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连杰 作品数:290 被引量:740 H指数:14 供职机构: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对野、家鼠型病毒多肽抗原的抗体应答 被引量:1 1989年 应用兔抗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血清及EHF病人血清对野、家鼠型EHF病毒多肽抗原进行免疫识别,发现两型病毒多肽抗原间稍有差异。不同流行地区EHF病人血清大多数可与两型病毒49.6ku(50kd)多肽反应,提示该多肽可能是EHF病毒引起机体抗体应答反应的主要抗原成分。并对EHF病人血清中针对两型病毒多肽抗原的抗体检出率与临床病程及病型的关系进行了观察。 杨东亮 李方和 沈汉馨 喻植群 宋佩辉 郝连杰关键词:出血热 抗原 抗体应答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诊断价值 1995年 弥散性肺部病变往往伴有相同的临床症状、相似X线图像和无特征的肺功能改变,但可由完全不同的疾病所致,其中包括间质性肺部疾病、恶性病变或非典型性肺炎等。不采取侵袭性诊断措施,往往不可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也不可能在这些疾病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如果痰液检查不能达到诊断目的,必须从呼吸道深处获取细胞材料,作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为此常采用下列三种方法:1.开放性肺活检;2.经支气管活检;3.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检查。 J.Barth 郝连杰关键词:支气管肺泡 灌洗液 灌洗 丁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被引量:1 1993年 郝连杰关键词:丁型肝炎 抗原 RNA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和肝组织前S蛋白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1989年 采用本室建立的标记抗生物素-生物素酶联免疫试验及间接酶免疫试验进行血清与肝组织前S蛋白检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肝组织前S_1和前S_2的检出率略高于血清标本;血清前S_1和前S_2的相对含量与同一患者肝内前S_1前S_2阳性细胞数有一定正相关关系,但与前S_1、前S_2表达方式及其肝脏病理变化无明显关系。 胡克勤 李方和 喻植群 郝连杰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前S蛋白 肝病 炎症的实验室指标 被引量:4 1995年 机体对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损害作出炎症反应,以提高防御能力,清除损伤以及重建受损的组织结构。炎症可以由于感染性病原体、机械性、温度或化学性组织损伤、不同原因的坏死以及免疫和自身免疫反应导致。 在损伤局部,炎症的连锁反应起始主要表现为自组织巨噬细胞和血液中的单核细胞,释放出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这些释放出的细胞因子和其他因子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分子和趋化作用的诱导。 R.Voll G.R.Burmester 郝连杰关键词:炎症 RNA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病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1999年 采用双重PAP法检测丙型肝炎肝组织中HCV-NS5;采用直接酶标法检测丁型肝炎肝组织中HDAg;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SP)方法检测庚型肝炎肝组织中HGV-NS5。结果在免疫病理表达中,阳性信号的位置、形态和阳性肝细胞在肝小叶的分布及周围淋巴细胞的浸润等在3型肝炎中有较明显的差异。说明免疫病理表达中有可鉴别诊断的不同特点,为临床防治和预后判断提供了依据。 孙毅 徐友珍 李育贤 郝连杰关键词:免疫病理 肝炎 病毒性肝炎 RNA 丙型肝炎肝组织中HCV RNA和HCV NS5抗原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1 1999年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肝组织中HCVRNA与HCVNS5抗原分布及其与肝组织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4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肝组织中HCVRNA和HCVNS5抗原表达状况,采用Knodel方法评价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结果分别有21例(618%)和24例(706%)患者肝组织中检出HCVRNA和HCVNS5抗原.HCVRNA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肝细胞浆中,在胆管上皮细胞和炎性浸润细胞中也可检出,其分布与肝组织炎症坏死无固定解剖学关系.HCVRNA与肝组织中HCVNS5抗原表达正相关,但二者在肝组织中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HCVNS5抗原的表达与肝组织损伤相关.结论丙型肝炎肝组织中HCVRNA和HCVNS5抗原表达相关。 赵西平 沈汉馨 田德英 张东绅 彭志海 杨东亮 郝连杰关键词:丙型肝炎 RNA HCV 肝组织损伤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分类和自身抗体对发病机制及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1 1999年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原因不明症状群,病毒、细菌、化学物质和药物是遗传敏感个体诱发自身-参与炎症性疾病过程的潜在病因。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根据许多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自身抗体是重要的诊断指标,常规实验室的检测方法是间接免疫荧光法。然而,间接免疫荧光法并不能区分个别抗体抗原系统,过去数年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Michaels P.Manns 郝连杰关键词: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抗体 发病机制 有关“e”抗原的某些新观念 被引量:4 1989年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对HBV基因结构及其表达的了解越来越清楚,对e抗原系统认识越来越精细,并更新了过去对e系统某些观念,现将这方面进展综述如下: 一、e抗原的分子结构及与HBcAg的关系1.前C区(pre—C)区的发现已经证明HBV含有四个开读框架,分别称为S、C、X、P编码区。其中C区编码核衣壳蛋白(HBcAg)P22或P22P19多肽。现发现C区含有两个起动编码(AUG)信号,分别位于第1814与1901位。如将第1901位置的AuG作为合成的起动信号,那么可把第1814与1901间区域称为前C区。 张永源 郝连杰关键词:E抗原 肝病 乙肝病毒 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92年 自从1975年建立甲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方法之后,人们发现多数输血后肝炎并不是这些病原体或其它如巨细胞病毒与EB病毒所致,故将这类肝炎称为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其病原体不明,经过10余年的研究,直至1989年美国Cliron公司的研究者们才将这种肝炎的病原体,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成功,并建立了检测这种病原体的技术,证实这种新发现的病原体是输血后与散发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因。将这种病原体称为丙型肝炎病毒(Heptitias C Vi-rus,HCV)。 郝连杰关键词:丙型肝炎 分子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