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儿童
  • 3篇诊治
  • 3篇外科
  • 3篇囊肿
  • 2篇胆总管
  • 2篇诊治分析
  • 2篇治疗儿童
  • 2篇手术
  • 2篇切除
  • 2篇小儿
  • 2篇结肠
  • 1篇大网膜
  • 1篇大网膜囊肿
  • 1篇胆道
  • 1篇胆道穿孔
  • 1篇胆管
  • 1篇胆总管囊肿
  • 1篇淀粉酶
  • 1篇断流
  • 1篇断流术

机构

  • 13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陈巍
  • 7篇王大勇
  • 6篇张廷冲
  • 6篇陈亚军
  • 5篇刘璐
  • 4篇王晓曼
  • 3篇李小松
  • 3篇刘婷婷
  • 2篇彭春辉
  • 2篇王增萌
  • 2篇庞文博
  • 2篇王凯
  • 1篇张丹
  • 1篇王丽
  • 1篇王文杰
  • 1篇王焕民
  • 1篇谢向辉
  • 1篇成海燕
  • 1篇任松林
  • 1篇沈秋龙

传媒

  • 6篇中华小儿外科...
  • 5篇临床小儿外科...
  • 2篇肝胆胰外科杂...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节段性结肠神经节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2022年
目的总结儿童节段性结肠神经节细胞减少症的诊治经验及治疗效果,探讨适宜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的4例节段性结肠神经节细胞减少症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2例,女2例,无胎便排出延迟,均于学龄期出现便秘、腹痛、腹胀及呕吐症状。1例患儿于当地医院进行部分横结肠切除术,但手术后症状仍未缓解;1例患儿因"肠梗阻"于当地医院进行回肠造瘘。4例患儿中有2例入院时存在营养不良。所有患儿手术前进行肛门直肠测压及下消化道造影,手术治疗的同时进行肠壁多点全层活检。手术方式为结肠次全切除术。取切除的肠管近端、痉挛段及远端组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钙视网膜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术前检查可见所有患儿存在直肠肛门抑制反射。下消化道造影结果显示患儿结肠形态一致,充盈相及排出相均显示降结肠-乙状结肠管腔节段性狭窄,近端横结肠明显扩张,移行段位于脾曲,远端直肠形态正常。患儿的肠道排钡缓慢,24 h后复查X线仍可见钡剂残留于扩张的横结肠中。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一般情况良好并顺利出院。切除的肠道组织经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降结肠-乙状结肠狭窄段肠道肌间及黏膜下神经丛稀疏,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部分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随访时间分别为15个月,13个月,7个月及13个月,患儿术后便秘及腹痛症状消失,营养状况改善,体重由25.0 kg、25.5 kg、44.0 kg、20.0 kg分别增长至47.5 kg、31.5 kg、44.0 kg、22.0 kg。结论节段性结肠神经节细胞减少症患儿肠道病变范围的确认应结合下消化道造影检查所示的肠道形态、肠壁多点全层活检及病理检查结果,手术单纯切除病变段肠道即可获得满意的预后。
吴东阳王增萌姚兴凤陈亚军黄心洁彭春辉陈巍庞文博王凯
关键词:结肠节段性儿童
儿童切除乳房肿物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儿童切除乳房肿物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乳房手术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乳房肿物的34例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女性患儿(n=28)与男性患儿(n=6)的一般情况、病理特征和影像学特点,并通过收集门诊复查资料或电话的形式随访预后。结果女性患儿就诊年龄(12.1±2.0)岁,以可触及乳房肿块(28/28,100%)和外观异常(6/28,21.4%)为主要症状,出现症状时间为3.00(0.25~60.00)个月,术前检查主要为超声检查(27/28,96.4%)和胸部CT(13/28,46.4%)。女性患儿均行乳房肿物切除术,主要入路为乳房边缘弧形切口(10/28,35.7%)和乳晕弧形切口(9/28,32.1%);切除的肿物均为良性,主要为纤维腺瘤(23/28,82.1%),术前超声检查诊断纤维腺瘤的灵敏度为90.9%(20/22)。男性患儿就诊年龄(4.5±4.2)岁,主要症状为可触及乳房肿块(6/6,100%)和外观异常(2/6,33.3%);4例良性肿瘤行乳房肿物切除术,1例分泌性乳腺癌和1例胸壁滑膜肉瘤分别行乳腺癌局部扩大切除术和胸壁肿瘤切除术。共29例(29/34,85.3%)患儿获得随访,女24例、男5例。女性患儿中,20例为纤维腺瘤,其中2例复发(2/20,10%),1例(1/20,5.0%)残留,1例(1/20,5.0%)对侧乳房出现肿物;其余4例女性乳房肿物患儿预后良好。5例男性乳房肿物患儿中,男性胸壁滑膜肉瘤术后接受放化疗,目前恢复良好;其余4例均预后良好。结论女性患儿乳房肿物以纤维腺瘤为主,超声检查能辅助术前诊断,但需警惕残留、复发;男性患儿乳房肿物的发病年龄相对较小,需考虑恶性肿瘤可能。儿童乳房肿物完整切除预后良好。
严佳虞彭春辉成海燕王燕妮陈巍彭芸王焕民陈亚军
关键词:乳房肿物病理类型预后外科手术儿童
北京某儿童专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小儿外科急症病人的特点及应对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北京某儿童专科医院小儿外科急症病人的疾病谱特征及应对措施。方法以2020年1月24日至2月24日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外科急诊就诊的患儿以及因急腹症于普外科住院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并与2018年、2019年1月24日至2月24日期间同条件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纵向对比,总结归纳患儿来源、诊断等信息。结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本院外科急诊病例数为1655例,较2018年、2019年减少,但北京市来源病例达1048例(63.3%),就诊病例中急腹症达440例(26.6%),占比较2018年、2019年均有所升高。外伤病例占比与2018年、2019年无显著差异,但车祸伤患儿比例显著下降,由2018年的46例(3.5%)减少至2020年的5例(0.7%)。因急腹症住院治疗83例,较前稍有增加。疫情期间无一例需住院治疗的重症外伤病例。从构成比来看,阑尾炎为本院急腹症住院治疗的主要病种,对比本院三年阑尾炎患儿病例资料,发现2020年疫情期间阑尾炎患儿病例数较2018年、2019年增加,1个月内收治病例达61例;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超过3天的患儿比例达24.6%,高于2018年、2019年;患儿阑尾穿孔比例较2018年、2019年增加,达57.4%。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大疫情启动一级响应后,北京某儿童专科医院小儿外科急诊病种结构有所改变,虽然病人总数显著减少,但需更加警惕急腹症,并注意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鉴别;住院部急腹症患儿多数病史时间长、病情重,应谨慎筛查,改变病房运转模式。
王凯张丹庞文博陈巍沈秋龙王丽王增萌陈亚军
关键词:小儿外科急症
儿童自发性胆道穿孔诊治经验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儿童自发性胆道穿孔(spontaneous perforation of the bile duct,SPBD)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7年6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36例SPBD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价腹部超声和腹腔穿刺的诊断价值,比较胆囊置管引流、穿孔部位置管引流和胆总管囊肿切开置管引流3种主要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中患儿中位年龄为1.68(1.11,3.04)岁,其中男14例,女22例,男女比例1:1.57。腹部超声对本病的诊断敏感度为61.8%(21/34);20例行诊断性腹腔穿刺穿刺液为胆汁样腹水的患儿,后续手术证实均为胆道穿孔,诊断特异度为100%。首次治疗:6例非手术治疗,30例手术治疗。3种手术方式:胆囊置管+腹腔引流(13例),穿孔部位置管+腹腔引流(8例),胆总管囊肿切开置管+腹腔引流(3例)。术后症状缓解时间3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穿孔部位置管+腹腔引流术组术后腹腔引流管的拔管时间[(6.60±1.67)d]显著短于胆囊置管+腹腔引流术组[(11.22±3.77)d,P<0.05],胆总管囊肿切开置管+腹腔引流术组和穿孔部位置管+腹腔引流组的术后住院时间[(8.00±2.65)d和(10.14±2.15)d]显著短于胆囊置管+腹腔引流术组[(15.08±5.50)d,P<0.05]。随访发现,31例患儿合并胆总管囊肿,行胆总管囊肿根治手术(其中2例为外院手术);胆总管囊肿根治术距前次胆道穿孔引流手术或保守治疗时间间隔1~19个月。结论腹部超声检查和诊断性腹腔穿刺目前是儿童SPBD的主要诊断方法。虽然部分病例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痊愈,但联合胆道引流的腹腔引流术仍是SPBD重要的治疗手段。
陈巍陈亚军王晓曼刘婷婷张廷冲王大勇
关键词:腹腔穿刺腹腔引流
儿童慢性肠系膜缺血致急性肠坏死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提高儿科医生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12岁因慢性肠系膜缺血所致的急性肠坏死女性患儿,体重14 kg,身高115 cm,曾有6年餐后腹痛病史,以持续性腹痛3 d,伴呕吐入院。入院诊断为急性消化道穿孔。急诊行开腹探查,术中见空、回肠总长约150 cm(无肠旋转不良),小肠远端约80 cm肠管缺血性坏死,并2处穿孔。行坏死肠管切除,近端空肠造瘘术。术后待病情稳定后,行肠系膜上动脉超声、腹部增强CT及腹腔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均提示肠系膜上动脉管径细小,血流缓慢。通过Pubmed、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2019年10月前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行关瘘术后,给予经口饮食并于关瘘术后14 d出院。出院后1个月随访,患儿可进普食,但餐后腹痛症状无缓解,体重不增。术后半年,餐后腹痛症状缓解,体重未增长。结合影像学检查,考虑患儿急性小肠缺血坏死由慢性肠系膜缺血所致。文献检索,共有59例儿童慢性肠系膜缺血的病例报道。患儿的主要症状包括餐后不适或腹痛19例(51.4%),生长发育停滞或体重下降5例(13.5%),高血压或恶性高血压3例(8.1%),消化道出血并出血性结肠炎1例(2.7%),缺血性胃炎伴溃疡1例(2.7%),无明确症状17例(45.9%)。狭窄受累的血管包括: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肾动脉、髂外动脉、前支主动脉。治疗方法包括开腹手术血管成形术和介入治疗下的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绝大部分有症状的患儿,一次或多次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儿童慢性肠系膜缺血诊断困难,若能及时诊治,预后较好,否则可能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陈巍王晓曼刘婷婷王大勇张廷冲陈亚军
关键词:慢性肠系膜缺血血管成形术儿童
内镜下精准曲张静脉断流术治疗儿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初步评价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初步评价内镜下精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endoscopic selective varices devascularization,ESVD)的可行性。方法:对明确诊断为门静脉海绵样变、门静脉高压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4例患儿进行ESVD术。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为(6.70±1.41)岁,范围为4~7岁。总结分析病例特点、术中硬化剂与组织胶用量、术后恢复情况。结果:门静脉主干直径为(8.25±2.63)mm,范围为6~11 mm;肝脏弹性指数为(7.57±3.63)kPa,范围为4.08~10.90 kPa;最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值为(59.25±8.50)g/L,范围为51~68 g/L。食管静脉曲张程度1例F1、2例F2、1例F3,胃底静脉曲张程度1例F1、3例F2;食管硬化剂用量为(11.0±2.0)ml,范围为10~14 ml;胃底组织胶用量为(6.5±4.1)ml,范围为3.5~12.5 ml。术后1周复查所有病例均可见迂曲静脉部分萎瘪,食管曲张静脉可见血栓形成,胃底可见排胶溃疡,未见再出血;术后1个月复查1例出现排胶溃疡周围曲张静脉渗血,予组织胶再次填充封堵,余3例食管曲张静脉萎瘪、胃底仅见排胶溃疡;术后6个月复查排胶溃疡基本愈合,无再出血病例。结论:ESVD术可在不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情况下,利用胃镜通过自然腔道对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起到填充封堵断流的效果,可减少患儿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危及生命的风险。为Rex分流术后以及食管胃底静脉断流、脾切除术后再出血的患儿,提供了一条可行、有效的治疗途径。
刘璐张廷冲陈巍王大勇
关键词:食管胃静脉曲张门静脉海绵样变儿童
同卵双胞胎相继发生睾丸扭转一例
2010年
患儿,男,13岁,同卵双胞胎。哥哥因左侧睾丸疼痛红肿5h入院。不伴呕吐、无发热、否认阴囊外伤史。检查:左侧阴囊红肿明显,可触及质硬包块,约4.0cm×3.0cm,触痛阳性。左侧睾丸位置较对侧高,抬举痛阳性,精索区触痛阳性,左侧提睾反射未引出。右侧阴囊内睾丸可触及,无触痛。
陈巍张钦明
关键词:同卵双胞胎睾丸扭转阴囊红肿睾丸疼痛睾丸位置外伤史
儿童先天性腹内疝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儿童先天性腹内疝(congenital internal hernias,CIH)是较为少见的疾病。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儿童先天性腹内疝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7年3月至2015年7月间收治的44例先天性腹内疝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有44例患儿被手术证实为先天性腹内疝。其中男24例,女孩20例,男女比例为1.2:1。患儿的发病年龄为22h至13岁,平均3.9岁。小于1岁患儿腹内疝共19例,占总例数的43.2%,其中新生儿病例9例占总例数的20.5%。根据手术所见将44例患儿分为3组:十二指肠旁疝(paraduodenal hernia,PH)组2例,肠系膜裂孔疝(transmesenteric hernia,TH)组34例,腹腔内先天性索带所致内疝(hernia due to congeni talligament,CLH)组8例。十二指肠旁疝患儿的发病年龄为11.9岁,显著大于肠系膜裂孔疝组3.35岁(P=0.005)和先天性索带致内疝组4.05岁(P=0.009)。腹内疝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n=31,70.4%)、呕吐(n=35,79.5%)、血便(n=3,6.8%)、腹泻(n=2,4.5%)等;每个临床症状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有31例患儿接受腹部B型超声检查,其中21(67.7%)例患儿术前超声明确诊断内疝。手术中发现33(75.0%)例患儿有肠管坏死,TH组88.2%(30/34)的患儿疝入肠管坏死,显著高于PH组(0/2,P=0.024)和CLH组(1/8,P%0.001)。结论儿童先天性腹内疝是临床上一种少见的疾病。尽管术前很难明确诊断,但及时的手术治疗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陈巍王晓曼张廷冲
关键词:儿童腹内疝先天性超声检查
小儿大网膜囊肿诊疗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总结小儿大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探讨更加合理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2年8月我们收治的12例大网膜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儿均实施开腹手术或腹腔镜辅助手术切除病灶,术后均恢复满意,于术后7d内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出血、感染、肠梗阻、肠瘘等并发症。结论大网膜囊肿是小儿外科少见疾病,其手术治疗效果佳,但应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经腹腔镜辅助切除是手术治疗的新趋势。
李小松任松林刘璐陈巍王大勇
关键词:囊肿
儿童胆道扩张症与胰胆管合流异常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先天性胆道扩张症(CBD)临床病例资料,比较合并胰胆管合流异常(PBM)与无合流异常病例的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探讨PBM以及共同管长度与CBD的发病、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相关性,为CBD的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胆道扩张症病例临床资料,83例胆道扩张症患儿纳入研究,以MRCP中胰胆管共同管长度为分组标准,分为合流异常组(共同管长度≥5 mm,n=47)与非合流异常组(共同管长度<5 mm,n=36),研究指标包括发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共同管长度、胆道结石以及胆总管囊肿大小,研究结果采用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在临床症状中,发热、黄疸、白色大便及胆道结石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痛症状合流异常组多于无合流组(P<0.05);实验室检查结果AST、ALT、TBIL、DBIL及IBIL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淀粉酶检测合流异常组高于无合流异常组(P<0.05);合流异常组胆总管呈囊肿型32例(38.6%),梭型15例(18.1%),无合流异常组胆总管呈囊肿型26例(31.3%),梭型10例(12.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胆总管囊肿体积合流异常组小于无合流异常组(P=0.02)。结论先天性胆道扩张症合并胰胆管合流异常的患儿出现腹痛症状较早、较严重,同时血清淀粉酶较高,合并胰腺炎较常见,故易于做出早期诊断,可能也是本组胆总管囊肿体积较小的原因。本研究胰胆管共同管长短与先天性胆道扩张症的临床症状、肝功能、胆红素及血清淀粉酶等水平无明确相关性,故不能单纯以胰胆管共同管长度判断病情轻重。
刘璐张廷冲陈巍
关键词:胰胆管合流异常腹痛血清淀粉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