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卫

作品数:13 被引量:291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生态足迹
  • 4篇水环境承载
  • 4篇水环境承载力
  • 3篇辽河流域
  • 3篇河流
  • 2篇载力
  • 2篇三江平原
  • 2篇湿地
  • 2篇时间序列
  • 2篇水环境
  • 2篇小叶章
  • 2篇小叶章湿地
  • 2篇仿真
  • 2篇仿真模型
  • 2篇承载力
  • 1篇多目标
  • 1篇多目标规划
  • 1篇研究方法
  • 1篇用水结构
  • 1篇玉米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山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3篇赵卫
  • 11篇刘景双
  • 4篇孔凡娥
  • 3篇王金达
  • 2篇窦晶鑫
  • 2篇顾康康
  • 2篇杨继松
  • 2篇王明全
  • 1篇秦胜金
  • 1篇周旺明
  • 1篇孙志高
  • 1篇张学林
  • 1篇任慧敏
  • 1篇于君宝
  • 1篇曹会聪
  • 1篇苏伟

传媒

  • 2篇资源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云南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能值的生态足迹方法在黑龙江和云南二省中的应用与分析被引量:33
2009年
能值生态足迹(Emergetic ecological footprint,EEF)是利用能值理论对生态足迹方法(Eco-logical footprint,EF)的一种改进形式。以黑龙江和云南为研究对象,利用EEF和EF对2004年二省生态可持续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EEF与EF在评价生态系统超载程度时结果悬殊较大:黑龙江EEF结果生态系统超载353%,而EF仅超载8.8%;云南EEF结果生态盈余923%,而EF结果系统超载6.0%。在目前消费水平下,按EEF计算黑龙江和云南分别能持续承载842×104和50 802×104人,而按EF计算则分别为3 507×104和4 166×104。虽然都以土地面积为核算单位,但两种方法所量化和表达的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二者研究的系统的边界也有所不同,因而所体现出的生态意义差距明显。EEF为评价生态可持续状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并且克服了EF的部分缺点,但是由于其自身的计算以及能值理论的特点,EEF评价结果也可能会与现实的生态可持续性状况有所偏差。
王明全王金达刘景双赵卫顾康康
关键词:承载力生态足迹能值
物元模型及其在区域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16
2006年
将灰色关联聚类法引入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在物元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聚类权重的区域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物元模型。通过实例分析将该模型与其它评价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该模型弥补了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聚类法的不足,评价结果合理,信息利用率高。
赵卫刘景双孔凡娥
关键词:物元模型水环境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述评被引量:49
2007年
回顾了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酝酿、兴起和发展阶段,总结了水环境承载力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承载机制,着重论述了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法。认为水环境承载力的进一步研究应该完善其基础理论和支撑理论,促进研究方法向模式化和模式的动态化方向发展,加强水环境承载力的应用研究。
赵卫刘景双孔凡娥
关键词: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枯落物分解及主要元素变化动态被引量:26
2006年
应用分解袋法研究了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枯落物的分解失重及其主要营养元素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小叶章枯落物的年分解速率为0.257,二次指数模型:Wt/W0=0.0399e-0.545t+0.9601e0.018t(R2=0.945)能更好地描述其分解失重动态。分解过程中,C、N、P、Ca的积累系数(NAI)<100%(P<0.05),元素发生了净释放;K、Na的NAI>100%(P<0.05),元素发生了净积累;Mg、Mn、Fe的NAI值与100%无显著差异(P>0.05),元素既有释放又有积累。分解16个月后,小叶章枯落物各元素总体释放率的大小顺序为:Fe>P>Ca>N>C>Mg>Mn>K>Na,而相应元素的释放量分别为:0.106、0.147、0.971、0.568、65.37、-0.017、-0.114、-0.209和-0.125 g.m-2。
杨继松刘景双于君宝王金达赵卫
关键词:三江平原
城市化对区域生态足迹供需的影响被引量:19
2008年
基于1994—2003年吉林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建立了城市化水平与生态足迹、生态盈亏、生态足迹强度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吉林省生态足迹、生态盈亏、生态足迹强度与城市化率呈显著相关;生态足迹随城市化的发展由1994年的每人1.59hm2增至2003年的每人2.23hm2,主要受城市化率和第三产业比例的影响;建筑用地、草地和化石燃料用地生态足迹的变化较显著,建筑用地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以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比例为主,草地和化石燃料用地生态足迹主要受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源于居民消费水平的驱动作用,吉林省生态赤字渐趋恶化,从1994年的每人0.319hm2增至2003年的每人0.923hm2;草地和化石燃料用地生态盈亏的变化最显著;在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优化的驱动下,研究期间生态足迹强度从每万元4.14hm2降至2.35hm2,而且仍具有较大的降低空间.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吉林省可以消除生态赤字、实现自然资源的供需平衡.
赵卫刘景双孔凡娥窦晶鑫
关键词:生态足迹城市化时间序列
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的比较优势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建立了用水比较优势的计算模式,用以计算和分析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的比较优势;并应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该省用水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1997年~2005年辽宁省工业用水和林牧渔用水具有相对优势,但是灌溉用水始终处于比较劣势,用水效益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的影响,生产用水的比较优势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较之全国平均水平,1997年~2005年该省城市生活用水具有相对优势但渐趋减弱,农村生活用水处于比较劣势但日益改善,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主要源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对生活用水的竞争使用;生活用水比较优势也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其区域分异与城市化率呈显著相关。
赵卫刘景双顾康康王明全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
吉林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计算与分析被引量:26
2006年
为了定量评价吉林省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计算了1994—2003年吉林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着重分析了该省生态足迹、生态盈亏和生态足迹强度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吉林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人均水平和总量均呈增长趋势,自然资源供需结构渐趋多元化;自然资源供需的非均衡增长导致生态赤字的出现和持续增长,表明目前吉林省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益不断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最后,根据生态盈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降低和消除生态赤字的措施。
赵卫刘景双孔凡娥
关键词: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
辽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仿真模拟被引量:21
2008年
鉴于水环境承载力复合系统具有高阶次、多变量、多回路和非线性的反馈结构,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辽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仿真模型,以揭示辽宁省辽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模型的有效性检验表明,所建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区水环境承载力的模拟预测和政策分析.预测结果显示,1996~2005年研究区水环境承载力的波动性较强,水环境承载状况呈恶化趋势;水环境系统仍然是水环境承载力的决定因素,水环境管理的优化作用不断增强.基于此,设计了4个水环境承载力调整方案,并利用所建模型对各方案进行模拟预测,旨在为水环境承载力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
赵卫刘景双孔凡娥
关键词:水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辽河流域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种群生物量结构动态与生长速率分析被引量:21
2006年
对三江平原典型草甸小叶章和沼泽化草甸小叶章的生物量结构动态及生长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小叶章地上及各器官生物量均呈单峰型变化且峰值出现的时间相差15 d左右,地上及各器官生物量均表现为典型草甸小叶章>沼泽化草甸小叶章,但地下生物量则表现为典型草甸小叶章<沼泽化草甸小叶章;二者地上生物量的组成结构不尽相同,各器官对地上生物量的平均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2种小叶章地下生物量均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和季节动态,但差异很大;二者各器官生物量生长速率的变化基本一致,但不同阶段生长速率值的大小存在明显差异;模拟结果表明,二者地上及各器官生物量均符合抛物线模型(y=b0+b1t+b2t2),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符合“S”型曲线[y=b0/(1+b1e-kt)],其R2大多在0.920以上。
孙志高刘景双杨继松周旺明秦胜金赵卫
关键词:生物量生长速率三江平原
土壤镉暴露对玉米和大豆的生态毒性评估被引量:28
2007年
以中国东北黑土为培养基,通过室内急性毒性实验,采用TrimmedSpearman-Karber方法计算EC50值(半抑制浓度),并分析作物的生物累积系数(BAF),定量化评估了土壤中镉对玉米和大豆的生态毒性及生物有效性.测量终点为种子发芽率、根长和幼茎长.结果表明,土壤镉暴露给农作物带来一定的负生长效应.种子发芽率不是评估土壤镉生态毒性的敏感因子,根生长是敏感的毒性测量终点.镉在植株体内的累积及迁移与作物种类和土壤镉浓度有关.玉米植株体内累积了较大量的镉,而大豆植株体内镉由根向幼茎的迁移较为显著.
曹会聪王金达任慧敏赵卫张学林
关键词:生态毒性生物累积土壤玉米大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