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秀芳
- 作品数:37 被引量:138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戊二醛固定的异种血管的先天性免疫机制研究
- 2015年
- 目的:系统进行戊二醛固定的异种血管的免疫学研究及其动物在体排斥反应强度。方法:实验分两组:新鲜未处理组和戊二醛固定组。每一组分术后第4天、12天、30天和60天四个时间点。分别通过对20例新鲜猪肺动脉、20例戊二醛固定的异种血管进行大鼠皮下包埋,在术后第4天、12天、30天和60天进行观察,利用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全面系统比较了两组病理学、巨噬细胞CD68、补体C3、先天性抗体Ig G形态性变化及其IOD值变化。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新鲜组在术后第12天、30天染色较强,戊二醛组以上指标术后第12天、30天染色比新鲜组较弱。CD68、C3、Ig G值变化结果相似;免疫组织化学累积光密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定量检测结果显示:IOD值术后第4天开始升高,到第12天、30天达到峰值,第60天维持或下降。结论:先天性免疫在探索异种免疫排斥机理有重要作用;戊二醛固定的异种血管免疫原性下降,但是仍然具有免疫原性,需要探索更好的方法来削弱排斥反应。
- 张颖龚达辛毅崔巍刘洁琳万居易刘飒李殿坤杜兰平辛志飞许秀芳李温斌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先天性免疫
- 嵌合型组织工程牛心包片在大鼠皮下包埋效果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索"体外去细胞-明胶再基质化-碳化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以下均简称EDC/NHS)交联-体内自体细胞植入"的"嵌合型组织重构理论"在牛心包片处理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寻找组织工程生物瓣膜理想的支架材料。方法:采用"明胶再基质化-EDC/NHS交联"对脱细胞牛心包组织进行嵌合处理后植入大鼠皮下,通过HE染色对比新鲜组、脱细胞组、戊二醛组、嵌合组植入前后组织形态学改变,并对各组牛心包片进行厚度检测、含水量和力学检测、钙含量测定试验,判断该嵌合方法对牛心包基质的影响。结果:基线水平抗张强度测定结果显示,嵌合组牛心包抗张强度与戊二醛组(P=0.09)及脱细胞组(P=0.56)相比较并无显著差异远低于新鲜组(P=0.001);钙含量远低于新鲜组(P<0.001)及戊二醛组(P<0.001)。包埋2月后,嵌合组牛心包钙含量远低于新鲜组(P<0.001)及戊二醛组(P<0.001)。大鼠机体对明胶嵌合组处理牛心包的浸润程度最轻,然后是戊二醛组、脱细胞组,而新鲜组的浸润程度最重。在大鼠皮下降解率明显低于脱细胞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显著低于新鲜组,与戊醛组相当。结论:作为瓣膜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嵌合型牛心包膜比戊二醛交联效果具有更好生物相容性,钙化降解低,是较好的交联方法。
- 辛志飞万居易马小龙李殿坤辛毅龚达周子凡许秀芳李温斌
- 关键词:戊二醛钙含量
- 心脏移植后外周血SRP68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3
- 2000年
- 许秀芳孟旭刘艳霞李文刘舒周健黄益民
- 关键词:心脏移植基因表达免疫排斥反应
- 心脏移植后外周血FK506结合蛋白1A基因的表达
- 2002年
- 利用荧光差异显示PCR(DD PCR)技术检测心脏移植后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 :RPL2 3基因移植后有波动 ,排斥发生时表达增强 ;FK5 0 6结合蛋白 1A基因移植后表达较弱 ,排斥发生时明显增强。提示 :外周血DD PCR检测白细胞基因的表达可能对研究排斥反应机制及进行移植排斥反应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 许秀芳李温斌孟旭李文刘艳霞刘舒周健黄益民
- 关键词:心脏移植外周血免疫排斥
- 猪肢体体外循中神经组织损伤和固有免疫的实验研究
- 2008年
-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灌注保存猪肢体12h后神经组织病理改变和固有免疫系统的改变,探讨固有免疫系统在体外循环灌注中对猪肢体神经组织的影响。方法:实验分3组,实验组:随机取10头实验用landrace猪为实验对象,取每头猪的1条前肢体进行实验,经32℃体外循环灌注保存12h;对照组:实验组猪的另一前肢放置于4℃冰箱低温保存;再灌注组:将2例对照组肢体体外循环灌注1h。收集3组肢体神经组织、冰冻神经组织样品,进行病理及补体C3b/c、C4c和固有免疫抗体IgG和IgM抗体的免疫荧光强度的检测,同时观测猪肢体跟腱反射。结果:实验组猪的神经反射正常,而对照组猪未引出神经反射,再灌注组神经反射很弱。病理结果显示实验组神经组织有轻微的水肿,免疫荧光染色补体C3b/c、C4c和固有免疫抗体IgG和IgM抗体免疫荧光强度增强,而对照组神经组织轻微水肿,免疫荧光染色补体C3b/c、C4c和固有免疫抗体IgG和IgM抗体免疫荧光强度没有改变,再灌注组神经损伤明显,可见水肿和无髓鞘现象。结论:体外循环对肢体神经组织可能有保护作用。尽管体外循环也激活固有免疫,但对神经组织仍有保护作用。
- 许秀芳Robert R
- 关键词:体外循环固有免疫再灌注
-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不同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及生物学特性比较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脐带和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MSCs )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生物学特性、表面标志及多向分化潜能。方法:应用Ⅱ型胶原酶消化培养法分离脐带MSCs及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MSCs进行体外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2种细胞的生长特点,运用生长曲线和MTT法检测其原代细胞增殖能力,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种第3代( P3)细胞DNA周期及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并比较其向成脂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分化潜能。结果: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的脐带MSCs 1 d后,细胞贴壁呈成纤维形,2 d后呈漩涡状生长且增殖明显,3 d后达80%融合即可传代;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MSCs,体外培养4 d后,细胞贴壁呈圆形、梭形和多角形生长,5 d后呈克隆样生长且增殖明显,7 d后达80%融合即可传代。原代培养的脐带MSCs生长曲线近似“S”形,骨髓MSCs 生长曲线较平缓;MTT法显示脐带MSCs在3~5 d增殖较明显,骨髓MSCs 7 d后细胞增殖较明显。2种P3细胞传代成活率均为96%以上,G0/G1期细胞均为85%以上,无明显差异(P>0.05);2种P3细胞CD44、CD90和CD105阳性率均为(60.7±2.3)%以上高表达,CD45、CD19、CD14和CD79a均为(25.6±4.8)%低表达,两者无明显差异( P>0.05);2种MSCs在体外均具有向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的潜能,脐带MSCs向成骨及成脂细胞分化率均为90%以上,与骨髓MSCs的分化潜能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脐带MSCs较骨髓MSCs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及分化潜能。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的脐带MSCs可作为较好干细胞示踪的细胞源。
- 辛毅李娜张颖黄益民刘飒许秀芳张兆光
-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
- 用PCA法监测心脏移植患者排斥反应被引量:1
- 2000年
- 陈燕董然刘舒许秀芳石镜
- 关键词:心脏移植排斥反应
- 小型体外循环机对猪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心肌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小型体外循环机在猪心瓣膜置换术中对心肌的保护效果。方法7只长白猪(Landrace)在小型体外循环机支持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病理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同时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心肌组织中补体C3b/c、先天免疫抗体IgG和硫酸肝素蛋白多糖(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HSPG)的含量。结果病理HE染色显示猪术前右心房与术后右心房、左心室心肌结构正常,无明显水肿损伤;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右心房心肌组织中补体C3b/c手术后较手术前稍增强,左心室补体C3b/c较手术前无明显改变;手术前右心房心肌组织中先天性抗体IgG荧光染色较弱,左心室手术后较手术前稍增强,而右心房较手术前荧光染色无明显改变;右心房心肌组织中硫酸肝素蛋白多糖手术后较手术前无明显改变,左心室荧光减弱。结论小型体外循环机能够对猪主动脉瓣置换术心肌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 许秀芳Rieben R
- 关键词:主动脉瓣置换术补体免疫荧光
- 体外循环保存离体猪肢体实验中IgG和IgM抗体含量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观察应用体外循环灌注技术保存离体猪肢体实验中先天性抗体含量的变化。方法:10例实验用小型猪前肢为实验对象,于32℃下应用体外循环灌注技术保存样本12 h,进行普通病理检查和免疫荧光法测定先天性抗体含量,同时设立对照组,为4℃冰箱内保存猪的另一前肢12 h。结果:普通病理HE染色显示实验组标本肌肉、血管组织无明显的水肿;免疫荧光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肌肉、血管组织内先天性IgG抗体和IgM抗体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强。结论:应用体外循环灌注技术保存离体猪肢体实验中先天性抗体被激活,含量增加。
- 许秀芳Rieben R
- 关键词:体外循环免疫荧光
- 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及生物学特性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适用于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mRTECs)分离培养及鉴定的技术方法。方法采用机械研磨肾脏组织分离肾小管节段并结合Ⅱ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培养法进行mRTECs原代培养,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锥虫蓝法、绘制生长曲线法、3-(4,5-二甲基-2-噻唑)-2,5-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T)法、DNA周期检测法分别测定和观察mRTECs传代成活率、生长情况及增殖特征;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细胞。结果获得的细胞3 d后从贴壁的肾小管节段边缘长出,7 d后呈铺路石样,生长迅速可传代;传代细胞成活率达96%以上;第1代(P1)、第3代(P3)细胞生长曲线近似"S"形,MTT法显示P1、P3细胞生长至第3~5天光密度值变化较明显;随传代次数的增加,第5代细胞生长曲线近似平缓,光密度值无明显变化,细胞逐渐衰老;P1细胞G0/G1和(S+G2)/M分别为78.9%和21.1%,P3细胞G0/G1和(S+G2)/M分别为82.1%和17.9%;P3细胞行免疫荧光染色细胞角质蛋白-18及上皮型钙黏素显示细胞质内蛋白表达阳性,细胞阳性率均达98%。结论机械研磨并结合Ⅱ型胶原酶消化培养法能成功培养mRTECs,建立稳定、高效的细胞分离和培养技术方法,为肾脏疾病与心血管功能相关性研究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
- 白蓉唐辛徐进许秀芳李温斌
- 关键词:肾小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生物学特性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