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学武

作品数:45 被引量:149H指数:7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7篇科技成果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腰椎
  • 10篇退变
  • 10篇椎间盘
  • 8篇软骨
  • 8篇椎体
  • 8篇脊柱
  • 7篇手术
  • 7篇退行性
  • 7篇退行性疾病
  • 7篇终板
  • 7篇疗效
  • 7篇颈椎
  • 6篇融合术
  • 5篇腰椎退行性
  • 5篇腰椎退行性疾...
  • 5篇软骨细胞
  • 5篇软骨终板
  • 5篇手术治疗
  • 5篇细胞
  • 5篇骨细胞

机构

  • 41篇皖南医学院弋...
  • 6篇皖南医学院
  • 2篇铜陵市人民医...
  • 1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安徽省淮南市...

作者

  • 44篇陈学武
  • 42篇徐宏光
  • 34篇刘平
  • 31篇王凌挺
  • 28篇王弘
  • 15篇黄德刚
  • 13篇宣华兵
  • 13篇丁国正
  • 10篇靳松
  • 7篇杨晓明
  • 4篇张玙
  • 4篇张玙
  • 4篇李逸峰
  • 4篇俞宏星
  • 4篇夏良政
  • 4篇姜宗园
  • 4篇杨晓明
  • 3篇李逸峰
  • 3篇赵泉来
  • 3篇卢林明

传媒

  • 9篇皖南医学院学...
  • 6篇解剖与临床
  • 5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临床骨科杂志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骨伤
  • 2篇国际骨科学杂...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安徽省运动医...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1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口服和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对于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的围手术期失血量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不同给药方式对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以及不良反应等各方面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接受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TXA不同给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前2 h口服2 g TXA;对照组在切皮前5~10 min予以1 g TXA静脉输注,术后6 h予以1 g TXA静脉输注1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输血率、静脉血栓形成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术前和术后1、3 d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3 d的Hb及HCT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拔管时间、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静脉血栓形成和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口服TXA与静脉注射TXA在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效果是相当的,且是安全可靠的,从节约医疗成本和使用便利性方面建议口服TXA。
齐美涛王舒颖王凌挺陈学武詹文豪朱孝峰王弘
关键词:腰椎氨甲环酸围手术期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被引量:2
2006年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椎间盘退变、脊柱运动节段不稳定和相应的神经根受压,导致腰背部疼痛、神经源性跛行和相应的神经支配区出现感觉、运动损害。持续性腰腿痛和(或)神经症状是手术治疗的指征。手术方法包括单纯减压、减压加后路植骨融合、减压加椎体间融合、减压加后路内固定融合和动力性稳定技术等。术前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手术方式、术中减压范围并掌握好内固定器械适应证。适度的减压和选择适当的融合节段是预防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关键。植骨材料主要选择自体髂骨。生物材料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随访证实。
陈学武徐宏光
关键词:退变腰椎滑脱手术治疗
单侧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加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靳松陈学武刘平黄德刚宣华兵王凌挺丁国正徐宏光王弘
该项目在原有丰富椎弓根固定经验的基础上,对腰椎生物力学进行研究并借鉴国外单侧椎弓根固定的经验,进行了有益的改进。对所需的手术节段在减压、椎体间融合的基础上行椎弓根固定,并对所需融合节段加用后外侧融合。
关键词:
关键词:腰椎退变性疾病融合术治疗
棘突间稳定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靳松陈学武刘平黄德刚丁国正王凌挺宣华兵徐宏光王弘
该项目运用棘突间稳定器这一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非融合固定器械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其设计意图都是在棘突间持续维持一定程度的撑开力,使腰椎始终处于前曲的状态。撑开程度随道腰椎的屈伸活动不断变化,这些设计适合在腰椎屈曲时适当松开...
关键词: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
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系列研究
靳松陈学武刘平黄德刚宣华兵王凌挺丁国正徐宏光王弘
该项目以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及术中切取的椎间盘及终板软骨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免疫组织化学及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系统研究了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组织学评价、一氧化氮及其合成酶和IL-6在腰椎间盘退...
关键词:
关键词:脊柱退行性疾病动物实验免疫组织化学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调查我科2005年4月~2007年2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型治疗的15名患者。术后疗效评价采用直观类比评分调查。结果:15例穿刺均成功,有1例骨水泥渗漏到椎体侧方,1例渗漏到椎前静脉,但均无临床症状,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疼痛完全缓解12例(12/15),显著缓解5例(3/15),VAS评分术前平均7.37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平均2.17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6个月无疼痛再发。结论:PVP手术操作简单、安全,能有效地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疼痛,近期疗效较满意。
陈学武徐宏光王弘刘平王凌挺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型术
硫酸钙生物骨水泥在填补骨缺损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分析和总结可注射硫酸钙骨水泥在填补骨缺损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8年1-11月采用可注射硫酸钙MIIG X3(minimally invasive injectable graft X3)填补骨的良性病变切除或创伤后遗留骨缺损8例。8例均为男性,年龄19-57岁,平均(41.1±14)岁。部位:脊柱1例,股骨远端1例,胫骨远端2例,肱骨近端1例,指骨1例。术后X线片随访评价MIIG X3吸收及自身骨长入替代的情况。结果:应用可注射硫酸钙填补骨缺损,术中即刻可获局部骨样强度,骨缺损充盈满意;本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4-12个月。X线片观察显示MIIG X3完全吸收并被自体骨替代需6-10周,吸收速度略快于骨长入。结论:可注射硫酸钙MIIG X3填补骨缺损,简单易行、并发症少;材料可吸收并被自身骨替代,是目前填充良性骨缺损的最佳人工材料之一。
刘平徐宏光王弘陈学武宣华兵黄德刚王凌挺
关键词:可注射硫酸钙骨缺损
阻断软骨终板营养对终板软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观察阻断新西兰白兔椎体软骨终板营养途径对终板内软骨细胞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平均分为实验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颈前路显露椎体,使用0.5mm钻头分别在C4、C5椎体上、下缘,C3椎体下缘,C6椎体上缘靠近软骨终板处钻孔,孔外缘位于终板软骨下缘,深度至椎体后缘(术中X线机透视确定),孔中用Stryker骨水泥填塞(0.5ml),假手术组仅切开皮肤后缝合,对照组不做处理。术后4周及8周切取软骨终板标本,用HE染色和原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终板软骨细胞密度和软骨细胞凋亡。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终板软骨细胞密度较假手术组及对照组下降明显,细胞凋亡增加(P<0.05);术后8周,实验组细胞密度下降及细胞凋亡增加较术后4周更为明显(P<0.05);实验组4周及8周细胞密度和细胞凋亡数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阻断软骨终板营养途径可导致终板软骨细胞密度下降,细胞凋亡增加。
徐宏光陈学武卢林明刘平夏良政
关键词:软骨终板软骨细胞退变凋亡
经皮前路腰骶轴向融合的骶前影像学及解剖学研究
2012年
目的:研究测量国人成人骶前区域相关的影像学和解剖学数据,为安全精确应用经皮前路腰骶轴向融合(Ax-iaLIF)技术提供依据。方法:①回顾分析68例腰痛患者影像学资料,分别采用CT增强扫描测量双侧髂血管到S1,2间隙中点的距离;腰骶MRI正中矢状位片上测量各骶椎间隙和各椎体中点到直肠系膜的最短距离。②解剖成人尸体标本25具,测量髂内外血管、骶正中动静脉到S1,2间隙水平中点的距离及S1前孔内缘间的距离,并观察骶前静脉丛血管和神经,确定手术冠状位的"安全操作空间"。结果:影像学显示CT上距离S1,2间隙中点最近的血管均为两侧髂内静脉,双侧髂内静脉距离男性和女性分别为(57.7士4.9)mm和(70.10±9.0)mm(P<0.05);在MRI上测量,男性骶骨前缘到直肠系膜最短距离的中位数为10(3~23)mm,女性为6(3~18)mm,男性与女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解剖学数据显示:"安全操作空间"大小男性(57.60±5.11)mm、女性(70.01±8.99)mm。S1前孔内缘距离男性(34.95±3.50)mm;女性(31.98±2.99)mm。骶正中动脉无变异;骶正中静脉壁薄,变异较大,存在率为48%。结论:"安全操作空间"的影像数据与解剖数据接近,研究结果可作为国人器械和融合器的开发参考依据。在透视引导下尽可能沿骶骨正中线操作,可保证AxiaLIF技术的安全性。
靳松彭建强徐宏光刘平陈学武李怀斌
关键词:骶前间隙
转化生长因子β1及血管内皮细胞因子在颈椎病椎体软骨终板中的表达变化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TGFβ-1、VEGF在终板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探讨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TGFβ-1、VEGF在15例颈椎病及13例正常椎体软骨终板中的表达,并对其阳性表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TGFβ-1在正常终板软骨细胞表达的阳性细胞数为39.0%±1.96%,与颈椎病终板软骨细胞表达的阳性细胞数28.2%±2.1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正常的终板软骨细胞表达的阳性细胞数为22.2%±2.13%,与颈椎病终板软骨细胞表达阳性细胞数14.3%±1.6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和VEGF共同参与了椎间盘退变的形成和发展,在椎间盘退变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调节细胞因子(TGFβ-1、VEGF)在终板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可能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徐宏光陈学武卢林明王弘刘平丁国正
关键词:终板转化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