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玲
- 作品数:9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的护理
- 2009年
-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技术。方法:对36例动脉导管未闭(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前治疗、心律失常的护理、预防发生肺高压危象、伤口护理等多个环节进行观察研究和护理。结果:通过对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进行一系列的护理。使手术的难度和危险性相应降低。结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系统的护理和手术同等重要。
- 王海玲
-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围术期护理
-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模式在预防危重症患者ICU获得性衰弱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模式在预防危重症患者ICU获得性衰弱(ICU-AW)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120例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FMEA模式风险预警护理,包括组建FMEA干预团队、制定流程步骤图、识别潜在失效模式、探寻ICU-AW原因、制定改进措施等。记录FMEA干预前后ICU-AW事件的各项失效模式RPN值变化。采用医学研究委员会评分(MRC-score)评定患者的徒手肌力。采用巴塞尔指数表(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记录第1、3、7天ICU-AW发生率及MRC-score评分。记录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干预前后BI评分。结果观察组实施FMEA模式改进方案预防ICU-AW后,各项失效模式RPN值均低于100分;观察组第3、7天ICU-AW发生率分别为3.33%、5.00%,显著低于对照组15.00%、21.67%(均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分别为(4.40±1.30)d、(8.50±1.05)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0±1.35)d、(10.70±2.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第7天MRC-score评分、出院时BI评分分别为(54.95±3.10)分、(78.20±6.7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80±2.55)分、(68.70±6.25)分(均P<0.05)。结论FMEA模式干预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缩短机械通气及ICU监护时间,改善危重症患者肌肉功能、生活质量及功能状态,降低ICU-AW发生率,为ICU-AW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最佳途径。
- 王海玲
-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
- 综合性腹腔灌洗引流护理在ICU重症胰腺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康复效果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分析综合性腹腔灌洗引流护理对重症胰腺炎(SAP)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该院重症监护病房就诊的86例SAP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3例。常规组患者给予一般引流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性腹腔灌洗引流护理,将2组的护理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水平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中性粒细胞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常规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腹泻、呕吐、腹腔脓肿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SAP患者采取综合性腹腔灌洗引流护理的效果显著,便于积极控制感染情况,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 王海玲
- 关键词:胰腺炎危重病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引流术
- 循证护理在重症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重症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在该院重症医学科进行重症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的患者82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呼吸道黏膜损伤、呼吸道阻塞、感染和死亡情况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重症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突出,对患者的健康恢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王海玲
- 关键词:循证护理呼吸道护理
- SECI模型在ICU实习护生气道管理教学培训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SECI[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显化(externalization)、综合化(combination)、内隐化(internalization)]模型在重症医学科(ICU)实习护生气道管理教学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整群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本院ICU接收的58名应届实习护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8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实习的29名护生作为对照组,男3名,女26名,年龄(20.72±0.61)岁;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实习的29名护生为观察组,男2名,女27名,年龄(20.79±0.50)岁。对照组实施传统带教模式,观察组采用基于SECI模型带教模式。气道管理教学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考核和气道管理技能考核;采用护理专业承诺量表评估ICU气道管理实习教学对护生专业承诺的影响;采用迷你临床演练评估量表对护生单独进行护理查房时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进行评价;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评价教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生的理论成绩、气道管理技能成绩分别为(92.45±5.13)分、(90.23±5.49)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39±5.26)分、(80.07±4.6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护生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总分高于对照组[(6.48±1.49)分比(5.13±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护生的专业承诺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教学满意度均更高(均P<0.001)。结论SECI模型应用于ICU实习护生气道管理教学培训中,可为护生提供安全可控的学习环境,激发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热情,促进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度,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进择业意向和职业素质发展,显著提升气道管理水平,临床实习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满意度均明显增高。
- 柴成伟王海玲龚秀娥
- 关键词:SECI模型ICU气道管理护生
- 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肺功能及病原学特点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究行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导管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患者的肺功能及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6年12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52例行机械通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发生CRBSI患者列为感染组,同时选取同时期在医院治疗的58例相同未发生CRBSI患者列为未感染组。分析感染组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主要菌群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指标。结果感染组52例患者共分离病原菌6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9株占65.00%,以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21株占35.00%,以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庆大霉素、阿奇霉素等的耐药率较高,最高为100.00%,对万古霉素较敏感;革兰阴性菌对阿莫西林、妥布霉素及庆大霉素等耐药率较高,最高为100.00%,对亚胺培南较敏感。感染组患者肺功能指标肺活量(FVC)、第1秒呼气容积(FEV1)及FEV1/FVC分别为(1.99±0.28)L、(3.19±0.21)L、(49.12±6.54)%显著低于未感染组(2.36±0.31)L、(3.45±0.63)L、(54.21±6.89)%(P<0.05)。结论 CRBSI会导致行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肺功能下降,建议采用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等防治措施,早期降低患者感染风险。
- 王海玲王长玲陈晓李宇飞刘冰
- 关键词: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导管肺功能病原菌
- 基于谵妄预测模型的风险分级预防护理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讨基于谵妄预测模型的风险分级预防护理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ICU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入ICU早期运用PRE-DELIRIC模型进行风险等级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实施相应预防谵妄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睡眠质量评分、镇静镇痛药用量、4周ICU存活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使用咪达唑仑平均剂量及总剂量、吗啡总剂量、芬太尼总剂量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RCS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5.25±17.88)分比(48.86±16.4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6.67%比1.67%),且谵妄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2.82±1.10)d比(4.03±1.9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150.00±45.20)h比(170.90±63.40)h、(7.60±2.60)d比(10.13±3.4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4周ICU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33%比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基于谵妄预测模型的风险分级预防护理,有助于较好的预测重症患者谵妄发生,方便目的人群筛选,利于加强薄弱环节的控制,从而有效控制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治疗时间,减少镇静镇痛药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高4周存活率,优化患者的临床结局。
- 王海玲
- 关键词:ICU谵妄
- 体贴式护理干预对ICU术后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研究并分析体贴式护理干预对ICU术后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术后转入ICU治疗的患者4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体贴式护理干预,分别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临床整体印象量表(CGI)、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分别护理后观察组CGI、TESS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常满意人数占比62.00%及满意度94.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00%及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监护时间(25.4±10.3)h以及住ICU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体贴式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ICU术后患者精神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王海玲王长玲张雪冯雨
-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精神症状满意度
- 静脉泵入艾司洛尔辅助液体复苏治疗脓毒症休克的效果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静脉泵入艾司洛尔辅助液体复苏治疗脓毒症休克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1例脓毒症休克患者,男61例,女40例,年龄(55.69±5.21)岁,年龄范围为48~62岁。采用电脑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50)与联合组(n=51)。常规组予以常规治疗+液体复苏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经静脉泵入艾司洛尔。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基础体征、氧合功能、血清学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意识恢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转出时间、住院时间[(10.77±2.25)h、(8.32±1.25)d、(10.44±2.28)d、(14.46±3.25)d]低于常规组[(12.49±3.41)h、(10.36±2.31)d、(12.77±3.13)d、(16.65±3.42)d];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63.44±10.26)次/分]低于常规组[(68.26±10.45)次/分],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71.22±10.41)mmHg、(98.66±1.15)%,1 mmHg=0.133 kPa]高于常规组[(66.39±10.44)mmHg、(95.27±1.14)%];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动脉氧分压、动脉氧气含量、氧合指数[(110.25±20.46)mmHg、(75.25±10.23)%、(390.27±30.44)mmHg]高于常规组[(98.25±20.33)mmHg、(70.41±10.29)%、(368.24±30.33)mmHg];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乳酸、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缺氧诱导因子-1α[(1.88±0.63)mmol/L、(35.45±5.28)ng/ml、(1325.45±100.47)ng/L]低于常规组[(2.25±0.76)mmol/L、(38.66±5.37)ng/ml、(1433.76±100.47)ng/L];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序贯性脏器功能衰竭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8.25±1.33)分、(17.33±4.19)分]低于常规组[(10.46±2.88)分、(20.49±4.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泵入艾司洛尔联合液体复苏能加快脓毒症休克患者的康复进程,能稳定患者基础体征、氧合功能,促进血清学相关指标恢复。
- 刘婉陈晓王海玲李莹莹
- 关键词:脓毒症休克艾司洛尔氧合功能