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菲
- 作品数:152 被引量:662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 大气-海洋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
- 针对近年来国家对大气-海洋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培养创建大气科学与海洋科学交叉创新型人才的理念。通过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大气科学专业课课程设置的调整,开设新的课程,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通过创建大气、海洋...
- 刘秦玉黄菲傅刚孙即霖王启盛立芳
-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 北极中央区海冰低密集度现象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近年,北极中央密集冰区出现海冰低密集度的异常现象。为了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本文使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定义了北极中央区海冰低密集度(LCCA)指数,研究了2009-2016年的6-9月北极中央区发生的海冰低密集度现象。分析表明,研究时段内在北极中央区发生了6次明显的海冰低密集度(LCCA峰值)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局地气温异常并不是导致海冰低密集度现象发生最主要的因素;海冰低密集度区域的形态及冰速场分布均与大气环流场相对应;在LCCA指数峰值发生前均有气旋中心出现在北冰洋70°N以北并伴随向北移动,气旋引起海冰辐散,同时所携带的较低纬度的热量导致海冰迅速融化。在6次过程中,有3次为气旋影响配合北极偶极子(DA)型环流。LCCA指数与84°N平均向北温度平流和北极中央区海冰速度散度呈正相关。在LCCA指数峰值前,温度平流对海冰低密集度区域形成的影响大于海冰辐散的影响。
- 李珵苏洁魏立新梁红杰黄菲赵进平
- 关键词:气旋
- 入境宁波的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气候统计及其年代际变化
- 2016年
-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TC)资料中心最佳路径数据集,对入境宁波的TC进行统计,从1949到2014年共有71个TC入境宁波,通过合成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发现:TC源地强东风引导气流的存在和西风带的南北位置是影响TC路径的重要原因。在1990s中后期以来的全球变暖减缓阶段,入境宁波的TC频数在9~10月份显著增多。1990s中后期之后,整个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ST)呈现出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的负位相和赤道太平洋的类拉尼娜型海温分布,Walker环流增强,调制了西太副高的加强和西伸,使得西北太平洋TC移动路径偏西,登陆我国海岸线中段的TC频数增多,造成了在9~10月份入境宁波的TC频数增多。就TC生成而言,1990s年代中期之后西北太平洋TC源地西部垂直风切变的减弱和相对湿度的增加可能造成了TC生成的增加,而较东位置则与之相反。
- 吴彦洁黄菲许士斌
- 关键词:热带气旋年代际变化WALKER环流
- 亚洲夏季风环流及雨季进退的非同步性被引量:2
- 2010年
- 亚洲季风区雨季及高低空夏季风环流在建立、维持及撤退上存在着显著的时间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为"非同步性"。通过对1979~2006年CMAP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的分析,本文发现:(1)对于夏季风的建立,孟加拉湾中部至菲律宾海,低空850 hPa夏季西南风的建立日期明显要晚于雨季的开始,而阿拉伯海和印度地区雨季的开始则晚于夏季风的建立;对于200 hPa的高空环流,这种风雨非同步的关系与低空季风环流与降水建立的关系基本一致,但西北太平洋热带地区正好相反。(2)对于夏季风的撤退,低空850 hPa上,从75°E~125°E,夏季风的结束在雨季结束之前,其中孟加拉湾中部及南海中西部较为显著,而阿拉伯海中部以及菲律宾东南海域,雨季的结束远远早于(4~5个月)夏季风的撤退;对于200 hPa的高空环流,整个亚洲季风区夏到冬季型风场的转变要晚于雨季的撤退,但在15°N附近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东部沿岸地区典型的春秋雨季转换区域,高空环流场的转换略早于雨季的终止。(3)南海北部地区,高空200 hPa环流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冬夏季节翻转,与南海雨季的爆发联系紧密;印度地区雨季的开始与该处高低空异常Hadley环流的建立以及阿拉伯海上空夏季风的建立有密切联系,而与当地低空环流的季节性反转联系不大。
- 黄菲张旭
- 关键词:降水季风环流非同步
- 南海气候平均季风系统的主模态时空特征
- 亚洲季风最早在南海爆发,而南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枢纽。因此,掌握亚洲气候平均热带季风系统的时空变化特征,其结果对于揭示南海夏季风爆发机理有重要意义,对于研究亚洲季风的爆发和系...
- 董静舒黄菲黄少妮
- 关键词:季风降水场风场
- 文献传递
- 黄海沿海夏季海雾形成的气候特征被引量:50
- 2006年
- 采用合成与个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海夏季(7月)海雾形成的大气环流条件、水汽输送条件以及海面条件(SST)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海面的有效长波辐射,结果表明:夏季风的强弱决定了黄海夏季海雾的多寡,海雾形成的水汽不是由局地提供的,而是靠低空急流从热带大气输送过来.与大气环流条件相配合,海温场对海雾的形成是重要的.
- 王鑫黄菲周琇
- 关键词:气候特征
- 太阳活动与北太平洋年代际涛动
- 目的:研究北太平洋海洋大气系统年代际振荡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探索太阳活动和人类活动对于北太平洋海洋大气系统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逐次滤波法逐次提取资料序列中蕴涵的人类活动影响信息和太阳活动影响信息并加以分析。结果...
- 曲维政黄菲赵进平李春
- 关键词:太阳活动PDO北太平洋
- 文献传递
- 黑潮影响热带气旋强度的统计分析
- 2023年
- 本文利用东京台风中心(Tokyo-Typhoon Center)发布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best-tracks资料,统计了1979—2019年经过黑潮关键区热带气旋的强度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中的物理机制。统计结果显示,黑潮对不同强度TC的加热效果不同,整体而言,TC外缘靠近黑潮关键区至TC中心进入关键区阶段,TC风速显著增强;TC中心进入关键区后,风速数值的分布范围较集中,黑潮暖水对TC风速的影响与TC当前强度有关,强度较弱的TC风速增强,而强度较强TC的风速下限略增大但其风速均值减小。黑潮暖水通过增加海表面的热通量,造成低层水汽辐合,对流层中层湿度增大,水汽上升至高空释放凝结潜热增多,导致TC暖心增强,垂直速度增大,对流增强,从而增强TC强度。TC暖心变化较低层水汽通量的变化滞后约12 h,导致TC中心移出关键区后强度不会迅速减弱。
- 董茹月许士斌黄菲黄菲赵振驰
- 关键词:黑潮热带气旋强度非绝热加热统计分析
- 北极放大反馈机理研究进展及未来“新北极”背景下中-高纬度耦合反馈机理展望
- 2024年
- 近年来全球变暖加剧,北极海冰快速融化,北极近地面增温速率是全球平均的2~4倍,即北极放大效应。北极放大不仅影响北极地区的气候与生态环境,还会造成极外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北极放大的形成需要有使北极增温的正反馈过程持续作用,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正反馈机理包括冰雪反照率反馈、温度反馈(包含普朗克反馈和温度直减率反馈)、水汽和云反馈等。但这些基于辐射平衡的热力正反馈过程仅能贡献北极放大约1.4~2.3倍的增暖速率,远远低于当前近4倍的北极放大率。在包含了上述多种正反馈机制共同作用的最新CMIP6耦合模式的模拟中,依然普遍低估了北极放大率和海冰融化速率,特别是21世纪初北极逐渐进入海冰加速减退、海冰流动性加快的“新北极”气候态,北极放大率从之前的高估转为明显低估,意味着海冰融化的动力作用在增强。基于中纬度海洋和大气向极热输送的动力作用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有利于加速北极放大的中纬度-北极之间动力-热力耦合反馈机理的科学猜想。
- 黄菲丁瑞昌张涵张涵王玉玮石剑杨宇星王宏
- 北极海冰的年代际转型与中国冻雨年代际变化的关系被引量:4
- 2015年
- 基于1961-2013年HadISST海冰密集度资料,定义了北极海冰的季节性融冰指数,结果显示近几十年来北极季节性融冰范围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并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相应地,中国冻雨发生频数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但也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北极季节性融冰范围较小但显著增长,中国冻雨频数年际变化振幅较大,且主要受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北极季节性融冰范围维持振荡特征,没有显著的线性趋势,中国冻雨频数变化振幅减小,与北极海冰相关较弱,主要相关因子为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而90年代中期以后,北极海冰融化加快,特别是2007年以后,季节性融冰范围大大增加,而中国冻雨频数处于低发时段,其变化与太平洋扇区海冰及堪察加半岛附近海温呈显著负相关,季节性融冰的显著区域也从东西伯利亚海逆时针旋转向波弗特海-加拿大群岛北部扩张,同时向北极中央区扩张。不同年代影响冻雨的海温或海冰关键海区不同,产生特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响应,进而影响到我国冻雨。
- 牛璐黄菲周晓
- 关键词:冻雨年代际转型大气环流异常海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