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宇
- 作品数:15 被引量:102H指数:5
- 供职机构:爱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胶州湾湾口夏季海流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
- 2014年
- 基于2009年夏季中潮时胶州湾湾口薛家岛-团岛断面的走航ADCP观测数据,分析了胶州湾湾口断面海流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湾口处海水运动以潮流为主,总体表现为驻波性质,强流发生在涨、落潮中间时刻。受岸线诱导,湾口海流在涨潮(落潮)时呈西北(东南)向,流速在断面上主要表现为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平流项引起的"潮流调整"效应使得断面北侧西向海流和南侧东向海流被加强,造成海流东西分量在水平方向上存在不对称性现象,即南北两侧海水运动涨、落潮不同步,欧拉余流呈现"北进南出"的形态。同时,东风分量会使得断面中心区域产生"表进底出"形态,而南北方向欧拉余流结构受风影响较小。
- 蔡忠亚刘哲陈子煜郭新宇高会旺
- 莱州湾口弱层结水体中沉积物再悬浮特征及其水平、沉降通量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近海悬浮物在海水中的运移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由于径流输入导致的水体层化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研究层结水体中沉积物受潮流、波浪影响的再悬浮特征有重要意义。2005年5月15日在黄河口西侧18海里处的莱州湾口设立了一个周日连续观测站,试图揭示弱层结水体中悬浮物的再悬浮特征及其水平、沉降通量。利用ADCP回声强度反演得到了高分辨率的悬浮物时空分布,在详细分析潮流、波浪以及密度层结变化的基础上,指出以上诸因素是影响沉积物再悬浮的主要机制。潮流和波浪联合作用于底床使沉积物起动进入水体,而层结强度与位置的变化则是起动的沉积物能否有效再悬浮(进入水体中、上层)的调控机制。在波浪和层结的影响下,涨潮时更多沉积物再悬浮进入水体,使得一个半日潮周期内出现指向湾内的悬浮物水平净通量。由于密度层结抑制水体湍流扩散强度,阻碍层结界面处物质交换,导致悬浮物浓度垂向梯度增大,进而增大悬浮物沉降通量。
- 原野江文胜高会旺郭新宇
- 关键词:沉积物再悬浮沉降通量
- 对马海峡水团组成对日本海温盐分布影响的季节及年际变化
- 2019年
- 基于WOD13(World Ocean Database 2013)的温盐观测资料,分析了对马海峡断面和日本海内一断面上温盐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利用水团组成混合比的方法探讨了对马海峡断面处的水团组成对日本海内断面上温盐分布的影响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研究表明:对马海峡断面上水团组成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整个水层被高盐水占据;夏季,对马海峡表层出现高温低盐水,底层为高盐水,次表层为表层低盐水和底层高盐水的混合水体;春秋为过渡季节。日本海断面上,秋季温盐分布最为复杂,表层为高温低盐水,次表层为高盐水,其下为低温高密水。两个断面季节变化对比可以看出,夏季对马海峡断面处的水团组成会影响秋季日本海断面上的温盐分布。夏季对马海峡表层和次表层水是秋季日本海断面表层50m以浅出现低盐水的主要原因;对马海峡深层高盐水主要影响秋季日本海断面50~150m水层,混合比可达0.82;其下为日本海固有水。夏季对马海峡处水团组成的年际变化也会影响秋季日本海断面上温盐分布的年际变化。长江流量较大的年份,夏季对马海峡表层和次表层低盐水的核心盐度值偏低,秋季其在日本海断面上的混合比就高于其他年份;对马海峡底层高盐水在日本海断面上混合比的年际变化则决定于其影响水层上的流场结构和温盐分布。
- 朱梦琪史洁郭新宇高会旺
- 关键词:对马海峡年际变化
- 南、黄海及青岛地区大气气溶胶中无机氮组分的研究被引量:34
- 2007年
- 于2004年冬季在青岛地区采集了大气气溶胶TSP(总悬浮颗粒物)样品,并于2005年3月和5月航次采集了黄、南海TSP和安德森分级样品,分析了气溶胶中无机氮组分(NO2^-、NH4^-、NO3^-)的浓度,探讨了相应区域大气颗粒物中各种无机氮离子的区域分布、粒级分布.青岛地区冬季TSP的月平均值为102.00-227.00 μg·m^-3;黄海TSP浓度为80.00-130.00μg·m^-3,低于青岛地区;南海TSP浓度最低,在30.167μg·m^-3以下.NH4^-N是南、黄海及青岛地区大气气溶胶中主要的无机氮组分,占到总无机氮含量的53.14%-94.72%;其次是NO3^- -N。占到总无机氮含量的4.75%-46.64%;NO2^- -N对无机氮的干沉降贡献很小。仅占不到0.54%.NO3^- -N的粒径范围较宽,多数呈现双峰分布,峰值出现在4.7-7.0μm和2.1-3.3μm范围内;NH4^+ -N的粒径分布范围较窄,主要集中于1.1μm以下的细粒子范围内;NO2^- -N性质不稳定,其分布比较复杂.近年来,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增大增加了青岛地区大气气溶胶中NO3^- -N的含量.
- 于丽敏祁建华孙娜娜石金辉高会旺郭新宇
- 关键词:气溶胶无机氮TSP
- 基于WOD数据集的西北太平洋混合层内营养盐浓度初步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本文将WOD13(World Ocean Database 2013)中营养盐(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的观测资料重新构成1°×1°的气候态平均场,结合Argo气候态月平均混合层深度数据,对西北太平洋混合层内营养盐浓度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层内的营养盐平均浓度在30°N以北海域均沿纬向分布,且浓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与夏季相比,在日本海和日本以东寒暖流交汇处的混合层内,冬季营养盐平均浓度明显增加;在黑潮主流及其附近海域,冬季营养盐平均浓度略有增加。根据混合层内营养盐总量的冬夏变化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种类型:冬季增加型、冬季减少型、冬夏不变型Ⅰ(垂向分布不变)和冬夏不变型Ⅱ(垂向对流补偿)。仅靠生物生化作用和垂向混合是无法完全解释这些变化的,海流的水平输运也会对混合层内的营养盐供给产生一定影响。
- 杨海燕毛新燕郭新宇
- 关键词:营养盐
- 台湾岛以东黑潮热输运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被引量:1
- 2020年
- 黑潮热输运对我国沿海区域气候变化及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基于JCOPE2(Japan Coastal Ocean Predictability Experiment 2)模式1993—2016年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计算了通过台湾岛以东24°N KET(Kuroshio East of Taiwan Island)断面的黑潮热输运,分析了其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结合ONI指数(Oceanic Nino Index)探讨了其与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KET断面黑潮热输运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夏季较大,秋冬季偏小;年均值为1.98 PW(1 PW=1015 W),标准差为0.18 PW,热输运强年为1996—1997年和2015年,热输运弱年为2000年, 2002年和2013年。超强ENSO过程对黑潮热输运有显著影响。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台湾岛以东黑潮热输运明显增加,热输运极大值超前ONI指数极大值约5~10个月。利用方差分析得到流速方差项对KET断面黑潮热输运总时域方差贡献最大,解释了热输运总方差最大值的77%,其次是温度与流速协方差项以及温度方差项,分别解释了热输运总方差的15%和6%。
- 杨敏孙群王思佳郭新宇
- 关键词:年际变化ENSO方差分析
- 海平面下降对日本海表层环流的影响
- 2023年
- 本文基于POM海洋模式,通过改变地形条件进行了不同海平面下的数值实验,探讨了日本海表层环流场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随着海平面的下降,日本海南部的对马暖流及其分支逐渐减弱,海平面降低至-90 m和-100 m时,对马暖流的东朝鲜暖流分支和日本近岸分支几乎消失;而日本海北部的寒流强度基本保持不变,仅寒流主轴位置逐渐向北移动。且海平面的下降使对马海峡流量逐渐减小,进而导致对马暖流的强度逐渐减弱,影响范围也不断缩小。研究结果对过去古海洋海平面变化过程中日本海表层环流的改变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 杜凯伦郭新宇郭新宇郑军勇毛新燕
- 关键词:数值模拟海平面对马暖流
- 吐噶喇海峡内潮的能量收支和大小潮变化
- 2019年
- 吐噶喇海峡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内潮产生区域,该区域内产生的内潮对于东海陆架和西北太平洋的混合和物质输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平分辨率为3km的JCOPE-T(JapanCoastalOcean PredictabilityExperiment—Tides)水动力学模式的结果表明,吐噶喇海峡的内潮主要产生在地形变化剧烈的海山和海岛附近,其引起的等密面起伏振幅可达30m。吐噶喇海峡的内潮在垂直于等深线方向分为两支向外传播:一支向西北方向传播,进入东海陆架后迅速减小;另一支向东南方向传播,进入西北太平洋。吐噶喇海峡潮能丰富,其在约半个月内的平均输入的净正压潮能通量为13.92GW,其中约有3.73GW转化为内潮能量。生成的内潮能量有77.2%在当地耗散,传出的内潮能通量为0.84GW,主要通过西北和东南两个边界传出。该区域潮能通量有显著的大小潮变化,大潮期间输入的正压潮净能通量和产生的内潮能通量均约为小潮期间的2倍,但其主要产生区域基本不变,且内潮能量耗散比率均在产生的内潮通量的76%—79%。另外,内潮能通量的传播方向也没有发生变化,仍主要通过西北和东南两个边界传出。因此,大小潮的变化仅影响吐噶喇海峡处产生的内潮能量的大小,不影响其产生区域、传播方向和耗散比率。
- 郜婕毛新燕郭新宇
- 关键词:内潮COASTALOCEANPREDICTABILITY
- 2000—2005年莱州湾盐度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被引量:27
- 2010年
- 基于2000年8月,2002年8月,2004年9月,2005年5月,2005年7月及2005年9月莱州湾的大面观测资料以及黄河利津站2000—2005年入海径流量资料,分析了黄河入海径流对莱州湾盐度分布的影响,通过计算莱州湾的平均盐度发现2003年之后莱州湾平均盐度较2003年之前明显降低。在考虑黄河入海径流量、降水、蒸发及与北黄海的水交换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箱式模型,并以此模型模拟了近年来莱州湾平均盐度的变化,同样看到莱州湾平均盐度的显著降低已在2003年发生,其主要原因是黄河入海径流量的增加。分析模型结果得出近年来黄海入海径流量的变化不仅决定着莱州湾平均盐度的年际变化,而且还主导着莱州湾月平均盐度的变化。
- 赵鹏江文胜毛新燕高会旺郭新宇
- 关键词:盐度黄河径流量
-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营养盐的输送通量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为研究潮间带区域营养盐的时空变化特点和输送通量,于2007年9月、2008年4月和2008年7月在黄河三角洲南部潮间带设置三个15 h连续站,监测溶解NO3-N、NH4-N、NO2-N、PO4-P、Si03-Si以及溶解总氮(DTN)和溶解总磷(DTP)含量。结果表明:(1)秋、春和夏季DTN的浓度范围分别为27.55~88.53μmol/L(平均为57.79μmol/L)、96.00~249.75μmol/L(平均为168.65μmol/L)和92.97~265.33μmol/L(平均为173.00μmol/L);DTP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22~3.14μmol/L(平均为1.05μmol/L)、1.04~5.27μmol/L(平均为2.41μmol/L)和1.40~8.03μmol/L(平均为4.60μmol/L)。(2)该潮间带区域N主要来自陆源输入;秋季DIP和DTP与陆源输入有关,而春季和夏季主要来自沉积物的释放;DISi来自陆源输入。(3)计算表明,该区域对开放海域水体的营养盐输送量(DIN为15.70×107μmol/m2,DIP为0.46×107μmol/m2)远大于沉积物对水体的营养盐补充(DIN为6415.36μmol/m2,DIP为5.28μmol/m2)和浮游植物的对营养盐的吸收(DIN为5235.13μmol/m2,DIP为147.77μmol/m2)。
- 张鹏邹立姚晓郭新宇高会旺山口一岩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潮间带营养盐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