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治本
- 作品数:50 被引量:196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青年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比克氏棉及其杂种后代的RAPD分析
- 2009年
- 将(亚洲棉×比克氏棉)F1加倍,再与陆地棉、海岛棉、(陆地棉×夏威夷棉)、(陆地棉×黄褐棉)杂交,获得三种杂种与四种杂种。本研究用RAPD技术对种间杂种及其亲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5个引物对参试材料总共扩增出127条DNA带,其中有102条多态性带,占80.3%;(2)在杂种中均检测到了亲本带与杂种的特异带;(3)利用SAS软件中的类平均法对试验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的参试材料聚为三大类。研究结果充分验证了杂种的真实性。
- 渠云芳黄晋玲仪治本李炳林
- 关键词:比克氏棉杂种后代RAPD
- 高粱穗部7个性状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
- 1997年
- 对高粱穗部7个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确定了高粱穗粒重的遗传显性基因效应占优势;千粒重的遗传存在二基因互作;穗长的遗传受上位成分的超显性控制;穗宽的遗传受加性基因作用所左右;一级枝梗的遗传受加性和非加性基因作用控制;二级枝梗和三级枝梗的遗传受显性基因效应主导。由此可知,穗部大多数性状的遗传,都在受加性和非加性遗传成分的控制。因此,通过高粱群体改良交互轮回以及复式杂交育种,都可使穗部育种取得较大进展。
- 侯荷亭侯旭东仪治本王良群
- 关键词:高粱穗部性状基因
- 常用高粱品种(系)的模糊聚类分析及在育种上的应用被引量:1
- 1993年
- 采用模糊聚类方法,选取16个性状作为刻划指标,对25个常用高粱恢复系、保持系材料进行聚类。结果表明,由于品种间的相互杂交和复式杂交,大部分恢复系材料间的贴近度已很大,遗传分歧性变小,聚为一类。多数保持系材料间的贴近度很小,它们多为外引材料及多个材料的杂交后代,遗传异质性较大,独立成类。选育杂交种时,在类间选配亲本易获得强优杂交组合。对一些差异不太大的性状的改良,宜在类内选择亲本,以便于后代的迅速稳定;而对一些差异大的性状的改良,则宜在类问选配亲本,这样后代类型丰富,易于选择。
- 仪治本梁小红
- 关键词:高粱聚类分析育种
- 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基因组胞嘧啶甲基化水平研究被引量:24
- 2005年
- 摘要:基因组DNA甲基化对基因表达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MSAP方法,对2个玉米杂交种及其相应亲本DNA 5'-CCG G位点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进行分析,比较了2个玉米杂交种与其相应亲本的甲基化类型与差异。研究发现,2个玉米杂交种Mo17×Suwan 5和Suwan 1×太3221的F1代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ASP)比率分别为39.1%和40.1%,均略低于其相应的双亲(39.8%和39.7%、44.6%和43.2%)。2个杂交种的全甲基化(双链CmCGG)率分别为24.4%和23.3%,而其相应亲本Mo17、Suwan 5、Suwan 1和太3221分别为17.1%,24.4%、24.6%和21.6%。4个玉米亲本的MASP比率变化范围为39.7%-44.6%,平均为41.8%。全甲基化比率为17.1%-24.6%,平均为21.9%。杂交种与其相应亲本比较有4种类型的变化:A型,F1与其亲本甲基化横式相同;B型,去甲基化1C型,超甲基化;D型,次甲基化。杂交种F1代DNA的甲基化模式与其双亲比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与调整。F1代基因组的杂合性与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重新调整有关。
- 仪治本孙毅牛天堂梁小红刘龙龙闫敏赵威军
- 关键词:玉米MSAPDNA甲基化基因组
- 高粱A_6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的观察和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高粱(Sorghum bicolor L.Moench)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有7种类型,即A1~A6和9E。本研究以A6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6Tx398和相应保持系B6Tx398为材料,对A6型雄性不育发生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进行了观察分析。与正常发育的保持系比较,A6CMS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在粗线期之前,光学生物显微镜下未观察到差别。从双线期开始,直到末期II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异常现象。即A6CMS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数目比B6(2n=20)多一倍,前期I染色体数目为2n=40,在一个细胞中可看到20对同源染色体;后期I同源染色体在移向两极时出现染色体滞后和暂时不分离现象;花粉母细胞末期I未发生胞质分裂形成二分体,致使在前期II可看到有40条姊妹染色体,并以环形、分散形和X型分散于一个细胞中;末期II,在一个细胞内形成2个、3个或4个数目不等的染色体团,个别的可以形成染色体数目不等的三分体,而不形成四分体。A6型CMS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异常,使其不能完成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形成四分体,导致小孢子败育。
- 梁小红仪治本邓小敏谢晓丽
- 关键词:高粱CMS染色体行为
- 高粱雄性不育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 本文介绍了有关高粱雄性不育遗传机制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细胞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
- 赵威军仪治本粱小红李金梅赵建武
- 关键词:高粱雄性不育染色体分子生物学
- 文献传递
- 一个T-DNA插入突变体的分子鉴定及表达分析
- 2013年
- 突变体在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水稻OsFCA位点的插入突变体进行了分子鉴定,证实此突变体为纯合突变体,并且发现突变体与野生型植株相比,抽穗期明显延迟。通过RT-PCR结果分析表明,T-DNA插入的突变体植株中OsFCA基因完全不表达。另外,在短日照条件下,对水稻成花相关的2个重要基因Hd1和Hd3a的RT-PCR分析表明,在野生型植株中,2个基因的表达量都明显高于突变体植株,尤其是在夜间的表达量相差较为明显。说明OsFCA在短日照条件下通过正向调控Hd1和Hd3a的表达促进水稻的开花。
- 仪治本梁小红
- 关键词:水稻T-DNA插入突变抽穗期
- A_2类型高粱后代花粉碘染色率与田间自交结实率的关系
- 2006年
- 以高粱A2雄性不育系(CMS)A2V4,A2TX622;相应的保持系B2V4,B2TX622;恢复系1383-2,晋粱5号及用恢复系与不育系组配成3个杂交种(A2TX622×晋粱5号,A2V4×1383-2,A2V4×晋粱5号)的F1,F2群体为材料,进行A2类型高粱后代花粉碘染色率与田间自交结实率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RT与R0.25,R0.75和R1.0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RT=1.188×R0.25+0.906×R0.75+0.915×R1.0。品种间存在差异。A2V4×晋粱5号F2群体的回归方程为RT=-21.407×R0.25+3.966×R0.75+0.930×R1.0;A2V4×1383-2 F2群体的回归方程为RT=0.988×R0.75+0.928×R1.0;A2TX622×晋粱5号F2群体的回归方程为RT=1.247×R0.25+1.184×R0.75+0.931×R1.0。
- 李金梅赵威军仪治本梁小红程庆军
- 关键词:高粱CMSA2自交结实率
- 高粱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化在杂交种和亲本间差异研究被引量:57
- 2005年
- DNA甲基化在真核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用改良AFLP方法(MSAP)分析了3个高粱杂交种及其相应亲本总DNA 5'-CCCG位点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和杂交种与相应亲本的甲基化差异模式。研究发现,以V4A、1383、Tx622A和晋粱5号为亲本,3个杂交组合V4A×1383、Tx622A×晋粱5号和V4A×晋粱5号,F1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比率即扩增的总甲基化位点数占总扩增位点数的比率分别为48.7%、47.6%和41.8%,都低于双亲。全甲基化(双链CmCGG)率分别为27.7%、25.4%和28.0%,也均低于双亲值,表明杂交种比相应的亲本在形成杂合体时某些位点发生了去甲基化。高粱4个亲本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比率为51.4%~63.0%,全甲基化率为28.3%~29.1%。杂交种与其相应亲本比较,有4种类型的变化。A型,F1与其亲本甲基化模式相同;B型,去甲基化,双亲或亲本之一甲基化,但在F1该位点无甲基化;C型,超甲基化,F1甲基化程度高于双亲;D型,次甲基化,F1甲基化程度低于双亲。杂交种F1代DNA甲基化模式经历了较大的改变与调整,以协调来源于双亲的异质基因的协同表达,使某些基因高效转录,而有些基因转录受到抑制。杂交种F1代的甲基化水平低于双亲,是由于F1代相对于其亲本甲基化模式经过重新调整,在其基因组中甲基化水平发生了总体变化。杂种优势的产生与杂交种F1代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和重新调整有关。
- 仪治本孙毅牛天堂梁小红刘龙龙赵威军李炳林
- 关键词:高粱MSAP杂种优势
- 高粱抗旱性状的变异系数与杂种优势被引量:4
- 1997年
- 对6个杂交种及其相应亲本在水地、旱地两种环境条件下9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和杂种优势进行了统计分析。变异系数旱地变幅较大,表现在二级技梗数的变异上,水地变异幅度相差2.3倍,而旱地变异幅度则相差4.4倍。在杂种优势的表现上,水地明显超过旱地,这说明培育高产抗旱杂交种的难度所在。从而提出在旱地育种上,在注意提高茎叶重的前提下,直接选择二、三级枝梗数多的材料,有可能培育出抗旱和杂种优势强的杂交种。
- 侯荷亭侯旭东仪治本王良群
- 关键词:高粱杂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