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山
- 作品数:125 被引量:495H指数:12
- 供职机构: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唐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玉米大斑病菌调控HT-毒素活性和特异性组分产生的MAPK信号转导基因
- 董金皋郝志敏李坡巩校东谷守芹韩建民范永山张运峰刘振盼曹志艳贾慧申珅司贺龙张国珍张利辉阎淑娟张金林刘颖超
- 玉米大斑病是由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turcica)引起的玉米重要叶部病害,常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课题建立了玉米大斑病菌MAPK活性的荧光素酶/荧光素技术体系,MAPK途径抑制剂U0126处理后,分生...
- 关键词: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病害防治
- 玉米大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与产生HT-毒素的关系
- 董金皋张国珍范永山韩建民桂秀梅张利辉安鑫龙王朝华刘云惠马继芳侯晓强刘路宁谷守琴卢志国王艳辉刘颖超宋庆涛李川赵光耀邢继红闫淑娟
- 该研究建立了玉米大斑病菌的有性杂交和交配型鉴定方法,成功进行了我国主要玉米产区大斑病菌的交配型鉴定;建立了玉米病菌基因组DNA的CTAB法提取技术,通过RAPD多态性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生理小种和交配型菌株间的遗传分化和亲...
- 关键词: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
- 玉米大斑病菌STK2基因对其生长发育及致病性的调控作用
- 谷守芹李坡贾慧巩校东董金皋韩建民范永山武晓波王宁郝志敏曹志艳
- 玉米大斑病是由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turcica)引起的玉米重要叶部病害,常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国内外对调控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机理研究相对欠缺,致使对该病害控制效果不佳的现状。课题对玉米...
- 关键词: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病害防治
- 玉米大斑病菌ATMT、REMI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突变体的分析
- 董金皋李坡巩校东谷守芹韩建民范永山刘建光刘振盼贾慧曹志艳
- 玉米大斑病是由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turcica)引起的玉米重要叶部病害,常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课题对玉米大斑病菌ATMT、REMI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突变体的分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结果:摸索并...
- 关键词:
- 关键词:玉米病害防治
- 叶酸纳米脂质体的制备被引量:1
- 2010年
- 为确定叶酸纳米脂质体的最佳制备方法及包封率,以大豆卵磷脂和胆固醇为包封材料,用乙醇注入法快速制备叶酸纳米脂质体,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脂质体的形态结构,研究了叶酸浓度对包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胆固醇和卵磷脂浓度均为0.03μmol/mL时,纳米脂质体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当叶酸质量浓度为80.0μg/mL时可以得到较高的包封率,达到39.82%.电镜观察显示,制备的叶酸纳米脂质体颗粒多数呈比较规整的圆形或卵圆形,颗粒彼此分散,轮廓清晰,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33 nm.
- 张淑红冯硕范永山张建丽
- 关键词:叶酸纳米脂质体包封率
- 玉米大斑病菌ATMT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其分析被引量:15
- 2012年
- 【目的】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对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进行转化,构建ATMT突变体库,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以带有重组双元载体的农杆菌对玉米大斑病菌进行转化,利用潮霉素B进行筛选,对抗性稳定的转化子进行PCR检测,构建玉米大斑病菌ATMT突变体库;从突变体库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突变体,对其菌落形态、菌丝及分生孢子发育、致病性等进行分析。【结果】获得了1 265株玉米大斑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从中随机选取36株突变菌株,对其进行抗性筛选和PCR检测,发现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已整合进入野生型菌株的基因组中,且能够稳定遗传;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在供试的菌株中,大部分菌株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没有发生明显改变。生长速率明显减慢的菌株占总数的13.8%,明显加快的菌株占16.7%;发现了2株分生孢子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的菌株,占菌株总数的5.6%;产孢量明显增大的菌株占5.6%,产孢量减少的菌株占13.5%;分生孢子萌发率发生明显改变的菌株占16.6%;发现了1株致病性明显增强的菌株,占菌株总数的2.8%。【结论】构建了玉米大斑病菌ATMT突变体库,并对突变体库进行了初步分析,将为克隆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相关基因奠定基础。
- 王梅娟李坡吴敏范永山谷守芹董金皋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突变体库T-DNA插入突变体
- 利用原生质体再生技术进行食用菌菌种复壮和脱毒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细胞工程范畴,具体的说是一种利用原生质体再生技术进行食用菌菌种复壮和脱毒的方法。其步骤包括:亲本选择;原生质体制备;原生质体再生;建立食用菌复壮和脱毒菌株的评定标准。原生质体制备步骤中包括选择稳渗剂溶质、稳渗剂...
- 范永山刘海英张运峰
- 唐山绿宝石炭疽病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被引量:2
- 2005年
- 对唐山花卉市场的绿宝石炭疽病进行了症状描述、病原菌分离和纯培养,发现在PDA培养基上,菌丝有隔,分生孢子产生于分生孢子盘内或在菌落上直接产生橘红色黏孢子团.分生孢子盘有时可见褐色刚毛,分生孢子梗无色,集生于分生孢子盘内,栅栏式排列,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一般长椭圆形,两端钝圆,有时一端稍尖,单胞,无色,内含2个油球,大小为5.0~7.5 μm×15.0~20.0 μm.该病菌初步被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属于真菌门(Eumycota),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腔孢纲(Coelomycetes),黑盘孢目(Melanconiales),黑盘孢科(Melanconiaceae),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对该病菌进行了活体返接试验,发现可以在绿宝石叶片上产生典型病斑,并可重新分离到该病菌.
- 范永山刘海英张亮韩晓
- 关键词:炭疽病绿宝石病原鉴定胶孢炭疽菌
- 八所重点院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探讨被引量:5
- 2013年
- 通过对八所重点院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教材选用和教学方法现状进行调查,探讨对于其他院校,特别是普通院校的借鉴作用,为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普及提供参考。
- 张淑红刘凯张运峰范永山
-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
- STK1对玉米大斑病菌附着胞发育过程中糖原和脂肪积累的影响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通过研究STK1与附着胞发育的关系,明确附着胞发育过程中STK1对糖原和脂肪合成的调控作用,为阐明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附着胞发育的分子机制打下基础。【方法】以玻璃平板为疏水基质表面,通过"插片分离菌丝"法使菌丝附着于载玻平板表面,然后将附着有菌丝的玻璃平板置于保湿培养皿中22℃、14 h光照和10 h黑暗交替培养,诱导野生型菌株(WT)和STK1基因敲除突变体(ΔSTK1)的菌丝形成附着胞,每隔12 h显微观测附着胞的形态和发育过程;分别将附着有未经诱导的WT和ΔSTK1菌丝的玻璃平板和经过48 h附着胞诱导的玻璃平板浸没在I2/KI染色液中静置染色48 h,显微观察附着胞发育过程中糖原的变化;分别将附着有未经诱导的WT和ΔSTK1菌丝的玻璃平板和经过48 h附着胞诱导的玻璃平板置于-70℃的超低温冰箱中冷冻处理30 min,然后将玻璃平板置于Oil-red O染色液中静置染色24 h,显微观察附着胞发育过程中脂肪的代谢变化;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附着胞发育过程中糖原和脂肪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玉米大斑病菌WT菌株和ΔSTK1菌株利用菌丝尖端在玻璃平板的疏水表面均能够产生附着胞,但ΔSTK1菌株的附着胞发育与WT菌株显著不同,WT菌株48 h内为单胞附着胞,诱导48 h后少数附着胞形成了多细胞附着胞,而ΔSTK1菌株在诱导24 h后即出现了扭曲附着胞的异形附着胞形态,48 h后还出现了双杈、多杈和O型等多种异常的附着胞类型;WT菌株和ΔSTK1菌株的菌丝和附着胞进行糖原和脂肪的染色后,发现WT菌株的菌丝和附着胞都有均匀分布的糖原和脂肪,而ΔSTK1菌株的附着胞内几乎没有糖原和脂肪的积累,与WT菌丝的结果不同,在ΔSTK1菌株的菌丝内糖原沉积减少,脂肪主要分布于菌隔部位;附着胞诱导48 h后,WT菌株糖原合酶(glycogen synthase,GS)和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lycerol
- 张运峰张淑红武秋颖范永山
-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糖原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