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心脏病不同术式对心律失常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不同手术方式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有助于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7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前后做心电图检查,对比统计分析。结果开胸组新发生心律失常率最高,达75.4%,微创组33.3%,经皮组40%,微创组、经皮组与开胸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别,微创组与经皮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皮组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小,麻醉和术后护理最简单,房间隔缺损的患者可先考虑做封堵术,失败再接受开胸手术。
- 谭贺怡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方式心律失常心电图
- 急性脑血管病416例心电图分析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探讨脑心综合征的心电图改变及区分假性心梗样改变与心肌梗死 .方法 结合文献 ,对 41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脑心综合征发生率为 6 5 9% ,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为ST -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假性心梗样改变和心肌梗死 .结论 脑心综合征的心电图改变最常见为ST-T改变 ,即ST段下移 ,T波倒置或平坦、双向 .其次是心律失常 ,又以早搏、房纤、束支传导阻滞常见 .还可以出现假性心梗样改变 ,大多数表现为异常Q波不伴心肌酶升高 ,少数出现酷似心梗样改变且伴心肌酶升高 ,可以从QRS波形态上的动态变化结合心肌酶来区分鉴别假性心梗样改变与心肌梗死 .
- 谭贺怡
- 关键词:脑心综合征心电图
- 全肺放射治疗双肺转移癌的心电图改变研究
- 2009年
- 目的探讨全肺放射治疗肺转移癌的心电图改变。方法选取1999-01—2007-12月收治48例进行全肺放射治疗的双肺多发肺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全组的心电图异常率占31.3%(15/48),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00次/min)占12.5%(6/48),窦性心动过缓(〈60次/min)占8.3%(4/48),ST段改变(下移超过0.05mv)占8.3%(4/48),1例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占2.1%(1/48)。心电图异常出现时间分别在治疗第3周2例、第4周5例、结束时8例,随访至3个月后全部恢复正常。结论恶性肿瘤肺多发转移采用全肺放射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照射面积大而放射剂量小可发生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其损伤程度较轻且为一过性。
- 郑悦海饶健方红谭贺怡邹雨荷郑作深
- 关键词:肺转移瘤心电图
- 肥厚型心肌病异常Q波与心肌梗死Q波的比较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从心电图的不同特征来鉴别诊断心肌病与心肌梗死。方法对心肌病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的Q波的波形、时限、伴随ST-T改变、出现导联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异同之处。结果心肌病的异常Q波时限明显窄,在QRS形态、Q波出现导联、伴随ST改变等方面均与急性和陈旧性心梗Q波有显著差别,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别。结论心电图是鉴别心肌病、心梗Q波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 谭贺怡
-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肌梗死Q波
- 肥厚型心肌病异常Q波与心肌梗死Q波的比较分析
- 2006年
- 目的从心电图的不同特征上鉴别诊断心肌病与心肌梗死。方法对心肌病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的Q波的波形、时限、伴随ST-T改变、出现导联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异同之处。结果心肌病的异常Q波时限明显变窄,在QRS形态、Q波出现导联、伴随ST改变等方面均与急性和陈旧性心梗Q波有显著差异,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心电图是鉴别心肌病Q波与心梗Q波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 谭贺怡
-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肌梗死Q波
- 增加后壁导联对活动平板心电图阳性率的影响
- 2006年
- 目的通过增加后壁导联组(甲组)与常规模拟十二导联组(乙组)活动平板,两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找出最佳的活动平板导联系统。方法对2005年4月~11月的胸痛查因的病人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增加后壁导联组和常规导联组各160例进行活动平板心电图检查,并与冠脉造影结果对比。结果发现增加后壁导联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导联组(36.2%vs28.9%,P<0.05),单纯后壁导联活动平板试验阳性率9.3%(15/160),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大于50%狭窄的有73.3%(11/15),有左回旋支狭窄的占72.7%(8/11),右冠状动脉狭窄的占27.3%(3/11)。结论增加后壁导联有助于提高冠心病的检出率。
- 谭贺怡
-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术左回旋支
- 内科组与儿科组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比较
- 2000年
- 谭贺怡
-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内科儿科
- 右心室肥大心电图误诊原因探讨
- 2011年
- 目的探讨右心室肥大心电图漏诊、误诊的原因,以达到提高心电图右心室肥大诊断符合率的目的。方法对137份在住院期间,经彩超心动图诊断为右心室肥大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误诊92份,正确诊断45份,误诊率达67.15%,符合率只有32.9%。其中有27.7%是由于客观原因引起;39.4%是对右心室肥大心电图改变认识不足引起,其中因心电轴右偏不足110度误诊的有12.4%,因大意误诊的成人心电图8.8%,小儿心电图18.2%。对这39.4%心电图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与右束支阻滞,逆钟转位心电图、左后分支阻滞、正常心电图进行比较,得出的诊断标准将使误诊率将减少30%,符合率将达到62.9%。结论右心室肥大诊断标准不一定依赖于电轴右偏大于110度,改进诊断标准能提高诊断符合率。对于成人心电图,V1导联R波增高伴STV1下斜压低,T波倒置,V5V6R/S≤1,是诊断右心室肥大的最基础条件。右心室肥大与右束支阻滞、逆钟转位心电图的鉴别在于V5V6R/S≤1。V1导联R波增高伴STV1下斜压低,T波倒置,不能用右束支阻滞解析者,强烈提示右心室肥大。
- 谭贺怡
- 关键词:右心室肥大心电图误诊
- 先天性心脏病的圆钝尖角T波改变分析
- 2011年
-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的特征性圆钝尖角T波改变。方法对212例先天性心脏病的心电图的T波进行分析,并与低血钾心电图做比较。结果 212例先天性心脏病中有23例出现了圆钝尖角T波改变,发生率10.8%,见于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复合型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多见于室间隔缺损,占60.9%,但复合型缺损发生率最高,为37.5%。圆钝尖角改变与低血钾改变明显不同,易于区分而成为先天性心脏病特征性改变。结论圆钝尖角T波改变是先天性心脏病的特征性改变,对先天性心脏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其机制是与左向右分流造成左右心室复极的不同步、合并右心室肥大有关。
- 谭贺怡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心电图T波改变
- 动态心电图在起搏器随访中的意义
- 2006年
- 目的为探讨动态心电图安装起搏器术后功能监测的价值。方法采用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三通道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对26例(36例次)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进行随访。结果与讨论发现4名患者共5例次出现起搏障碍,其中2名患者同时出现起搏和感知障碍,距安装起搏时间8~9年,另两名患者距起搏器安装时间分别为7天、36天,起搏功能障碍,感知功能良好,1例心房电极起搏心室,心室电极起搏无效,经X照片证实心房电极移位至右室流出道,另一名患者频繁出现起搏障碍,X照片证实心室电极移位至右室流出道,行电极重置术后仍出现4次无效起搏,结合临床情况分析为起搏阈值升高所致,动态心电图能及时发现起搏障碍,检出导线移位,提出警示,在起搏器术后随访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应该作为起搏器术后病人的常规检查。
- 谭贺怡
- 关键词:心电描记术起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