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焕君
- 作品数:15 被引量:23H指数:2
-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320排螺旋CT对颈动脉脂肪斑块治疗前后检查分析
- 目的 我们对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脑超声波治疗颈动脉脂肪斑块患者于治疗前后以320 排螺旋CT检查发现,阿托伐他汀联合脑超声波治疗的颈动脉脂肪斑块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脂肪斑块有明显变化;方法 将2011年6 月至今住院ICV...
- 王焕君王晖代杰李严吴强
- 关键词:320排螺旋CT阿托伐他汀
- 通心络阿托伐他汀联合脑超声波治疗干预脑动脉易损斑块他汀类用药量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 目的:探讨通心络、阿托伐他汀联合脑超声波治疗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干预治疗效果、他汀类药量及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将通心络、阿托伐他汀与脑超声波治疗设为研究组:口服通心络每次4粒,每日三次;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同时常...
- 王焕君李严吴强吕晓影徐成龙田蕊
- 关键词:通心络阿托伐他汀
- 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及脑超声波干预易损斑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用药量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及脑超声波干预易损斑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用药剂量。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治疗A组62例,口服通心络4粒,每日3次,阿托伐他汀10 mg,每日1次,同时常规给予脑超声波SUT-800型,超声输出频率800 k HZ,声强0.75~1.25 w/cm2治疗每日一次,每次30min,10 d一个疗程,间隔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6个月观察疗效;治疗B组60例,口服通心络4粒,每日3次,阿托伐他汀20 mg,每日1次,另加脑超声波治疗同治疗A组,6个月后观察疗效;对照组61例:仅给予口服普通降脂药心脑清及脑超声波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及脂肪斑块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A组和B组,血清TC、TG、LDL-C浓度下降,HDL-C浓度升高,颈动脉IMT明显变小或消失,易损斑块减少,稳定斑块明显增加,斑块长径及厚度积分明显变小(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板块性质、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A组和B组血脂水平下降,斑块长泾及厚度积分变小(P〈0.05);与治疗A组比较,B组血脂水平及斑块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脑超声波治疗能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干预颈动脉脂肪斑块疗效明显,而且可以减少阿托伐他汀的用药剂量。
- 王焕君李严吴强徐成龙田蕊李雪艳
- 关键词:通心络阿托伐他汀缺血性脑血管病
- 丁苯酞联合间充质干细胞颈动脉与鞘内注射治疗脑血管性痴呆
- 目的 观察丁苯酞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蛛网膜下腔及颈动脉注射治疗脑血管病痴呆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入院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组:静脉输入丁苯酞注射液10ml,日二次14 天一疗程;同时由颈动脉和鞘内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每周一次,每...
- 王焕君李严吴强李雪艳刘庆冉吕晓影
- 通心络阿托伐他汀联合脑超声波治疗干预脑动脉易损斑块他汀类用药量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 目的 探讨通心络、阿托伐他汀联合脑超声波治疗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干预治疗效果、他汀类药量及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 将通心络、阿托伐他汀与脑超声波治疗设为研究组:即口服通心络每次4 粒,每日三次;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 次,...
- 王焕君李严吴强吕晓影田蕊
- 通心络、阿托伐他汀联合脑超声波治疗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干预研究
- 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进行有效防治,是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措施。我们以通心络、阿托伐他汀联合脑超声波治疗颈动脉脂肪斑块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
- 王焕君李严吴强徐成龙田蕊
- 文献传递
- 颈动脉穿刺套管针临床应用研究
- 王焕君王建侠田蕊张玉林李严裘雪艳王剑
- 该研究在于应用“颈动脉穿刺套管针”溶栓、抗栓等治疗的临床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该法采用“颈动脉穿刺套管针”,行颈动脉溶栓,较DSA经股动脉溶栓方便,疗效可靠,较静脉输液、颈动脉头皮针注射疗效显著P<0.01;2、该法用...
- 关键词:
- 颈段颈内动脉走行变异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探讨颈段颈内动脉走行变异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2年12月因脑血管病或体检而行头颈部CTA检查的1812例临床及影像资料,评价所有患者的颈段颈内动脉的走行有无变异并进行测量。结果 1)检出颈段颈内动脉走行变异17例,发生率为0.938%(17/1812)。其中颈内动脉迂曲走行至口咽粘膜下4例(右侧1例,左侧1例,两侧2例),变异段平均长度(10±1.22)mm;颈内动脉迂曲走行至鼻咽粘膜下10例(右侧5例,左侧4例,两侧1例),变异段平均长度(5.36±2.69)mm;颈内动脉在口咽水平单纯迂曲(远离口鼻咽腔)3例,变异段平均长度12mm;2)17例颈内动脉走行变异者1例(1/17)有咽部异物感(口咽段变异者),其余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CTA可准确显示并评价颈段颈内动脉走行变异,提高其检出率,避免误诊。
- 贾云生高明洋王焕君
- 关键词:颈内动脉
- 阿司匹林对伴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同时伴有直径≤5mm无症状性颅内未破裂小动脉瘤的患者,其口服阿司匹林致动脉瘤破裂的风险,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4年7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0~70岁(平均年龄56.3±9.7岁)伴有颅内单发无症状性未破裂小动脉瘤的脑梗死或TIA 63例,其随机分为口服阿司匹林和未口服阿司匹林两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破裂及脑缺血事件复发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63例,口服阿司匹林组32例,未口服阿司匹林组31例,随访1年。随访结果提示口服阿司匹林组患者脑缺血复发率明显低于未口服阿司匹林组[5/32 15.63%与17/31 54.84%,χ~2=10.65,P<0.005]。口服阿司匹林组和未口服阿司匹林组患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无差异[2/32 6.25%与1/31 3.23%,χ~2=0.32,P>0.5]。结论患有脑梗死或TIA同时合并直径≤5mm无症状性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患者,应常规口服阿司匹林预防ICVD的复发。
- 李雪艳王焕君吴强李严
- 关键词:颅内未破裂动脉瘤阿司匹林脑缺血
- 颈动脉与鞘内注射脐带血干细胞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脐带血干细胞蛛网膜下腔及颈动脉注射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沧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期间因DEACMP入院治疗的患者32例,设立治疗组:对17例DEACMP患者以颈动脉及鞘内进行间充质干细胞(MSC)注射,每次注射MSC为2×10^7,每次间隔7d,注射4次为1疗程并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与对照组进行影像学和症状体征,治疗副作用及智能精神状态评分(MMSE)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1)评分;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改善脑代谢药物胞二磷胆碱等及维生素类药物治疗。对2个组不能进食者予以补液治疗。各组数据使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干细胞治疗中均无特殊不适,均未出现治疗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MMSE评分为94.35±12.56,高于对照组3.24±2.32(t=27.6288,P=0.000);治疗组Barth1评分为93.60±13.36,高于对照组6.39±6.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3845,P=0.000)。治疗组影像检查结果好转率为76.47%,对照组好转率为2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2,P=0.0359)。结论MSC颈动脉与鞘内注射治疗DEACMP效果显著。
- 王焕君李严吴强徐成龙刘庆冉张晓风田蕊
-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脐血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