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华

作品数:14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5篇栓塞
  • 4篇造影
  • 4篇化疗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4篇肝癌
  • 4篇肝动脉
  • 3篇动脉化疗
  • 3篇动脉化疗栓塞
  • 3篇心肌
  • 3篇原发性
  • 3篇原发性肝癌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介入
  • 3篇化疗栓塞
  • 3篇肝动脉化疗
  • 3篇肝动脉化疗栓...
  • 3篇X线

机构

  • 14篇宁波市第二医...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宁波大学医学...

作者

  • 14篇范华
  • 11篇邱广平
  • 7篇刘杰
  • 3篇张宏彬
  • 3篇汪建华
  • 3篇项敏
  • 2篇胡碧波
  • 2篇陈飞宇
  • 1篇沈立
  • 1篇郑建明
  • 1篇周一波
  • 1篇田建明
  • 1篇张顺
  • 1篇左长京
  • 1篇王莹
  • 1篇顾浩

传媒

  • 4篇现代实用医学
  • 2篇临床医学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2015浙江...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层螺旋CT在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检查,利用最大密度重建(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T)及曲面重建(CPR)技术作图像处理来显示下肢动脉血管全貌、血管壁钙化、血管狭窄及血栓的情况,判断下肢动脉硬化及狭窄发生部位与长度,狭窄、闭塞的程度及有无侧枝循环。结果32例患者共检测736段血管,发现管壁钙化218段,附壁血栓形成179段,管腔狭窄≥51%74段,闭塞14段。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是可靠的。
张宏彬范华刘杰邱广平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动脉硬化闭塞性
肿瘤根治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药物化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远期生存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 HCC)患者根治切除术后联合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和药物化疗的生存情况。方法:选取在宁波市第二医院随访5年以上的HCC术后患者143例,按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术后予以TACE )、化疗组(术后予以FOLPOX4化疗方案)及综合组(术后予以TACE+FOLPOX4化疗方案)。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HC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肝炎病史、肿瘤直径、术后肝功能、术后甲胎蛋白水平、术后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评分及术后治疗方案),并绘制各组生存曲线,计算1、2、3年累积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甲胎蛋白水平与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为独立危险因素,回归系数为0.01,相对危险度为1.00;术后进一步治疗能提高HCC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为保护因素,其中采取综合方案的回归系数为-2.37,相对危险度为0.07,影响生存时间的权重比高于另外两组,而介入组的权重比高于化疗组。术后1、2、3年累计生存率综合组分别为78.35%、69.16%、24.43%,介入组分别为76.87%、62.48%、24.72%,化疗组分别为62.23%、43.22%、19.54%。结论:术后甲胎蛋白水平与HCC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存在负相关,术后甲胎蛋白水平监测可为手术效果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TACE运用于HCC术后能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联合药物化疗能有效延长HCC患者术后生存时间。
邱广平刘杰范华
关键词:肝动脉手术后期间
平板旋转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治效果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平板旋转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治效果。方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怀疑颅内动脉瘤的52例患者行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造影,先行正侧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再加做3D-DSA,比较两者在动脉瘤检出率、瘤体大小测量、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以及栓塞治疗的评价效果。结果 52例患者41例确诊为动脉瘤患者,共发现44枚动脉瘤。44枚动脉瘤经2D-DSA检出36例(38枚动脉瘤),3D-DSA检出41例(44枚动脉瘤);3D-DSA较2D-DSA更清楚显示瘤颈,3D-DSA对脑动脉瘤子瘤显示较2D-DSA显示佳。在治疗中,3D-DSA较2D-DSA更准确判断动脉瘤填塞程度及残留腔隙。结论 3D-DSA能任意角度观察,有效排除血管成角、重叠等因素的干扰,提高了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在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以及瘤体形态显示更清楚,对栓塞治疗效果的评估更准确。
范华汪建华邱广平项敏陈飞宇顾浩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成像
股骨上段转移性肿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介入栓塞化疗的价值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评价开展股骨上段转移性肿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行介入栓塞化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6例转移性股骨上段肿瘤患者,手术前10-14 d行超选择性动脉插管肿瘤介入栓塞化疗,对不同性质来源的肿瘤采用不同的化疗药物。结果所有经介入治疗的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或消失,肿瘤(包括软组织肿块)有明显的缩小,肿瘤供血动脉数量减少,血管内有新鲜血栓形成,肿瘤边界清晰,2例患者无新的骨质破坏,病理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大量坏死,瘤体周围有炎细胞浸润,换髋手术顺利。结论对股骨上段转移性肿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行超选择动脉插管介入栓塞化疗,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邱广平项敏范华
关键词:介入栓塞化疗人工髋关节置换
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效果比较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比较两种介入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效果。方法将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患者34例按随机对照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观察组先进行超选择插管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或聚乙烯醇颗粒封堵瘘口,再进行肿瘤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及超液化碘油栓塞治疗。对照组先予肿瘤动脉灌注进行化疗药物及超液化碘油栓塞,再进行超选择插管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或聚乙烯醇颗粒封堵瘘口,比较两组疗效、瘘口封堵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完全封堵者所占比例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超选择插管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或聚乙烯醇颗粒封堵瘘口,再进行肿瘤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及超液化碘油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效果较好。
邱广平刘杰范华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动静脉瘘介入治疗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肝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肝海绵状血管瘤
2002年
项敏邱广平范华王莹
关键词:肝动脉栓塞治疗CHL碘油乳剂
急性心肌梗塞诊疗中冠状动脉造影的质量控制
目的:分析利用DSA技术在急性心肌梗塞介入诊疗过程中提高X线图像质量的具体质量控制措施。方法: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Allura X-per FD20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常规Seldinger技术选择性插管至冠状动...
范华
文献传递
多层螺旋CT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临床价值
2007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例MB-MCA行16层螺旋CT(16SCT)检查,并用容积重建(VRT)、多平面重建(N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作图像后处理,显示心肌桥厚度及壁冠状动脉发生部位、长度、管腔狭窄及邻近血管、心肌情况。结果MB-MCA位于前降支中段6例,近中段1例,前降支中段及回旋支近段1例。壁冠状动脉长度5~28mm,心肌桥厚度2~6mm。显示心肌缺血梗死2例,室壁瘤1例,MB-MCA远端冠状动脉变细狭窄1例。结论16SCT可准确显示壁冠状动脉发生的部位、长度及覆盖于冠状动脉表面的心肌厚度,并可判断管壁有无斑块、管腔狭窄程度及心肌桥邻近血管情况,而且安全、经济、简便,可作为诊断MB-MCA的首选方法。
张宏彬刘杰胡碧波邱广平范华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冠状动脉疾病
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筛选价值评估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的筛选价值。方法对70例(包括61例拟诊冠心病患者,9例PTCA术后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16SCTCA)检查,对16SCTCA显示的冠状动脉情况进行评估,其中18例冠状动脉有病变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分析,评估16SCTCA对于冠状动脉疾病的检出情况。结果每例对冠状动脉的18段血管进行分析,70例患者共显示可用于诊断的图像1083段,占应显示血管86.0%;其中显示钙化27例70段血管,检出冠状动脉发育异常17例,其中检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7例,检出冠状动脉有临床意义狭窄18例30段。16SCTCA诊断≥50%狭窄敏感度为93.8%,特异度为98.3%,阳性预测值为86.7%,阴性预测值为99.3%。结论16SCTCA对于冠状动脉疾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病变程度较可靠,可发现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是适合于筛选冠状动脉疾病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刘杰张宏彬范华胡碧波周一波沈立邱广平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冠状血管造影术
三维路径图引导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平板旋转血管造影结合三维路径图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进程中的价值。方法将40例确诊颅内动脉瘤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分成两组,二维组(在二维路径图引导下行弹簧圈填塞)20例,三维组(在三维路径图引导下行弹簧圈填塞)20例。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X线辐射剂量、透视时间上的差异。结果三维组手术时间(39.15±9.96)min明显少于二维组[(54.40±7.70)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15,P=0.000);三维组X射线辐射剂量(184 902.4±53 479.4)mGy.cm2明显少于二维组[(239 734.5±48 555.2)mGy.cm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5,P=0.002);三维组透视时间(840.35±381.7)s明显少于二维组[(1 161.45±503.25)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3,P=0.029)。结论应用三维路径图引导进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有助于减少手术时间、透视时间、X射线辐射剂量。
范华汪建华张顺邱广平陈飞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路径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