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义
- 作品数:29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辽东学院师范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论辛弃疾词的狂放精神
- 2009年
- 在众多词家中,辛弃疾之词处处凸现着一种不肯屈服于现实环境的狂放精神。具体可以表现为愤世嫉俗、傲立于世、嘲讽时世三个方面。从本质上来看,这种狂放精神就是一种进取精神,它的核心是对于不合理的传统以及现状的抗争与批判。
- 赵洪义
- 关键词:辛弃疾词狂放抗争
- 周恩来三篇讲话的文艺思想
- 2007年
- 周恩来曾对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出过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形成了周恩来的文艺理论体系。1959~1962年的《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对在京的话剧、歌剧、儿童剧作家的讲话》三篇讲话从文艺的服务对象、遵循文艺规律和发扬艺术民主三方面体现了周恩来的文艺思想,具有丰富深刻的内容和巨大的理论价值,在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与作用。
- 赵洪义
- 关键词:周恩来文艺理论艺术创作文艺思想
- 论新世纪武侠电影视觉中心的美学取向被引量:2
- 2008年
- 新世纪武侠电影注重影像造型,更多挖掘电影的视听元素,充分调动色彩和道具的作用,选取极度唯美的场景,运用数字化特技设计的武打场面,表现了视觉中心的美学取向。客观上说,这对于吸引观众对武侠片的热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以视觉快感为导向的创作倾向,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有些电影的晦涩难解,影响武侠电影中侠文化的弘扬,从而导致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匮乏。
- 赵洪义
- 关键词:武侠电影视觉中心
- 两代人的“残酷物语”——影片《十三棵泡桐》解读被引量:1
- 2008年
- 《十三棵泡桐》获得第19届东京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影片表面上描写现代一群中学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但深层挖掘不难发现导演也意在透过孩子折射出一个"成人世界"的残酷风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深深地影响着影片中的父亲一辈,他们迷茫、焦虑,失去信仰甚至人格,他们的残酷青春还在继续,而眼下这种残酷却又波及了他们的下一代。《十三棵泡桐》诉说的正是两代人的"残酷物语"。
- 赵洪义
- 关键词:焦虑浮躁
- 当代武侠电影暴力美学的渊源与特征被引量:7
- 2008年
- 暴力美学主要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追求,其目的是消解暴力。受中国传统文学中暴力表达及暴力与侠义共存的江湖文化的影响,当代武侠电影显示出鲜明的暴力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暴力的神圣化、伦理化,暴力动作的舞蹈化,暴力的浪漫化,暴力的喜剧化。当今电影创作有渲染暴力的趋势,无论从道德意义还是从美学意义讲,这都是不可取的。
- 赵洪义
- 关键词:武侠电影暴力美学渊源
- 新世纪武侠电影的情欲凸显与反思被引量:1
- 2008年
- 中国传统武侠电影中的情爱表现含蓄、清浅,这是东方人独有的关照世界的方式。而新世纪的武侠片中则有凸显情欲的趋势,这必将疏离、消解甚至葬送中国武侠电影的精神特质,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侠客志士、中国式的侠义精神以及中国文化独特的东方韵味都将随之消散。
- 赵洪义
- 典如潮涌 明心言志——论辛词之用典被引量:1
- 2009年
- 用典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辛词用典是独树一帜的,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看,都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辛词用典是为明心言志。所言之志分三种:建功立业之雄心,退隐闲居之操守,壮志难酬之悲慨。辛词以典明志,也反映出辛弃疾多元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使词由代言体变为言志体。
- 赵洪义
- 关键词:辛词用典言志
- 论宋词中通感修辞的审美价值
- 2018年
- 通感是中国古典诗文创作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宋词亦多用通感。宋词中通感修辞的运用具有多重审美价值,既能创造新奇的审美意象,又能强化深婉的审美境界,也增加了审美的多重维度,凸显了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的美的魅力。
- 赵洪义
- 关键词:宋词通感修辞审美价值
- 新世纪武侠电影的美学转向被引量:1
- 2007年
- 武侠电影以呈现奇特神秘的民族功夫,宣扬传统侠义精神,并采用丰富多彩的变幻形式屹立于国内外影坛。20世纪的武侠电影从美学角度分析,基本表现出一致性。但武侠电影进入新世纪后,显示了与世纪前迥异其趣的美学风格。在叙事模式、画面调度、侠之内涵、情爱表达等方面发生了美学转向。
- 赵洪义
- 关键词:美学风格
- 新世纪武侠电影与传统武侠电影之比较被引量:10
- 2007年
- 武侠电影以富有中国特色的武打设计和武打场面,动人的情节,以及鲜明的侠士形象和感人的侠义精神,弘扬传统的武侠文化,并迎合了人们的某种期待心理。20世纪武侠电影从各方面分析,大体表现出一致性。但进入新世纪后,武侠电影的叙事主题、叙事策略、人物塑造、影像风格、情节模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 赵洪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