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艳秋

作品数:7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5篇白血
  • 5篇白血病
  • 3篇早幼粒细胞
  • 3篇早幼粒细胞白...
  • 3篇粒细胞
  • 3篇粒细胞白血病
  • 3篇急性
  • 3篇急性早幼粒
  • 3篇急性早幼粒细...
  • 3篇急性早幼粒细...
  • 3篇急性早幼粒细...
  • 2篇造血
  • 2篇出血
  • 1篇单倍体
  • 1篇单倍体相合
  • 1篇单倍体相合造...
  • 1篇单抗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减少

机构

  • 7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青岛市市立医...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邯郸市中心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赵艳秋
  • 5篇范圣瑾
  • 3篇周晋
  • 2篇张卓
  • 2篇赵艳红
  • 2篇李丹丹
  • 1篇张莹
  • 1篇张迎媚
  • 1篇温磊
  • 1篇杨昆鹏
  • 1篇马晓军
  • 1篇李晓霞
  • 1篇路瑾
  • 1篇钟玉萍
  • 1篇张虹
  • 1篇李慧波
  • 1篇刘瑞霞
  • 1篇周霞
  • 1篇韩雪
  • 1篇刘扬

传媒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 1篇中华地方病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HLA-loss参与单倍体相合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机制
2022年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aplo-HSCT)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了供者来源的问题,逐渐成为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1]),可以用于治疗有移植指征但缺乏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匹配或需要紧急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
韩雪范圣瑾赵艳秋王雨竹李慧波
关键词: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复发
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微粒数量及促凝活性的影响
2012年
目的: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来源微粒(APL-MP)的促凝活性、表面组织因子(TF)表达情况、TF在其促凝活性中发挥的作用及分化治疗药物三氧化二砷(ATO)对上述指标有何影响。方法:选取3例初发APL患者,提取骨髓APL细胞,3名缺铁性贫血患者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分别用不同浓度ATO处理APL细胞24 h、48 h、72 h,收集细胞培养液提取微粒。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微粒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微粒表面TF表达情况检测;利用凝血实验比较不同组细胞释放微粒的促凝血活性;应用抗TF抗体抑制微粒促凝血活性实验检测TF在APL-MP的促凝血活性中发挥多大作用。结果:1.0μM及2.0μM ATO能显著促进APL细胞释放微粒。与正常骨髓来源单个核细胞释放的微粒相比,骨髓APL-MP的TF表达及促凝活性均显著增高,0.5μM及1.0μM ATO处理可以有效降低APL-MP的TF表达及促凝活性,且这一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各组APL-MP经抗TF抗体孵育后凝血时间显著延长。结论:APL-MP的TF表达和促凝学活性均显著增高,并且TF在APL-MP的促凝血活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TO能显著促进APL细胞释放微粒,低浓度ATO可以有效降低APL-MP的TF表达及促凝血活性。
赵艳秋张迎媚范圣瑾赵艳红李晓霞张卓孙丽丽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微粒促凝血活性三氧化二砷
一线含CD38单抗方案治疗原发浆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一线含CD38单抗方案治疗原发浆细胞白血病(pPC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青岛市立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邯郸市中心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8年12月1日至2023年7月26日接受一线含CD38单抗(即达雷妥尤单抗)方案治疗的pPCL连续病例24例,包括男13例,女11例,年龄[M(Q_(1),Q_(3))]为60(57,70)岁。根据外周血浆细胞比例将患者分为两组:浆细胞比例5%~19%组(n=14)和浆细胞比例≥20%组(n=10)。末次随访日期为2023年9月26日,随访时间为9.1(4.2,15.5)个月。收集患者临床基线特点、疗效、生存率、安全性等相关数据,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24例pPCL患者中,确诊时合并贫血患者16例(66.7%),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13例(54.2%),基线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40 ml·min-1·(1.73m 2)-1患者8例(33.3%),合并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患者13例(54.2%)。外周血浆细胞比例[M(Q_(1),Q_(3))]为16%(8%,26%)。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提示伴有17p缺失、t(4;14)或t(14;16)患者分别为6例(25.0%)、4例(16.7%)、4例(16.7%)。总缓解率为83.3%(20/24),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20.5(95%CI:15.8~25.2)个月,总生存时间(OS)未达到。预计1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75.0%和89.1%,预计2年PFS率和OS率分别为37.5%和53.4%。外周血浆细胞比例5%~19%组和外周血浆细胞比例≥20%组患者的PFS分别为未达到和20.5(95%CI:15.7~25.3)个月,OS分别为17.8个月和未达到,两组P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1p32缺失是与PFS相关的危险因素(HR=7.7,95%CI:1.1~54.9,P=0.043)。共17例(70.8%)患者合并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12例(50.0%)患者合并3~4级血小板减少,16例(66.7%)患者合并临床判定的感染,所有血液学不良反应和感染�
窦雪琳刘瑞霞刘扬彭楠温磊武悦李茜钟玉萍周霞廖爱军蒋卉男马晓军董会会范圣瑾赵艳秋胡代宏路瑾
关键词:多中心研究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激素抵抗与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效应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半定量RT-PCR的方法分别对ITP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Th1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的mRNA和Th2细胞因子IL-4、IL-6的mRNA进行了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ITP患者及对照组的血浆中的TNF-α含量.结果 IL-2、TNF-α、IFN-γ的mRNA表达量在ITP的患者(激素敏感和激素抵抗组)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2:1.27±0.67和1.32 ±0.61比1.02±0.57;TNF-α:1.21±0.45和1.59±0.79比1.07±0.51;IFN-γ:1.28±0.49和1.35±0.57比1.11±0.45,P均<0.05);而IL-4、IL-6的mRNA表达量在ITP患者(激素敏感和激素抵抗组)低于正常对照组(IL-4:1.06±0.51和0.84±0.65比1.37±0.53;IL-6:1.04±0.61和0.98±0.57比1.31±0.52,P均<0.05);在ITP患者中,激素抵抗组的TNF-α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激素敏感组和正常对照组(1.59±0.79比1.21±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患者激素抵抗组和激素敏感组的TNF-α含量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3.69±4.92) pg/mL和(19.73±4.66) pg/mL比(7.51±2.79)pg/mL,P<0.05],而且激素抵抗组的TNF-α含量较激素敏感组增高[(13.69±4.92)pg/mL比(19.73±4.66) pg/mL,P<0.05].结论 ITP患者表现为Th1细胞因子为主的表达,激素抵抗型ITP患者的TNF-α的表达增高.
赵艳红赵艳秋杨昆鹏张莹张卓周晋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激素抵抗TH1TH2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出凝血异常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20年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在近几十年取得明显的进展,但是诱导阶段早期死亡是非复发APL的主要障碍。出血是最常见的发病及死亡原因。原发性纤溶亢进、促凝因子过度释放、血小板异常、分化综合征以及感染诱发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是APL出凝血异常的主要机制。蒽环类药物能加重凝血紊乱,而全反式维甲酸(ATRA)/亚砷酸(ATO)可通过多种机制改善早期出凝血异常。本文就APL早期出凝血异常的临床表现、机制等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田梦瑶赵艳秋李丹丹周晋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出血相关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讨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患者出血相关早期死亡的发生率、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行单药亚砷酸诱导治疗的初发APL患者409例,记录出血相关早期死亡发生率和原因;选取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肌酐、尿酸10个参数,采用Cox回归分析出血相关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409例患者中44例发生出血相关早期死亡,诱导治疗30 d时累积出血相关早期死亡发生率为11.58%;出血相关早期死亡的原因依次为脑出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消化道出血。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0×10~9/L(HR=4.424,95%CI:2.308~8.483,P<0.001)、纤维蛋白原<1.0 g/L(HR=2.248,95%CI:1.220~4.145,P=0.009)、高肌酐(HR=2.459,95%CI:1.026~5.891,P=0.044)和低白蛋白血症(HR=2.684,95%CI:1.234~5.840,P=0.013)是APL患者出血相关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肌酐和白蛋白是APL患者出血相关早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田梦瑶金波范圣瑾赵艳秋李丹丹刘天娇周晋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出血
210例布鲁菌病患者的造血系统损害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 分析布鲁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患者血液系统损害与脾肿大的关系及布病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资料回顾性方法,收集2005 - 2016年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确诊的210例布病患者的血液系统损害情况资料,同时收集入选患者肝功、铁蛋白、D-二聚体与腹部彩超的检查结果。根据患者脾肿大与否分为脾肿大组与非肿大组,分析脾肿大与否对造血系统的影响。结果 在入选的210例患者中,脾肿大组101例,非脾肿大组109例;男性170例(80.95%),女性40例(19.05%);发病年龄(39.65 ± 10.79)岁;存在血液系统异常的共103例(49.05%);脾肿大组存在血液系统损害的为58例,非脾肿大组存在血液系统损害的为4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465,P 〈 0.05);伴转氨酶升高的患者为151例(71.90%),但转氨酶升高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0.192,P 〉 0.05);出现铁蛋白升高的为26例(12.38%),D-二聚体升高的为22例(10.48%)。脾肿大伴转氨酶升高的患者共93例,非脾肿大伴转氨酶升高的患者共58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9.204,P 〈 0.05)。结论 布病可引起血液系统损害,可能是由脾脏肿大造成的;布病患者多伴有转氨酶升高。
张虹赵艳秋范圣瑾
关键词:布鲁菌病血液系统损害脾肿大转氨酶升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