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慈流

作品数:29 被引量:33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9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盆地
  • 9篇新生代
  • 7篇南海东北部
  • 6篇地质
  • 6篇油气
  • 5篇中生代
  • 5篇沉积盆地
  • 3篇地层
  • 3篇地震
  • 3篇油气远景
  • 3篇曾母盆地
  • 3篇台湾海峡
  • 3篇含油
  • 3篇含油气
  • 2篇地壳
  • 2篇地球物理
  • 2篇地球物理特征
  • 2篇地质地球物理
  • 2篇地质地球物理...
  • 2篇地质演化

机构

  • 29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作者

  • 29篇黄慈流
  • 14篇夏戡原
  • 13篇钟建强
  • 9篇詹文欢
  • 5篇王平
  • 4篇刘帝光
  • 3篇古森昌
  • 3篇周效中
  • 3篇姜绍仁
  • 2篇苏达权
  • 2篇赵明辉
  • 2篇丘学林
  • 2篇张毅祥
  • 2篇刘海龄
  • 1篇谢剑波
  • 1篇黄羽庭
  • 1篇林进峰
  • 1篇孙龙涛
  • 1篇叶春明
  • 1篇陈雪

传媒

  • 4篇海洋地质与第...
  • 4篇热带海洋
  • 2篇台湾海峡
  • 2篇中国海上油气...
  • 1篇地质科学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黄渤海海洋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华南地震
  • 1篇海洋通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东海海洋
  • 1篇中国海上油气...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1990年中...

年份

  • 3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1
  • 3篇2000
  • 8篇1996
  • 1篇1995
  • 6篇1994
  • 1篇1993
  • 3篇1990
  • 1篇1989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陆缘反“S”型构造带的提出及其在新生代晚期地质演化中的作用被引量:1
1996年
通过地震剖面、地形-地貌、断裂构造、地壳结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第四纪地质特征等分析,认为南海北部陆缘存在滨岸岛键、陆坡北缘和陆坡南缘三条反“S”型构造带。它们形成于晚第三纪,较“新华夏系”和“南海系”晚。反“S”型构造带新生代晚期的活动方式,对南海北部陆缘的地质演化影响显著,同时控制了这一区域的灾害性地质因素的活动方式和分布。
钟建强黄慈流詹文欢
关键词:构造带地质演化新生代
南海东北部中生代海相地层的分布及其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被引量:33
2000年
南海东北部的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东沙隆起、潮汕坳陷和台西南盆地等 4个地质构造单元中 ,除发育巨厚新生代地层外 ,还发育并保留较厚的早白垩世和早侏罗世海相地层。这些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表现为大角度倾斜、可连续追踪和中低频的反射层序。由叠加速度推算的层速度为 4 3— 5 0km·s- 1 。这些中生代地层具坳陷型沉积特征而与新生代断陷型充填式沉积明显不同 ,残存厚度约 40 0 0— 5 0 0 0m。东沙—澎湖—北港隆起带是中生代华南地块与南海地块的缝合拼接带。该拼接带显示为地壳增厚和高磁异常 ,古特提斯在此消亡。
王平夏戡原黄慈流
关键词:中生代海相地层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南海中生代特提斯期沉积盆地的发现与找寻中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前景被引量:90
2000年
南海北部海相中生代地层分布于珠江口盆地东部神狐—东沙—澎湖—北港隆起两侧的坳陷 (凹陷 )中 ,并经台湾海峡和台湾陆上与东海盆地的海相中生代地层相连。南海南部海相中生代地层则主要见于南沙地块的礼乐盆地、南薇盆地、北巴拉望与西巴拉望盆地 ,分布相当广泛。上述地区的中生代地层除钻井证实存在下白垩统和在南沙礼乐滩西部海区拖网取样采获晚三叠—早侏罗世的海相地层外 ,地震剖面还显示有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地层的震相特征。南海北部的东山—浅滩凹陷中生代地层一般厚度超过 4 0 0 0m ,潮汕坳陷厚度大于 50 0 0m ,韩江凹陷 30 0 0~ 4 50 0m。三者中生代凹陷面积约 2 50 0 0km2 。南海南部中生代地层厚度大于2 50 0m ,4个盆地面积之和大于 10万km2 。与新生代沉积盆地为陆缘断陷型不同 ,中生代沉积盆地属陆缘坳陷型 ,单个背斜构造的面积较大 ,断裂较少 ,有利于油气聚集。根据周边陆区海相中生代地层及古动物群的大量被发现及其分布 ,说明南海在中生代时存在较大范围的特提斯海 ,并经历了早期 (晚三叠—早侏罗世 )与中期 (晚侏罗—早白垩世 )两次海水侵入和后期 (晚白垩世 )的隆起剥蚀几个阶段。印支运动后华南与中南半岛拼接隆升 ,海水从拉萨地块南北侧的“南中特提斯海”与“北中特提斯海”沿?
夏戡原黄慈流
关键词:中生代含油气盆地沉积盆地
南海及邻区中生代(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分布特征及含油气性对比被引量:35
2004年
南海周边陆区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分布及沉积相特征与板块碰撞拼合有关。南海北部陆区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 ,特别是海相地层的分布与哀劳山—红河早印支期缝合带有关。上三叠统—下侏罗统有海相地层 (浅海海湾相或海陆交互相碎屑岩 )分布 ,而中、上侏罗统及白垩系为陆相地层。南海西部陆区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 ,特别是海相地层的分布与昌宁—孟连—劳勿—文冬晚印支期缝合带有关 ,致使中南半岛西部、云南及西藏羌塘地区在晚三叠世—白垩纪时期具有相似的沉积特征 ,即中、晚三叠世沉积海相地层 ,其后地壳普遍隆起 ,海水退却 ,陆地范围扩大。南海南面的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 ,东面的菲律宾、台湾岛以及南海东北部中生代地层的分布 ,与西藏雅鲁藏布缝合带、印尼巴里散缝合带、加里曼丹卢帕尔缝合带、菲律宾巴拉望缝合带有关 ,这些缝合带的缝合时间是晚白垩世—早第三纪 ,以致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为深海硅质岩及浅海灰岩地层 ,其后地层为陆相地层。台西、台西南和礼乐等 3个盆地的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质含量一般为中等 ,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 ,成熟度中等 ,以产气为主 (已在台西南盆地下白垩统钻获天然气 ) ;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烃源岩有机质含量一般较高 ,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 。
夏戡原黄慈流黄志明
关键词:地层白垩纪印支运动
南沙群岛海洋沉积环境分析被引量:2
1996年
分析了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的海洋沉积环境与沉积物特征,认为其沉积特征与三大地貌单元及其热带海洋环境密切相关.
钟建强黄慈流黄羽庭
关键词:沉积环境南沙群岛海洋沉积
论南沙海槽的地壳性质被引量:23
1996年
根据海上地球物理测量,对四条剖面的重力和地震剖面资料进行联合正反演推算,结合已发表的国内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南沙海槽的地壳厚度及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沙海槽的地壳为一个减薄的陆壳,从南沙微陆块向婆罗洲方向厚度减薄,具有类似大陆边缘从陆壳向洋壳过渡部位的地壳构造特征。顺着海槽的走向,地壳厚度变化趋势是从东北向西南变薄。从构造演化的角度分析,南沙海槽是古南海洋陆交界的边缘,由于古南海的闭合及晚白垩世以后婆罗洲逆时针方向旋转,海槽的大部分是陆壳,其西南端可能有残留的洋壳。
苏达权黄慈流夏戡原
关键词:海槽南沙海槽地壳厚度
南海新生代沉积建造的基本特征被引量:7
1996年
根据大地构造特征,我们把南海的新生代沉积建造划分为代表稳定陆壳区的稳定型、代表被动陆缘区的次稳定型和代表主动陆缘的不稳定型三大类,并由不整合面特征,把其沉积建造划分为下旋回(古新统—始新统)和上旋回(渐新统—第四系)。南海南部陆缘和北部陆缘均发育有上、下两个旋回,然而,南海中央海盆则仅发育了上旋回。通过对沉积建造特征的分析,认为南海的下旋回大多属充填式沉积,主要由河流一湖泊相沉积组成;上旋回属超覆沉积,主要由浅海相或深海相沉积组成。结合其大地构造环境,认为南海及其邻区的盆地类型共有五种,即克拉通型盆地(如北部湾盆地)、陆缘裂谷型盆地(如珠江口盆地、台西南盆地)、海底扩张型盆地(如中央海盆)、前陆型盆地(如曾母盆地)和岛弧型盆地(如吕宋中央河谷盆地),其中,中央海盆形成于中渐新世之后。由于菲律宾岛弧的推覆和仰冲,以及加里曼丹陆块的逆时针旋转,最终导致古南海的关闭和消亡。
钟建强黄慈流詹文欢
关键词:新生代
全文增补中
台湾南部恒春海脊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大地构造属性被引量:4
2000年
恒春海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与其相邻的南海海盆、吕宋火山弧和北吕宋海槽等地质构造单元所反映的特征明显不同 ,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弱磁性。推测其地壳性质为陆壳 ,是恒春半岛的南延部分。海脊西侧缓坡为陆缘增生楔 ,可见刺穿现象 ,这些刺穿构造是由逆冲挤压引起的泥底辟。海脊东部受弧陆碰撞的影响而急剧抬升。
王平夏戡原黄慈流
关键词:增生楔弧陆碰撞磁力异常地球物理海洋地质
曾母盆地构造层特征被引量:4
1990年
根据“实验2”号调查船1987年4月在南海南部进行的多道反射地震测量结果,结合前人发表的资料,对分布于曾母盆地中的三套构造层的地震相变化、沉积、构造特征及时代属性作了分析研究。文中还探讨了古新世以来该区的构造运动与古地理环境演变。
姜绍仁周效中黄慈流夏戡原刘帝光
关键词:盆地构造层古地理
台湾海峡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分析被引量:7
1994年
通过不整合、地层缺失、岩浆活动、断裂活动等分析,以及与邻区构造事件进行对比,认为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主要有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早期(距今约70M~60Ma)、古新世末—始新世初(距今约54M~51Ma)、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距今约42M~32Ma)、晚中新世—上新世初(距今约10M~5Ma)和上新世末—中更新世(距今约2.5M~1Ma)。它们在区内表现明显,依次反映了台西盆地从裂谷出现(晚白垩世晚期—始新世中期)到成熟(始新世晚期—中中新世)、最后衰亡(晚中新世—第四纪)的演化过程。
钟建强黄慈流詹文欢
关键词:台西盆地新生代台湾海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