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颂
- 作品数:8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BCT联合肌电仪在侵袭性牙周炎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 (牙合)与咀嚼肌是口腔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咬合与咀嚼肌之间的关系存在多种影响因素。现代(牙合)学表明,咬合、牙周支持组织、颌面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使咀嚼系统维持在协调之中,一旦失...
- 任颂
- 关键词:侵袭性牙周炎锥形束CT
- 文献传递
- 中重度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上颌窦黏膜形态变化特点及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中重度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AgP)患者上颌窦黏膜形态变化特点,并进行上颌窦黏膜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经CBCT扫描并诊断为中重度GAgP患者40例作为实验组,无牙周炎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实验组患者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牙周探诊深度(PD)和临床附着丧失(CAL),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上颌窦黏膜形态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上颌窦黏膜存在增厚改变的发生率为92.5%,而对照组为18.3%(P<0.05)。在实验组中,上颌窦底黏膜的最大厚度值(DSM)与上颌磨牙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骨性边缘的最小垂直距离(HBS)呈负相关。其中,DSM与上颌第一磨牙HBS关系最为密切,右侧和左侧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73(P<0.05)。实验组患者DSM与PD和CAL呈弱相关。结论:中重度GAgP患者上颌窦底黏膜容易发生增厚样改变,上颌窦底黏膜增厚反应程度与牙周炎牙槽骨吸收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 任颂刘静波赵海礁潘亚萍
- 关键词: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上颌窦锥形束CT
- 牙周非手术治疗对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咀嚼肌功能影响研究
- 目的 分析牙周非手术治疗对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eneralized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GAgP)患者咀嚼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 任颂潘亚萍
- 关键词: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锥形束CT
- 釉质龋病变过程中及氟化物防龋时离子交换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8年
- 龋病的发展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脱矿与再矿化常常同时或者交替发生,龋病的脱矿与再矿化过程是离子不断进行交换的结果。而牙釉质覆盖在牙冠的表面,牙釉质龋是最早发生也是最常见的龋病。本文对釉质龋病变过程中及氟化物防龋时的离子交换进行综述。
- 任颂庄广慧
- 关键词:釉质龋脱矿
- 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系统的临床探讨
- 目的:探讨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系统的发生率,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收集临床病例10例,拍摄术前X线片,按照AL-Fouzan的改良诊断标准和范兵等提出的X线分类标准,对10例病例进行分析。开髓、清理髓室。...
- 任颂
- 关键词: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系统根管治疗
- 文献传递
- 口腔颌面锥形束CT评价牙周非手术治疗对慢性牙周炎上颌窦黏膜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9年
- 目的应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评价牙周非手术治疗对慢性牙周炎上颌窦黏膜变化的影响,为慢性牙周炎引起的牙源性上颌窦炎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科,经口腔颌面锥形束CT扫描诊断为慢性牙周炎伴上颌窦黏膜增厚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0.0±5.6)岁(26~55岁),检测并记录患者上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菌斑指数和出血指数,进行牙周治疗,6个月后复查,记录患者各项牙周检查指标并进行口腔颌面锥形束CT扫描复查,通过锥形束CT自带软件对上颌窦黏膜变化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治疗前后的各项临床指标、上颌窦黏膜厚度值和长度值进行比较。结果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右侧与左侧上颌窦黏膜厚度值及长度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窦黏膜厚度值与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共58侧上颌窦黏膜出现增厚现象,其中轻度上颌窦黏膜增厚20侧,治疗后6个月黏膜厚度值[(1.1±0.6)mm]显著小于治疗前[(2.5±0.7)mm](P<0.05);中度上颌窦黏膜增厚30侧,治疗后6个月黏膜厚度值[(2.3±0.6)mm]显著小于治疗前[(5.8±0.5)mm](P<0.01);重度上颌窦黏膜增厚8侧,治疗后6个月黏膜厚度值[(4.2±0.4)mm]亦显著小于治疗前[(11.2±1.8)mm](P<0.01)。轻、中、重度上颌窦黏膜增厚者治疗后各项牙周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非手术治疗对改善上颌窦黏膜增厚有积极意义。
- 任颂庄广慧孙江赵海礁潘亚萍
- 关键词: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慢性牙周炎上颌窦炎牙周非手术治疗
- 牙周非手术治疗对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咀嚼肌功能影响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分析牙周非手术治疗对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eneralized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GAgP)患者咀嚼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门诊经锥形束CT(CBCT)扫描并诊断为GAgP患者30例。根据牙槽骨高度(AB)与牙齿高度(AC)的比值(AB/AC),将患者分为A组(15例,AB/AC≥50%)和B组(15例,AB/AC<50%)。检测患者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和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采用Bio EMGⅡ表面肌电仪对牙周非手术治疗前和治疗后GAgP患者咀嚼肌肌电值进行测量,对患者牙周炎症程度与咬肌束在下颌牙尖交错(intercuspal position,ICP)最大紧咬位时肌电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比较牙周非手术治疗前后颞肌前束和咬肌肌电值变化。结果在ICP最大紧咬位时,A组患者的咬肌肌电值[(69.22±22.33)μV]大于B组患者的咬肌肌电值[(35.31±13.15)μV],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gP患者的咬肌肌电值与后牙区牙齿AB/AC的值呈正相关(r=0.731,P=0.002)。GAgP患者经牙周非手术治疗后,ICP最大紧咬位时咬肌和颞肌前束的肌电值均发生显著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GAgP患者牙槽骨丧失越多,其咀嚼肌功能越差;牙周非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GAgP患者咀嚼肌功能。
- 任颂潘亚萍
- 关键词: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锥形束CT
- 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咀嚼肌肌电特征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分析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AgP)患者咀嚼肌肌电活动,并以正常人为对照,探讨GAgP患者咀嚼肌肌电表现及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方法:测量并记录正常组和牙周炎组双侧颞肌前束(TA)、咬肌(MM)、二腹肌前腹(DA)及胸锁乳突肌(SCM)在下颌不同位置时肌电值。利用配套软件进行肌电值分析,获得连续肌电值的平均值,计算肌电值不对称指数。比较两组咀嚼肌肌电值有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在最大紧咬时,TA和MM肌电值不对称指数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在下颌姿势位时,牙周炎组的TA、MM、DA和SCM的肌电值均大于正常组;在牙尖交错位(ICP)最大紧咬时,牙周炎组TA、MM肌电值均小于正常组(P<0.001);在下颌姿势位时,牙周炎TA、MM、DA和SCM均有微小肌电活动,其中TA>MM>DA;最大紧咬时TA>MM;前伸运动时DA>MM>TA;后退位时DA>MM,TA>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最大紧咬时,牙周炎组较正常组左右侧TA和MM肌电值不对称指数高,并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AgP患者因牙周组织受损而降低了咀嚼功能,存在咀嚼活动不平衡及肌肉功能异常。
- 任颂李波潘亚萍
- 关键词: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咀嚼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