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黎明
- 作品数:10 被引量:7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 2016年
- 目的分析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4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对移位不明显的10例跟骨骨折患者实施保守治疗,对30例移位明显的跟骨骨折患者实施克氏针闭合撬拨复位以及切开复位植骨钢板固定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在对症治疗后优良率为92.5%;治疗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和AOF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症治疗跟骨骨折能够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应引起临床高度关注,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临床医疗服务。
- 陆黎明刘进炼凡桂勇孙斌
- 关键词:跟骨骨折
- 手指钝性离断伤断指再植的手术治疗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研究分析手指钝性离断指应用伤断再植手术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选取在2011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取的50例手指钝性离断伤患者,为以上患者实施断指再植手术治疗,对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详细的阐述。结果 50例患者经过断指再植术治疗后,46例患者断指成活(92.00%),失败4例(8.00%);本次50例患者满意度高达(92.1±2.3)分,为优秀。结论手指钝性离断指应用伤断再植手术治疗后的成活率较高、美观度高,对尽快恢复手指关节功能的意义重大。
- 陆黎明
- 关键词:断指再植手术疗效
- 退变性腰椎椎体间脊柱融合术中不同植骨材料的应用对比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比较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和BMP复合骨等植骨材料在退变性腰椎椎间体脊柱融合术中的疗效,分析对比三种材料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因退变性腰椎椎体行椎体间脊柱融合术的患者144例,根据术中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A组(自体骨植入)、B组(同种异体骨植入)、C组(BMP复合骨植入)三组,每组38例。分析比较三组患者术后3、6、12和24个月时的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及JOA评分。结果 (1)椎间隙:三组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第3、6、12和24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第3、6、12和24个月高度小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植骨融合率:A、C组在术后第24月的骨性融合率达100%,均高于B组的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疗效:三组JOA评分A、C组优良率基本一致,且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和BMP复合骨在退变性腰椎椎间体脊柱融合术中疗效相近,且均优于同种异体骨,而BMP复合骨具有无创取材、植骨量充足、排斥反应小的优点,可在临床首选使用。
- 谭伟张叶松刘进炼陆黎明
- 关键词:脊柱融合植骨
- 第二跖趾关节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拇指特殊类型缺损
- 2013年
- 目的探讨第二跖趾关节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拇指特殊类型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0例伴有掌指关节缺损的拇指复合组织缺损,应用第二跖趾关节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跖趾关节重建掌指关节,皮肤软组织瓣修复复合组织缺损。结果 10例复合组织瓣均成活,术后手指外形好,功能满意。结论利用第二跖趾关节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拇指特殊类型缺损,既修复了手指复合组织缺损又使掌指关节功能大部分恢复,是修复伴掌指关节的拇指复合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 王汉荣刘进炼周青陆黎明凡桂勇
- 关键词:跖趾关节缺损拇指
-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入住的12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与对照组(膝前正中入路手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均获18~37个月随访,平均(24±6)个月;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切口感染及内固定失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步态、膝关节稳定度、活动范围及Merchant量表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前后联合入路会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伤口感染及内固定失效概率,但不能减轻患者疼痛。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方式要优于膝前正中入路。
- 陆黎明刘进炼张叶松凡桂勇孙斌
- 关键词:胫骨骨折骨折固定术随访研究
- 骨科创伤感染VSD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针对骨科创伤感染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骨科接受诊治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考查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考查组利用VSD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则利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考查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为(15.68±8.32)d;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为(23.24±16.45)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VSD技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具有很明显的效果,患者接受治疗后伤口愈合快,有效减少了治疗时间,加快了患者康复的速度。负压封闭引流术是一种安全性能高、见效快的方法,值得广泛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 陆黎明刘进炼凡桂勇
- 关键词:骨科创伤感染负压封闭引流术
-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临床治疗分析被引量:17
- 2018年
- 目的比较几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3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组(对照组),固定内外踝、下胫腓克氏针外固定手术治疗组(观察组1)以及固定内外踝、下胫腓螺钉固定、下腓联合韧带修复治疗组(观察组2),对比分析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固定内外踝,下胫腓螺钉固定、下腓联合韧带修复治疗组骨愈合时间、骨不连发生率和二次治疗发生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及固定内外踝,下胫腓克氏针外固定手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愈合优良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及固定内外踝,下胫腓克氏针外定手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外踝固定,下胫腓螺钉固定、下腓联合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效果较好,而且骨不连发生率和二次治疗发生率低。
- 陆黎明刘进炼张叶松凡桂勇孙斌
-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手术治疗保守治疗
- 微型钢板与空心钉在后踝大块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与空心钉在后踝大块骨折(后踝骨折块>25%踝关节面)内固定手术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7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收治的后踝大块骨折患者70例,男性39例,女性31例;年龄18~75岁,平均47.8岁。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空心钉组和微型钢板组,各35例,空心钉组行空心钉内固定术,微型钢板组行微型钢板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踝关节功能、踝关节活动度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钢板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空心钉组[(7.23±1.49)d vs.(9.15±1.84)d、(12.47±2.26)d vs.(15.38±2.59)d、(8.15±0.73)周vs.(9.34±0.76)周,P<0.05]。术前两组患者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Olerud-Molander踝关节评分(O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微型钢板组显著高于空心钉组[(72.51±6.83)分vs.(63.92±6.59)分、(74.52±6.89)分vs.(65.83±6.94)分,P<0.05]。术前两组患者踝关节背伸角度及跖屈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微型钢板组活动角度显著大于空心钉组[(9.62±0.98)°vs.(8.15±0.93)°、(27.24±3.81)°vs.(22.85±3.46)°,P<0.05];微型钢板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显著低于空心钉组17%(P<0.05)。结论微型钢板在后踝大块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可促进术后恢复,提高患者踝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 陆黎明刘进炼张叶松谭伟凡桂勇
- 关键词:后踝骨折内固定钢板空心钉
- 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和交锁髓内钉治疗成人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5
- 2017年
- 胫骨中下段骨折多因高能量损伤所致,其中下段软组织条件差,如切开复位需要剥离较多软组织,会进一步破坏骨折端血供,致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风险增加[1]。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及交锁髓内钉均是目前临床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常用方法,其临床疗效各有优劣性[2]。本研究对比分析了成人胫骨中下段骨折治疗中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及交锁髓内钉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谭伟张叶松刘进炼陆黎明
- 关键词:胫骨中下段骨折锁定钢板髓内钉
- 两种韧带修复方式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疗效比较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两种韧带修复方式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84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例)和观察组(n=42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组同时修复浅层、深层韧带,对照组修复浅层韧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内踝间隙、术后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踝关节跖屈角度(17.45°±2.31°)、背伸角度(35.46°±3.48°)分别大于对照组的(12.37°±2.11°)和(27.61°±2.86°),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5.24%VS 8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90%VS 9.52%,P>0.05)。结论在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治疗中,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后同时修复浅层、深层韧带可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
- 陆黎明刘进炼张叶松谭伟凡桂勇
- 关键词:韧带修复踝关节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