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琴
- 作品数:16 被引量:111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以全血细胞减少、脾梗死为首发表现的抗磷脂综合征一例被引量:1
- 2018年
- 患者女,61岁,主因"皮肤、巩膜黄染7个月"于2016年7月19日入院。患者7个月前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伴口干、乏力,无纳差、腹痛、陶土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13×10^9/L,Hb 74 g/L,血小板计数81×10^9/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8.04%;TBil 49.9 μmol/L、DBil 16 umol/L,余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均正常。
- 吴朝董晓琴姚甜甜赵鸿
- 关键词:全血细胞减少抗磷脂综合征首发表现脾梗死生物化学指标巩膜黄染
- 手足口病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了解与分析本市儿童手足口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手足口病具体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治患手足口病儿童86名与选取的86名对照儿童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有EV71感染、手足口病病例接触史、儿童饭前不洗手、咬手指、家长预防知识的欠缺,其中手足口病接触史、饭前不洗手、咬手指、家长预防知识欠缺4个因素有增加手足口病发病的风险。结论:为了防止手足口病的发生,需提高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及卫生保健的意识,养成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加强对儿童密集场所的监督与管理等措施。
- 邓卫中张红莉董晓琴张涛
- 关键词:手足口病发病危险因素
- 剪接因子SF3a3通过P13K—Akt信号传导通路调控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研究剪接因子SF3a3(Splicingfactor3,subunit3,SF3a3)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复制中的作用并初步探索其机制。方法以基因2型HCV病毒株(JFH1)感染的Huh7.5.1细胞(肝癌细胞株)为研究平台,用siRNA技术沉默基因SF3表达,72h后感染JFH124h,用PEG—IFNα-2b(30IU/m1)处理48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研究SF3家族成员与HCV核心蛋白、干扰素信号通路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特异性siRNA对SF3a3的沉默效果最佳;沉默SF3a3后,HCV核心蛋白表达增强;同等PEG—IFNα-2b压力下,干扰素抗HCV的作用受抑制;而P13K—Akt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表达降低。结论SF3a3可通过下调P13K-Akt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表达.直接和间接促进HCV复制。
- 董晓琴李亚茹成军赵鸿
- 关键词:丙型聚乙烯二醇类
-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
- 2014年
- 患者女,17岁,学生。因发热2周、巩膜黄染4 d 、皮疹3 d ,于2013年11月29日入院。2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热,热型无规律,体温最高达39℃,伴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咳嗽、咳痰等。当地医院诊为胃肠道感染,治疗(具体不详)无明显好转。4 d 前出现巩膜黄染,伴乏力,查血 ALT 2333 U/L 、AST 2380 U/L 、碱性磷酸酶(ALP)152 U/L 、γ-GT 251 U/L 、TBil 94.1μmol/L 、DBil 77.3μmol/L ,PTA 53%;诊断为病毒性肝炎,给予苦黄注射液、复方甘草酸注射液等治疗。次日发现腹部散在红色、针尖状皮疹,伴皮肤温度升高、瘙痒,加用头孢美唑、更昔洛韦等治疗,
- 董晓琴陈佩婷李亚茹赵鸿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黄疸型肝炎首发表现巩膜黄染胃肠道感染碱性磷酸酶
- 剪接因子SF3a3通过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调控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 目的:研究剪接因子SF3a3(Splicing factor 3,subunit 3,SF3a3)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复制中的作用并初步探索其机制。方法:以基因2型HCV病毒株(J...
- 董晓琴李亚茹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剪接因子信号传导通路PI3K-AKT
- 文献传递
- 甲磺酸莫非赛定抑制HepAD38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转录活性的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初步探索HBV核心蛋白抑制剂甲磺酸莫非赛定(GLS4JHS)抑制HBV复制的机制。方法以HepAD38细胞为研究模型,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浓度GLS4JHS,作用下细胞内前基因组RNA(pgRNA)和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水平的变化;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cccDNA微染色体上招募的核心蛋白及宿主组蛋白的变化。结果随着GLS4JHS浓度的增加,cccDNA和pgRNA的量依次减少;当药物浓度为400 nmol/L时,两者分别下降了94%和84%。同时,GLS4JHS可以降低结合于cccDNA微染色体的核心蛋白量以及乙酰化组蛋白量。结论GLS4JHS通过抑制cccDNA微染色体与HBV核心蛋白以及乙酰化组蛋白H3结合,降低cccDNA的转录活性,减少转录生成的pgRNA,从而降低HBV DNA的合成。
- 董晓琴张英俊任青云李静李勇陈允甫王贵强赵鸿
- 关键词:共价闭合环状DNA
- 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可显著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纤维化的改善率被引量:50
- 2019年
-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接受恩替卡韦单独或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78周对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方法慢性HBV感染者随机接受恩替卡韦单独或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78周,肝穿刺标本采用Ishakscore盲态判读。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肝纤维化改善情况。对计量资料采用Student'st检验、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U-Test及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分析;计数资料采用Chi-squared检验方法分析;Spearman分级检验法分析双变量相关性。结果治疗78周后肝纤维化改善率为36.53%(80/219)、进展率为23.29%(51/219)。肝纤维化改善与基线纤维化程度和治疗方法相关(P<0.05)。在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且基线肝纤维化评分(F)≥3的患者中,肝纤维改善率(54.74%,52/95)显著高于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者(33.33%,16/48),P=0.016;联合治疗组肝纤维化进展比例(13.68%,13/95)在数值上低于单独治疗组(18.75%,9/48),P=0.466。在基线F<3的患者中,联合治疗组肝纤维化改善和稳定的患者比例(68.08%,32/47)高于单独治疗组(51.72%,15/29)。结论安络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可显著提高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的改善率,并有提高肝纤维化稳定率和降低进展率的趋势。
- 苗社杨婉娜董晓琴张占卿谢仕斌张大志张绪清成军张国张国谢青谢青刘映霞马安林李军尚佳曹立华曹立华李家斌李家斌吕福东刘晖张明香张明香梁伟锋高慧高慧赵鸿赵鸿
- 关键词:肝纤维化
-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外周血浆细胞T-bet表达水平升高与肝损害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外周血浆细胞T-bet表达水平与肝损害的相关性,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9例AIH患者和6例健康志愿者的静脉血及临床检验资料,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B细胞各亚群的比例和各亚群T-bet^+细胞的比例,其中B细胞亚群包括浆细胞(CD19^+CD10-CD27hiCD38hi)、初始B细胞(CD19^+CD10-CD27-IgD^+)、transitionalB细胞(CD19^+CD10^+)和记忆B细胞(CD19^+CD10-CD27^+IgD-)。将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外周血各亚群B细胞比例与IgG水平,T-bet^+细胞在各亚群中的比例与各亚群在B细胞中的比例,T-bet^+浆细胞比例和血清ALT水平做相关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LT异常组的AIH患者血清IgG水平(19.47±1.039)g/L显著高于ALT正常组患者的IgG水平(15.5±1.06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5)。AIH患者外周血浆细胞占B细胞的比例2.80%±0.14%高于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浆细胞占B细胞比例0.73%±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IH患者外周血浆细胞中T-bet^+细胞比例23.54%±1.61%高于健康对照外周血浆细胞中T-bet^+细胞比例6.59%±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AIH患者外周血浆细胞中T-bet^+细胞比例与浆细胞比例占B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2247,P<0.01),外周血浆细胞占B细胞比例与血清IgG水平呈正相关(r=0.2991,P<0.01),血清IgG水平与反映肝损害的指标ALT水平相关(t=2.65,P<0.05)。结论AIH患者外周血浆细胞中T-bet的表达水平升高与肝损害相关,是AIH发病及病情发展的新机制。
- 谭康安史婉婉苗亮董晓琴杨婉娜赵鸿王艳王贵强侯凤琴洪源
- 关键词:浆细胞T-BET肝损害
- 血清YKL-40在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慢乙肝患者肝纤维化评估中的价值
- 闫琳琳董晓琴苗亮杨婉娜赵鸿王贵强
- 武汉市黄陂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危险因素
- 2014年
- 目的研究武汉市黄陂区2009—2012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发病危险因素,进而对本地区的麻疹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并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该地区的麻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武汉市黄陂区的麻疹发病率分别是0.75/10万、0.57/10万、0.48/10万、0.18/10万;2009~2012年期间,各个年龄组的发病人数分别为33例、17例、10例、3例、16例、4例,其中0~1岁年龄组的发病人数最多,0~25岁年龄组的发病人数为16例,也相对较高;卡方检验结果显示2009年和2012年年龄和疫苗接种史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P=0.027、P=0.001)。结论在采取各项有效的措施后,麻疹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麻疹的发病危险因素为年龄和有无接种麻疹疫苗,因此为了实现消灭麻疹的行动,要做好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
- 邓卫中张红莉董晓琴张涛
-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