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焱 作品数:14 被引量:26 H指数:4 供职机构: 解放军第187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腰椎骨折 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腰椎骨折的患者进行研究,按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2012年2月至6月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2012年7月至12月治疗的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四钉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并对2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以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6 9、0.633 6,P=0.721 9、0.527 8),经过1周的治疗,观察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以及Cobb角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05 7、2.840 2,P=0.008 0、0.005 5)。1年后的随访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以及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4 7、0.464 6,P=0.362 6、0.643 2);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与对照组的1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 0,P=0.045 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达96%,与对照组的8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477 9,P=0.013 2)。2组患者在12个月后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且无继发神经损伤加重情况。结论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腰椎骨折,可有效纠正成角畸形,恢复伤椎椎体高度,对脊柱稳定性有效地进行强化。 陆焱 云雄 梁昌海 韩贵宾关键词: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无神经损伤 腰椎骨折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STIR序列改良核磁分级系统 :建立一套在腰椎核磁STIR像上评价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影像学8级分级系统并检验其效度及可重复性. 方法:根据文献及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建立并优化一套基于腰椎间盘STIR序列上的腰椎间盘矢状位分级系统,评定了60例患者的... 潘文琦 王建 刘杰 陆焱 黄博关键词:腰椎间盘退行性变 核磁共振成像 骨科专科手术室提高手术效率的初步研究 2014年 目的探讨骨科专科手术室模式能否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同时不影响患者手术质量。方法与手术室合作建立骨科专科手术室(实验组),配备固定麻醉师、护士和手术医生,对专科手术室进行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及患者周转时间、患者术后并发症等资料进行记录,并与传统手术室(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总体上实验组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手术总体时间缩短了23 min(P<0.001),同时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19),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数量更少(P=0.03)。结论专科手术室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骨科手术效率,且不影响医疗质量。 陆焱 刘杰 云雄 黄智关键词:骨科手术 手术室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改良MRI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八级分级系统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建立一套在腰椎MRI短时间反转恢复(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序列图像上评价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改良STIR序列八级分级系统,并检验其效度及可重复性。方法根据改良Pfirrmann八级分级系统及MRI检查结果建立并优化一套基于STIR序列图像的腰椎间盘矢状位分级系统。以2011年4月-2012年2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7~85岁,平均50岁。对每例研究对象5个腰椎间盘(L1、2~L5、S1)行T2加权像及STIR序列扫描。由3位分级者独立分级后再共同分级,分级者之间的效度及可重复性采用一致率和Kappa系数进行分析。结果共同分级示,所有椎间盘中无1级椎间盘,2级83个(27.7%),3级87个(29.0%),4级66个(22.0%),5级31个(10.3%),6级15个(5.0%),7级12个(4.0%),8级6个(2.0%)。分级者自身达极强一致性(Kappa值0.822~0.952),组间达高度至极强一致性(Kappa值0.749~0.843)。分级者两次分级与共同分级比较,分级一致率为82.7%~92.7%,平均85.6%;13.9%的分级差异发生于相邻1个级别,0.5%为相邻2个或以上级别。结论对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可以采用改良STIR序列八级分级系统,提高了不同退变程度椎间盘分级的准确度。 潘文琦 王建 刘杰 陆焱 黄博关键词:腰椎间盘退行性变 MRI 军人与非军人腰椎间盘摘除术后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比较军人与非军人腰椎间盘摘除术后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并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87例军人(45例野战部队军人,42例机关军人)和87例非军人分成军人与非军人两组,均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常规腰椎间盘摘除术。术后均随访6个月,记录所有患者个人信息、随访期末工作能力恢复情况、术后1、3、6个月疼痛VAS评分、Roland-Morris失能量表、对手术效果是否满意,并进行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VAS评分显示所有患者术后疼痛显著缓解,但军人组疼痛缓解程度较差,与非军人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Roland-Morris评分显示术后所有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但军人组术后恢复情况较非军人组差,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末军人组恢复原有工作强度人数低于非军人组(P<0.05),而野战部队军人恢复原有工作强度人数又低于机关工作的军人(P<0.05);军人组术后残留腰痛症状比例较非军人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军人组对手术效果满意率为79.3%,显著低于非军人组的90.8%(P<0.05)。结论相对于非军人,军人椎间盘摘除术后整体效果较差,可能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有关,因此,在军事训练中加强腰椎疾患的预防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邹重文 陆焱 罗伟国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摘除术 军人 基于CT三维成像的经皮前路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相关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测量经皮前路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percutaneous anterior transarticular screw fixation,PATSF)相关参数,为提高PATSF的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50例成人志愿者进行寰枢椎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获取经寰椎上关节面内侧缘横断面、枢椎椎动脉沟冠状面和寰枢椎正中矢状面,观察寰枢椎骨性结构、椎动脉沟的走行,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出PATSF植钉位置、植钉角度、植钉长度及容许寰椎侧块分离情况的相关参数并进行分析。结果 PATSF植钉位置为枢椎椎体前下缘中点旁开4.0 mm较适宜,植钉最大外偏角度为(29.89±1.41)°,最小外偏角度为(4.37±0.87)°,最大后倾角度为(32.41±1.66)°,优化外偏角度为(17.13±0.88)°,优化后倾角度为(17.62±1.03)°,优化植钉长度为(41.57±0.79)mm。寰枢椎侧方关节面横径为(16.71±1.61)mm,容许寰椎侧块分离移位最大距离为(6.96±1.09)mm,占寰枢椎侧方关节面横径百分比为41.80%±5.69%。结论 PATSF优化植钉法安全可靠;寰椎侧块分离移位程度在一定范围内,仍允许关节螺钉植入。 陆焱 王建 刘杰 潘文琦关键词:寰枢椎 关节不稳定 CT三维重建 营养剥夺诱导髓核细胞凋亡诱导因子核转位的研究 2014年 目的 通过营养剥夺模拟体内髓核细胞退变微环境,检测促死亡蛋白凋亡诱导因子(AIF)的表达及细胞器定位。方法 体外分离获取大鼠尾椎间盘髓核细胞,将细胞分别置入正常环境[杜尔贝科改良型低糖培养基(DMEM/L)培养基、10%胎牛血清、21%O2]和营养剥夺环境(DMEM无糖培养基、无血清、1%O2)培养0、24、48、72 h后,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AIF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器定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存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酶标仪检测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se)活性。结果 细胞活性检测显示实验组活细胞比例分别为(82.0±2.4)%、(61.0±3.1)%、(42.0±2.9)%,较对照组的98%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细胞凋亡比例分别为(12.0±1.2)%、(32.0±1.6)%、(49.0±2.1)%,与对照组的2%比较明显增高(P〈0.05),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发橙色荧光的细胞比例分别为(80.22±2.31)%、(61.20±1.52)%、(15.01±2.91)%,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93.00±3.22)%,P〈0.05],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显示对照组细胞AIF蛋白主要位于线粒体内,而实验组细胞AIF从线粒体释放并转移至细胞核内,同时髓核细胞出现非典型性凋亡,酶标仪检测发现Caspase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营养剥夺可能通过降低线粒体膜定位,增加其通透性导致AIF释放并转位至细胞核,导致髓核细胞出现非典型性凋亡。 陆焱 刘杰 王建关键词:髓核细胞 凋亡诱导因子 核转位 微创前方小切口联合经皮空心拉力螺钉治疗青壮年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采用前方小切口切开复位联合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青壮年Gardenm、Ⅳ型股骨颈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3年8月对68例股骨颈骨折采用前方小切口切开复位联合经皮三枚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其中男45例,女23例,年龄(37.5±5.2)岁,按Garden分型,Ⅲ型45例,Ⅳ型23例,均于伤后3d内施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GardenⅠ、Ⅱ级复位,经随访12~60个月,无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发生,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优55例,良13例,优良率100%。结论采用前方小切口切开复位联合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青壮年Gardenm、Ⅳ型股骨颈骨折手术简便,创伤小,愈合率高,疗效良好,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方法。 郭瑛 云雄 彭波 黄智 李伟 徐昕 陆焱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空心钉 微创 青壮年 营养剥夺诱导髓核细胞凋亡与BNIP3蛋白表达上调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通过营养剥夺(低氧-无糖-无血清)诱导髓核细胞凋亡,检测髓核细胞线粒体蛋白BNIP3(bcl-2/AdenovirusE1819一kdProtein—Interacting Protein3)表达。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尾椎间盘髓核细胞,传代至P1代后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DMEM/L培养基(1000nag葡萄糖/L)、10%胎牛血清、21%O2;实验组:DMEM无糖培养基、无血清、1%02;分别将两组细胞培养0、24、48、72h后,免疫荧光检测BNIP3蛋白表达并定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结果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正常对照组细胞低表达BNIP3,定位于胞质且未结合线粒体,实验组显示随培养时间延长,BNIP3表达呈上升趋势,在72h明显增加,共定位发现BNIP3主要分布于胞质,并与线粒体相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正常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1.02±0.21)%,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分别为(4.22±0.34)%、(7.51±2.33)%、(19.93±2.58)%,线粒体膜电位结果显示实验组24、48、72h线粒体膜电位均不同程度降低,分别为(90.23±1.32)%、(87.30±2.21)%、(82.63±2.91)%,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94.21±3.96)%(P〈0.05)。结论营养剥夺可能通过诱导BNIP3表达增加并结合线粒体导致髓核细胞凋亡。 刘杰 陆焱 周跃 王建关键词:髓核细胞 脱噬作用 BNIP3 线粒体 微创前路经寰枢椎关节突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微创前路经寰枢椎关节突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2007年5月-2010年12月,对13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前路经皮关节突螺钉固定和内镜下植骨。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7~61岁,平均41.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5~14 d,平均7.4 d。合并横韧带断裂Jefferson骨折6例,齿状突骨折5例,游离齿状突2例。术前Frankel分级为D级2例,E级1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射线暴露时间和并发症,术后X线片观察寰枢椎稳定性,末次随访时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行薄层CT扫描三维重建评价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95~156 min,平均124 min;术中出血量30~105 mL,平均65 mL;放射线暴露时间30~64 s,平均41 s。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7个月,平均25.9个月。无血管、脊髓神经、气管、食道损伤及内植物失败等并发症。植骨融合时间6个月,动力位X线片未见不稳。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均为E级。寰枢椎融合率为84.6%(11/13);2例关节间隙未见连续性骨桥形成,但寰枢椎稳定。结论微创前路经寰枢椎关节突固定融合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具有微创技术优点。 陆焱 王建 郑文杰 刘杰 黄博关键词:微创外科 经皮固定 寰枢椎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