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焕
- 作品数:19 被引量:97H指数:6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T联合模板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不可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 探讨CT联合模板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不可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到2016年10月间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治疗的21例不可手术的T1-2N0M0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取得组织学病理,选用粒子活度18.5~29.6 MBq,处方剂量120~160 Gy,均在1次手术内完成粒子植入,术前及术后经TPS制定计划和质量验证。随访评价肿瘤局部控制率、总生存时间、无进展生存期、剂量验证满意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25.1个月(范围4.4~72.7个月)。1、2、3年的原发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95.2%、95.2%。所有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4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3.4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1.7%、72.9%。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0.2%。术后质量验证满意率为100%。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气胸、支气管出血、胸膜出血、咳嗽、肺部纤维化及粒子移位。其中7例患者发生1级不良事件(33.3%);4例患者发生2级不良事件(19%)。无3级或更高级别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CT联合模板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T1-2N0M0的NSCLC肿瘤局部控制率较高,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不可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一种选择。
- 霍彬霍小东王磊曹强王金焕王丽丽臧立王海涛柴树德王俊杰
- 关键词:CT引导近距离放射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非小细胞肺癌
- 化疗药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损伤作用被引量:3
- 2014年
- 背景:多种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会产生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不仅仅损伤造血细胞,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造成损伤,明确各种化疗药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有利于合理选择、搭配化疗药物,实现高效、低毒的临床疗效。目的:探讨不同化疗药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和支持造血能力的影响。方法:获取正常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8),用不同剂量化疗药物(环磷酰胺、马利兰、阿糖胞苷、柔红霉素、长春新碱、足叶乙甙、甲氨蝶呤、地塞米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处理。检测化疗药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凋亡作用及化疗药物撤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恢复能力;体外诱导药物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和骨细胞分化,通过油红O和Von Kossa染色鉴定;RT-PCR检测药物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因子的表达;集落形成实验检测药物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持造血的功能。结果与结论:两种剂量的长春新碱、柔红霉素、足叶乙甙、阿糖胞苷和地塞米松不同程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并且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其中长春新碱和地塞米松的抑制作用可以逆转,而柔红霉素、足叶乙甙和阿糖胞苷对间充质干细胞的抑制作用持续存在。化疗药物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可以在体外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化疗药物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正常细胞一样表达造血相关因子:干细胞因子、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柔红霉素、长春新碱、足叶乙甙和阿糖胞苷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持造血能力明显下降。结果显示临床常用的一些化疗药物(长春新碱、柔红霉素、足叶乙甙、阿糖胞苷)可以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支持造血能力,而不影响�
- 王金焕王振玲王晓芳赵智刚
-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干细胞骨髓干细胞化疗药物多向分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亚肺叶切除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早期肺癌有效性的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评价亚肺叶切除(SR)联合^(125)I粒子植入(SRB)治疗不宜行根治性肺叶切除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有效性。方法电子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文献检索起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11月,同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纳入探讨SR与SRB治疗早期肺癌有效性的临床研究,并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归类分析及资料提取。结果共纳入16个研究(n=1 354例)。4个研究(n=612例)比较了SRB对比单独SR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M eta分析结果显示,SRB虽然有提高SR术后患者局部控制率的趋势,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2个单臂研究(n=742)描述了SRB治疗早期肺癌的疾病控制情况,结果显示,患者局部控制率高达96.1%,区域复发或远处转移率为19.1%,1、2、5年的平均生存率分别是84.9%、74.0%、32.1%。结论综合现有资料,SRB是治疗早期NSCLC的有效策略,有降低患者局部复发率的趋势。但目前所纳入研究的证据级别较低,有待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 王丽丽霍彬王磊汪浩侯定坤霍小东王金焕臧立曹强柴树德王海涛
- 关键词:^125I粒子植入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性META分析
- 再生障碍性贫血调节T细胞功能缺陷的分子机制研究
- 目的: 通过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数量及膜表面分子、核内转录因子FOXP3表达,以及AA患者Treg细胞的转化...
- 王金焕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调节性T细胞分子机制
- 继发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 2020年
- 目的探讨继发于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sNH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2007年1月—2018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NHL患者中,1.65%(47/2853)以第二恶性肿瘤的形式出现,其中44例为B细胞型sNHL。44例中第一原发恶性肿瘤治疗情况:29例为手术切除治疗,10例为手术联合化疗,2例为手术联合放疗,3例接受手术联合化疗及放疗。继发肿瘤的治疗情况:34例患者接受化疗,5例患者接受化疗+手术切除,4例患者因结外病变或巨大包块接受放疗,1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胃型)患者仅接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中位化疗时间为6(2,8)个月。CD20+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或CD20+Ⅲ~Ⅳ期滤泡淋巴瘤(FL)患者在化疗前1 d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375 mg/m2)。中位随访时间11.4(4.2,28.8)个月。结果44例sNHL患者最常见的第一原发恶性肿瘤疾病类型为乳腺癌(10例),最常见的sNHL病理类型为DLBCL(29例)。65.9%(29/44)的患者第一原发肿瘤诊断年龄<60岁,59.1%(26/44)的患者sNHL诊断年龄≥60岁。中位sNHL发生时间为63.4(25.2,146.9)个月。平均无疾病进展时间为9.6(4.1,26.0)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73.5%。一线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为38.6%,总缓解率为63.6%。利妥昔单抗组与未利用利妥昔单抗组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1%和66.5%(Log-rankχ2=2.026,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第一原发恶性肿瘤诊断年龄≥60岁(Log-rankχ2=7.562,P<0.05),sNHL诊断年龄≥60岁(Log-rankχ2=4.887,P<0.05)均提示预后不良;多因素分析显示第一原发恶性肿瘤发病年龄≥60岁(HR=4.745,95%CI:1.405~16.020)是影响sNHL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第一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年龄≥60岁会增加sNHL患者的死亡风险。
- 苗昭艺姜亚楠王金焕吕扬扬邢东慧徐鸿翟翊辛赵智刚
- 关键词:存活率分析
- 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4年
-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增殖特性.由于MSC取材方便,可大量扩增,传递数代仍具有低免疫原性和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有效治疗手段.本文就MSC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王金焕王振玲袁田赵智刚
- 关键词:免疫调节作用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节功能免疫排斥反应自我更新
- 14例孤立性髓细胞肉瘤临床特点及疗效评价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评价孤立性髓细胞肉瘤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治疗等并进行评估。结果:14例孤立性髓细胞肉瘤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1岁(17-62岁),好发于中青年群体,发病部位广泛,较常见于乳腺、睾丸、椎管、皮肤、胃肠系统等。形态学上,MS表现为弥漫分布、形态为相对一致的分化较差细胞,小至中等大小,核质比例较高,胞核呈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细腻,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表达MPO、Lysozyme和CD43,显示髓细胞系来源。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化疗及干细胞移植治疗等。14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2.5个月;平均无疾病进展(DFS)时间10.4个月(3.5个月-16个月),总体生存(OS)率35.7%(5/14),2年总体生存率(OS)50.3%。结论:孤立性髓细胞肉瘤发病率低,具有白血病进展倾向,蒽环类+阿糖胞苷化疗方案联合放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王金焕赵伟鹏田晨杨洪亮于泳王亚非王晓芳赵智刚张翼鷟
- 关键词:疗效评价
- 正常成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被引量:4
- 2014年
- 背景:内皮祖细胞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特别是作为种子细胞参与组织工程血管构建及疾病治疗。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获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同时获取8例正常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将获取的细胞接种在预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皿中进行体外培养。FACS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获取细胞的免疫表型;采用MTT比色法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检测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和黏附能力;实时定量PCR检测血管形成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荧光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吞噬实验鉴定内皮功能;将获取的细胞接种在含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基底膜胶中诱导血管生成。结果与结论:动员后外周血和未动员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FACS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上述两种内皮祖细胞都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D34、CD31、FLK-1、ve-Cadherin、vWF和CD133。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动员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增加;两种来源的内皮祖细胞都具有吞噬Dil-acLDL和在体外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但是,动员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增殖能力明显强于未动员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结果可见动员后的外周血中可以分离出具有内皮祖细胞特性的细胞群体,该群体具有体外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与未动员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相比,动员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并具有更好的增殖能力。
- 白丽萍赵志红陈冲王金焕王振玲赵智刚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动员外周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甲磺酸阿帕替尼靶向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评价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靶向治疗常规治疗失败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5例常规治疗失败的mCRPC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后的影像学检查,根据最新修订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癌痛评分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的变化,回顾性分析阿帕替尼靶向治疗4个疗程(平均约112 d)后患者的近期疗效,并对靶向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初步分析。结果:2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72(53~81)岁,病理类型均为腺癌,除3例失访,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ovtial response,PR)11例(44%),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8例(32%),疾病进展(progresive disease,PD)3例(12%)。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mission rate,ORR)为44%,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76%。25例患者治疗中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乏力22例(88%)、胃肠道反应15例(60%),血压升高7例(28%),手足综合征6例(24%),头晕不适、蛋白尿等其他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常规治疗失败的mCRPC近期疗效满意,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但多为轻中度反应,需要积极对症处理。今后仍需进一步探索该药治疗mCRPC的机制,为更多患者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
- 王丽丽霍彬柳青王磊霍小东王金焕臧立王海涛
- 关键词:临床疗效
- CT引导下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术中咪达唑仑镇静效果观察
- 2017年
-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放射性 125Ⅰ粒子植入术中应用咪达唑仑镇静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CT引导下放射性 125Ⅰ粒子植入术患者86例,按照动态随机化法分为咪达唑仑利多卡因组(观察组)和生理盐水利多卡因组(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给予咪达唑仑清醒镇静联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点滴联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咪达唑仑给药前15 min(T0)、咪达唑仑/生理盐水给药后15 min(T1)、利多卡因局麻后15 min(T2)、穿刺病灶时(T3)、植入粒子时(T4)、手术结束后(T5)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呼吸、氧饱和度(SpO2)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体动反应、手术时间、利多卡因追加量、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T1与T0相比心率、MAP、呼吸、SpO2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31.0、14.1、2.4,P〈0.05);比较T1、T2、T3、T4、T5各时间点的心率、MAP、呼吸、SpO2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3与T2相比,心率、MAP、呼吸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18.0、-9.5, P〈0.05),比较T1、T2、T3、T4、T5各时间点的心率、MAP、呼吸、SpO2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97.3、833.7、120.1,77.5,P〈0.05)。观察组体动反应、手术时间、利多卡因追加量等指标及镇痛效果均优于对照组(t=-15.4、9.2、-56.3,P〈0.05)。结论 放射性 125Ⅰ粒子植入术中咪达唑仑用于清醒镇静可有效改善患者耐受性,更好的缩短手术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 王磊霍彬王金焕王丽丽臧立曹强霍小东王海涛柴树德王俊杰
- 关键词:CT引导咪达唑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