需加强防控;新发传染病构成威胁;不良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为传染病发生创造了条件。
- 何丽华赵根明宿飞周建军许振慧
- 关键词:传染病传染病控制流行病学
- 2001-2008年黄浦区疾控中心人力资源流动现状及评价被引量:2
- 2011年
- 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多年来在本辖区内开展了大量切实有效的疾病防控工作,并取得了卓著成绩。区域内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有效控制SARS、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手足口病疫情;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等。
- 何丽华王烨菁
- 关键词:资源流动疾控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综合改革
- 上海市黄浦区1956—2011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研究上海市黄浦区1956—2011年病毒性肝炎疫情的流行特征,评价防治工作成效。方法通过收集黄浦区历年肝炎疫情的纸质或电子资料,运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地区的、人群的资料,研究疾病的流行面貌,对历年疾病流行特征和趋势进行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1956—1994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处于较高水平,1988年达历史最高值,发病率为5191.78/10万。1995年后控制在较低水平。1960-1980年死亡率较高,2000—2011年平均死亡率为0.10/10万,下降至较低水平。肝炎以男性多发,男女发病数之比为1.67:1。甲肝和乙肝以30~4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发病率分别为3.81/10万和8.71/10万。甲肝、戊肝在1—4月出现高发。结论 1956—2011年上海市黄浦区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效果明显。
- 宿飞周建军许振慧何丽华
- 关键词:传染病病毒性肝炎
- 上海市黄浦区3~6岁儿童乘车安全行为及家长认知情况调查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调查上海市黄浦区3~6岁儿童家长在儿童乘车安全方面的行为和知识,了解儿童家长对安全座椅立法的知晓情况。[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黄浦区整群随机抽取的有车家庭1 119名3~6岁儿童家长开展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儿童乘车行为、儿童安全座椅使用情况以及家长对儿童乘车安全知识及立法的知晓情况等。[结果]儿童乘车出行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占37.6%(421/1 119),使用汽车安全带的占33.2%(371/1 119),家长怀抱的占10.5%(118/1 119)。不同年龄组儿童乘车行为不同(χ~2=83.811,P=0.000),6岁组儿童使用汽车安全带的比例为43.2%(251/581)。不同乘车出行距离儿童乘车行为不同(χ~2=5.878,P=0.015),出行距离小于3 km的家庭,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比例为31.3%(72/230)。驾驶员佩戴安全带及家长对儿童乘车安全的认知正确者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率较高,分别是不佩戴安全带和认识错误者的2.604倍与6.744倍。儿童安全座椅立法知晓率为28.3%(317/1 119)。[结论]上海市黄浦区儿童乘车出行存在过早使用安全带、家长怀抱等不安全的乘车行为,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低。家长对儿童安全乘车行为及安全带的使用存在认知误区,儿童安全座椅立法知晓率低。
- 李为翊高淑娜何丽华陈铭灵苏慧佳付朝伟
- 关键词:儿童安全座椅流行病学研究
- 上海市黄浦区2002—2017年大肠癌流行状况及趋势分析
- 2023年
- 目的分析上海市黄浦区大肠癌的发病与死亡情况,探索大肠癌的流行趋势,为大肠癌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历年肿瘤登记数据库中收集2002—2017年上海市黄浦区大肠癌发病与死亡的相关资料,计算大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黄浦区2002—2017年大肠癌发病率为38.87/10^(5)、标化发病率为15.80/10^(5),其中,男性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分别为40.80/10^(5)和17.82/10^(5),女性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分别为35.00/10^(5)和13.97/10^(5)。大肠癌死亡率为12.39/10^(5)、标化死亡率为4.10/10^(5);其中,男性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3.04/10^(5)和5.41/10^(5),女性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1.40/10^(5)和3.30/10^(5)。大肠癌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的APC分别为12.80%和0.01%,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的APC分别为-3.16%和-4.18%。结论上海市黄浦区大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健康教育,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加大防控力度。
- 杜娟何丽华高淑娜纪云芳申永秀
- 关键词:大肠癌发病率死亡率
- 体力活动与老年认知功能:抑郁的中介作用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体力活动与老年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并探究二者的关系是否由抑郁介导。方法 2017年1—3月在上海市黄浦区招募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开展横断面调查,认知功能受损和抑郁的评估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体力活动评估采用GPAQ量表,内容包括职业活动、休闲锻炼、日常交通、家务劳动四个方面。运用R 3.1.0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探讨抑郁是否作为中介变量介导体力活动与老年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结果 1 005例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69.1±7.6)岁,其中男性472例,女性533例。调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高血压及脑卒中史后,与每周体力活动不足600 METs-min的对象相比,每周体力活动达600METs-min以上者患认知功能受损与患抑郁的OR值(95%CI)分别为0.14(0.06~0.37)与0.11(0.04~0.28)。抑郁与认知功能受损存在正向关联,MMSE评分随着CES-D评分的增加而降低(P<0.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体力活动对认知功能受损的直接作用为-0.148(95%CI:-0.303^-0.034),体力活动通过抑郁对认知功能受损的间接作用为-0.046(95%CI:-0.105^-0.015);抑郁部分介导了体力活动与认知功能受损之间的关联,可以解释二者关系的23.8%(P<0.01)。结论体力活动与认知功能受损存在负向关联,抑郁在二者的关联中起到中介作用。
- 陈铭灵李为翊何丽华王烨菁高淑娜
- 关键词:认知功能受损抑郁中介作用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